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儂軟語的蘇州評彈,竟然保留着捲舌音 |
晉語區被四面山川阻隔,環境很封閉,語言發展緩慢,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特徵。晉語同北方官話的最大區別,就是保留入聲,還分陰陽,可有五個音調,聲調又有極複雜的連續變調。 語言學者鄭子寧在《南腔北調:方言裡的中國》一書中指出,滿族舊京瀋陽沒有捲舌音的同時,太原話、呼和浩特話也只有平舌音,沒有捲舌音。
認識一位在太原長大、唸書、工作的朋友,於是向他請教:太原話中「人日肉軟瑞惹」的聲母是否如一份資料所說的是「平舌的r」? 朋友自言在大學同學裡他的太原話是挺標準的,可是對我的問題猶豫了,對各字讀音是平是捲拿不準。這其實說明,到朋友這一輩太原人,對平捲舌不敏感了。朋友倒是找來了某大學中文系漢語班同學進行的《太原市方言调查——太原方言音系》資料,上有聲母21個,包括平舌的z(資紙知織),c(此朝處吃), s(事拴書失),沒有捲舌的zh、ch、sh,但有r(認日閏軟)而注明有「輕微捲舌」。捲舌音,各地有輕重之分,對比一下普通話和北京話、英式英語同美式英語就知道。
與很多方言區一樣,太原話分新派、老派。有研究說,太原城區居民的新派太原話受河北官話移民和普通話推廣等因素影響,快速普(通話)化,是四不像的「洋涇浜」方言。老派太原話的聲母韻母都較多,文白異讀很豐富,與古漢語標準韻書《切韻》、《廣韻》有良好對應關係。
人們普遍有個錯誤印象,以為中國方言中南方不捲舌,北方捲舌,而這是北方方言受阿爾泰語系少數遊牧民族影響之故。其實漢語捲舌音的起源、分布、演變遠比人們想像的複雜。一位來自哈爾濱的朋友在交談中自豪地告訴我,哈爾濱的普通話最正宗,北京、上海不少電視主播來自哈爾濱。一搜尋,果然,央視主持人有一大幫冰城人。可是從哈爾濱往南564公里、坐高鐵約兩小時到瀋陽去,當地話竟然只平不捲。再往南224公里到錦州又截然相反,當地話沒有平舌音,說話「捲得就捲」。
在南方,雲南話卻大部分有捲舌音。吳語整體而言不捲舌,可是作為吳儂軟語代表的蘇州話中,最能顯示其語言藝術魅力的蘇州評彈 ,因為固守傳統、變化緩慢,仍保存着捲舌音。
在大江南北,捲舌音自十九世紀後期以來一直在迅速消亡。作為南方官話代表的南京話亦一樣。據說南京一些年輕人覺得,只有北方人和南京鄉下人才捲舌頭。粵人學普通話畏於捲舌。其實你不捲舌也無所謂,不礙溝通,說不定還代表着一種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