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盛世:從「為君難」到「我將無我」

到香港故宮博物館參觀,看到雍正的一枚印章:為君難。據說明,是雍正元年的文物。雍正一七二三到一七三五年在位,印章是他在位還不滿一年時刻製的。一年不到,雍正就有「為君難」之歎了。

清朝康雍乾三位王帝都以勤政著稱,祖孫三代合力打造了一個逾百年的鼎盛期。「為君難」其實就是「為政之難」: 「清代疆域遼 、民族眾多、人口增至數億。一國之君需要處理內政外交事務,可謂日理萬機。雍正帝(1723-1735年在位)白天召見大臣而傍晚仍於燈下批閱奏摺,工作到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不覺疲倦 。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在夏季時,早上六時之前已開始處理政務,進行聽政、批閱奏章、引見官員等活動,每天親政時間達九小時以上。」這解說的英文標題是:Rulership: A Challenging Job。


難歸難,雍正在位僅13年,然而以建樹之多、政績之大見稱於史,在康雍乾乾盛世中的歷史進程起了承先啟後作用。他禁止天主教,可是法國傳教士杜赫德仍然說:「不能不值得稱讚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熱衷於政事,他為了天下百姓蒼生的福樂安康夜以繼日地致力於改革政弊。」清末民國時期歷史學家孟森更說:「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雍正的廟號)者。」


當今之世,「為君」的都得享俸祿,徒有虛名,已無實際之難;倒是「為政」者不易。眼前的英國是最好例子,幾年間,首相府新貴不斷,最近兩個月就三易其主。新新主人的確帶來新氣象,東方的面孔,東方的入伙儀典(很像香港人入伙時拜四角),但是否能對瀕於崩敗的經濟局面祭出有效的新招就難樂觀了。畢竟,「日不落」帝國的螺旋下滑已持續百年。戴卓爾夫人四十年前重振英國,其實進一步摧毀了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的實體經濟根基,換了靠金融續命。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譃稱英國已意大利化,是為Britaly,像意大利一樣政府更迭不斷。意大利自戰後建立共和國以來,七十多年間出現過六十幾届內閣,四十幾位總理,每届內閣只幹一年多一點,要幹點實事談何容易。


近日一再讀到一段舊聞報道:二零一九年三月,習近平訪問歐洲三國到了意大利,同眾議長菲科會見。臨近結束時,「70後」的菲科問道:「您當選中國國家主席的時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他解釋:「因為我當選眾議長已經很激動了,而中國這麼大,您作為世界上如此重要國家的一位領袖,您是怎麼想的?」意大利只有約六千萬人口。


對這外交場合少見的問題,習近平這樣回答:「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鉅。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無我」,一個東方色彩非常濃重的用語,意涵亦佛亦儒;出自習近平之口,似乎更具中國文人的家國、天下情懷,表示願意隨時隨地「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中國的人口比歐美諸國的總和還多,而且是落後者,困難一定更多,但中國的為政者與人民更團結,有更好的心態。東西各有其難,不同的是上升中的困難和下沉中的困難。

2022年10月19日 星期三

嫩紅不待秋風染

 

南國自葱籠

四時花木豐

嫩紅不待秋風染

片片初心映日紅

22/10/19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 黑暗無法躲藏


月亮,明明晃晃

獨佔了天空


太陽,還在山後

反射的

它的光芒

就已讓黑暗無法躲藏

(維港早晨,22/10/13)

這照片,如果沒有雲層構成的線條,會失色很多。開始時,月亮在雲層之後,時隐時現。隨着太陽慢慢升起,雲層向西北消退,好像被陽光驅逐而逃。我等了十幾二十分鐘,雲層才移動到這個理想位置。若萬里無雲,天空蔚藍一片也很漂亮,但畫面較單調。中環的大廈幕牆反光,也恰可,讓畫面生動生色。

2022年10月6日 星期四

陳衍寧追求:美而深刻,美而脫俗

陳衍寧作品
中國人把繪畫歸於「美術」,繪畫是對美的藝術追求。陳衍寧等中國油畫家在油畫故鄉的歐美受到歡迎,大概與他們始終堅持對美的追求有關。相對之下,歐美當今很多本該屬於「美」的範疇的藝術創作,在紛紛向「醜」傾斜,醜庶幾成了「當代藝術」的特徵,而且向日常生活泛濫,時裝以「爛身爛勢」為時尚是為一例。

有評論說:「陳衍寧的畫風相當甜美。對美的癡迷,醉心於描繪美人、美事、美物,是翻開陳衍寧任何一本畫冊都可以感受到的強烈印象……。」這不知是褒是貶。

在中國的傳統審美理論中,常以「甜」為忌,而「美」只要過了一個難以掌握的度就是「媚」,比甜更不堪。

陳衍寧也畫國畫,還得過獎,對之當然知之甚詳。他說:「書畫和寫作的道理其實是一樣,忌甜忌熟,太甜則易於入俗,太熟則便會流於油滑,表面上簡單輕省的辦法,寫醜、寫苦、寫澀,好像反而容易出深度。」這傾向在電影、書法等門類中有過之而無不及,書法中「醜書」之不堪入目、駭人聽聞,非一般人可以想像。中國如此,歐美更甚,繪畫不但從傳統的寫實走向抽象,更走向變形、扭曲、醜化,走向虛無。

陳衍寧作品
陳衍寧的觀察是:「整個當代西方藝術,不就是以『醜學』代替『美學』的麼?更具體地說,還有一種流行的偏見:畫人物,要畫出力度、深度,就一定不能畫笑,只有苦着臉、繃着臉才是『深沉』,一畫『笑臉』就容易流於浮淺。」陳衍寧為女王寫生前得到白金漢宮忠告:不可以叫女王笑。這看來與笑意味着浮淺無關。

他曾說: 「我最近時時想:美就不可以出深度嗎?或者說:美,可不可以是深刻的?《蒙娜麗莎》就是『美而深』的典範。同理,畫人物的笑,也可以畫出深度,和倫勃朗齊名的另一位經典大師哈里斯,其人物畫就是喜歡笑。這些年,我一直想走出一條由美入深、美而深刻、甜而脫俗的自己的路子來。」

作品局部
他同意藝術可以「語不驚人誓不休」。藝術要驚人得有強烈的魅力,但這不是指譁眾取寵,「樸素也能驚人」,米勒的《拾穗者》就很驚人。

中國人有「雅人深致」之說,指高雅的人意興深遠。「雅」可理解為美好,「雅人深致」,亦即「美人深致 」,不同於流俗。

中國文人士大夫都有不甘俗流情意結,而所謂俗,往往同於眾。不管什麼東西,一旦泛化而眾從,難免就俗了,那怕你是王羲之的字。於是到了中唐,幾百年來讀書人都以王字為圭臬之後,韓愈就在《石鼓歌》大呼「羲之俗書趁姿媚」。傅山則有「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之說。如果你因此而視王羲之所書為「俗」,而求拙求醜求支離,那就中計了。你看看韓愈和傅山的書法,他們其實並不忠實於自己的主張,字都寫得瀟灑、漂亮。

我真懷疑,主張醜書、醜畫是一些文人的陰謀。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歷史顛倒:華裔畫家入宮,英女王做model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陳衍寧一九九九年繪,局部)
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全球媒體頗有一番熱鬧,報道澎湃如潮,有正兒八經的政論,有茶餘飯後的八卦,其至有涉及文化藝術的閑扯。例如,中國旅美畫家陳衍寧廿幾年前獲邀到白金漢宮為女王繪像的細節被 翻出來了。就此順藤摸瓜進一步閱讀,自覺得益匪淺,不止於八卦。

如果你對「文革」有點閱歷,即使不認識陳衍寧這名字,也可能對他的作品有印象。「文革」高峰時期,只有廿餘歲的陳衍寧就以大型油畫《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聲名鵲起。這畫,全國與美術有關的出版物都刊登了,還以對開單張大量印刷出版,張貼到許多機關、人家的牆上。畫作獲中國美術館收藏,而畫家重畫的一幅較小作品,2005年在北京被一位瑞士收藏家在拍賣中以1012萬元收購了,創下當時中國油畫在國內拍賣的最高紀錄。

油畫自歐洲傳教士傳入算起,在中國已有四百餘年歷史。歐洲畫家曾應召到紫禁城給中國皇帝繪像,如今,一位華裔畫家應邀到白金漢宮給英女王寫生去了。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油畫創作以政治題材為主。國家除了選派留學生到蘇聯和東歐國家學習油畫,還聘請蘇聯、羅馬尼亞畫家來華執教,重視造型基本功的俄羅斯寫實畫風對中國現代油畫產生了深遠影響。它與中國文化的細膩、含蓄、溫情結合,衍生成別具風格的中國油畫。陳衍寧就是在這一傳統訓練、磨煉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改革開放,讓中國對世界打開了眼睛,也讓世界對中國有了新認識。1984 年,一向喜愛藝術的美國石油商人赫夫納( Hefner)應邀到中國考察石油開發業,還參觀了不少畫展。赫夫納多年來看慣了當代西方前衛畫風,被中國油畫家堅實的功力、純熟的技法震撼了,彷彿尋回遺失已久的歐洲藝術傳統。他決心把中國的年輕畫家介紹到美國。陳衍寧等此後有機會到了美國留學、考察。

陳衍寧給英女王交上的第三稿

陳衍寧1986年留學美國,從俄克拉荷馬市立大學藝術系業後留校任教,生活寧靜而鄉愁難遣。太太偶然在義賣中買來一把檀香扇,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讓他繪畫出帶着兒時回憶的《檀香扇》系列。一位英國商人在曼哈頓參觀陳衍寧的個人畫展時,在赴機場前的幾分鐘裡買下三幅《檀香扇》帶回英國,並為陳衍寧送去參加1990年的英國肖像畫比賽。陳衍寧一舉得了比賽大獎,並按規定為指定的英國當代傑出女性造像,名聲一下子傳遍倫敦的藝術圈和社交界,以致女王與王夫都指名要陳衍寧造像。

作家麥荔紅著有《昨夜無風·對話陳衍寧》一書,當中陳衍寧談到去白金漢宮以女王為模特兒創作過程的不少細節:陳衍寧1999年5月分三天進宮為女王寫生,每次約兩小時,是為三次sitting,一共畫了四張草圖,正面和側面的炭筆素描各一張 ,另外以速寫記錄構圖,以油畫草圖記錄顏色,為的是「畫外國人,用色特別要小心,他們的頭髮、皮膚、眼睛、瞳孔,都有很細微的差別,而且這些細緻的顏色,照相機是表現不出來的。」白金漢宮本來安排了四次sitting,但陳衍寧藝高人膽大,覺得三次就夠了,之後回紐約據素材一口氣畫了三張,都是真人大小的全身兩米高大畫。

據說: 「英國很著名的畫家弗洛識德在幾年後,也給女王畫肖像,聽說他有三十幾個sitting,直接對著女王畫,而且只是畫女王的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