土樓,對於香港人來說,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它們太像白鴿籠了。
站在土樓的天井,每一個方向都對着一個個互相緊靠的房間,一式一樣,都有一扇面向天井的門。香港人形容這樣的房子做白鴿籠。白鴿籠的空間很小,差不多只夠兩鴿容身。養過白鴿的,或者看過養白鴿的,都知道人的和鴿的白鴿籠真的很相像。
典型的白鴿籠是香港的徙置大廈。徙置大廈最初建成H型,有天井,站在其中環顧,與站在土樓天井的感覺會很相似,不同的只是磚石結構與木框架結構,而且徙置大廈層數較多,最初的有五至七層,而土樓最高是五層。
由此,大概可以想像土樓的居住環境了。
當初,土樓是因為客家人自中原遷徙(也是徙置)到他鄉,有強烈的聚族而居要求而形成的。他們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質,要抱團生存,要有強大的向心力,於是設計出以天井,也就是其中的祖堂為中心的土樓,家家戶戶都天天面向祖堂,面向家族的權力中心而生活。而向外是厚厚的高牆,這堵牆,既有實質生存防禦的需要,也有心理上防禦的需要。
< 和貴樓內弄孫樂
站在土樓的天井,每一個方向都對着一個個互相緊靠的房間,一式一樣,都有一扇面向天井的門。香港人形容這樣的房子做白鴿籠。白鴿籠的空間很小,差不多只夠兩鴿容身。養過白鴿的,或者看過養白鴿的,都知道人的和鴿的白鴿籠真的很相像。
典型的白鴿籠是香港的徙置大廈。徙置大廈最初建成H型,有天井,站在其中環顧,與站在土樓天井的感覺會很相似,不同的只是磚石結構與木框架結構,而且徙置大廈層數較多,最初的有五至七層,而土樓最高是五層。
由此,大概可以想像土樓的居住環境了。
當初,土樓是因為客家人自中原遷徙(也是徙置)到他鄉,有強烈的聚族而居要求而形成的。他們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質,要抱團生存,要有強大的向心力,於是設計出以天井,也就是其中的祖堂為中心的土樓,家家戶戶都天天面向祖堂,面向家族的權力中心而生活。而向外是厚厚的高牆,這堵牆,既有實質生存防禦的需要,也有心理上防禦的需要。
< 和貴樓內弄孫樂
經過千多年的變遷,這種強大的文化與家族向心力,已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家族、家庭的觀念,到了近年,更加急劇轉變。不管家族聚居有多少優點、好處,小家庭、核心家庭不可避免地成為新的家庭組成形式。加上土樓生活設備蹆不上現代生活的需要,土樓逐漸被冷落,以致荒廢,就屬必然。
土樓還要面對一個重大的「破壞力量」,就是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國的農村實在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口壓力,人口轉移到各個大小城市、超大型城市是必然趨勢,年輕人外流難以阻擋。留在土樓的,要嗎是老人,要嗎是幼兒,即祖孫兩代,兒媳都在外面「搵食」。
一座土樓,興建不易,以前,除非家族中有人飛黃騰達,否則可能要集合整個家族不止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建成。閩南不大範圍之內居然能建有三四萬座這樣規模的土樓,可見前人──主要是客家人──家族觀念的強大,以及謀生的勤奮。
可是到了今天,土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怎麼保存下去?
< 依閭盼望
土樓還要面對一個重大的「破壞力量」,就是人口向城市轉移。中國的農村實在無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口壓力,人口轉移到各個大小城市、超大型城市是必然趨勢,年輕人外流難以阻擋。留在土樓的,要嗎是老人,要嗎是幼兒,即祖孫兩代,兒媳都在外面「搵食」。
一座土樓,興建不易,以前,除非家族中有人飛黃騰達,否則可能要集合整個家族不止一代人的努力才能建成。閩南不大範圍之內居然能建有三四萬座這樣規模的土樓,可見前人──主要是客家人──家族觀念的強大,以及謀生的勤奮。
可是到了今天,土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怎麼保存下去?
< 依閭盼望
這不是容易的事。土樓是泥磚、石頭加木頭的建築,能夠保存幾百年已屬奇跡,但瀕於坍頹的亦不少。較有名的如和貴樓,從外面看去,已見到土牆上有幾條自上而下很大的裂痕。要好好保養維修,一定要不少經費。從現況看來,各土樓家族看來都並不很重視這些問題。這也好理解,大家都到了外面城市居住,對祖屋的感情也一定不比祖父輩,祖屋又不是自己一家一戶的,如果家族裡沒有一個德高望重、可以一呼百應的強人,土樓要想繼續永固百年,真不敢樂觀。
參觀土樓收費不低,希望這些錢可以有助土樓的保養維修。
參觀土樓收費不低,希望這些錢可以有助土樓的保養維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