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前後 |
一位愛好攝影朋友說,攝影有兩重享受,一是拍攝的過程,二是「執相」的過程,就是回家後在電腦上逐張照片編輯、調整的過程。在菲林(膠片)拍攝年代,絕大多數攝影愛好者只能享受第一個過程,而且難以盡興,為的是菲林有價,每次拍攝都要精打細算過才會按下快門。只有少數攝影發燒友才會參與黑房內的沖洗、顯影、裁剪過程,為每張相做後期加工。
如今數碼攝影風行,攝影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又普及,要充分享受上述兩個拍攝過程,絕非難事了。照片的後期加工可以非常繁複,專業化程度可以很高;但若降低一點要求,簡單的調節明暗對比、裁剪並不難。這樣的加工非常必要,最近與一些朋友交流攝影構圖、裁剪等問題,更覺得這樣。
圖畫也好、照片也好,構圖很重要。繪畫中,構圖由主觀決定;攝影較受限制,但在一定範圍內可以通過變換上下、左右、前後的角度來調節,構圖仍然有很大的控制範圖,而且還可在後期加工中調整。以前黑房加工的技術、時間成本都很巨大,如今用電腦去做,不但簡單了許多,而且功能更強大。如果喜愛攝影,很值得在這方面多花點時間成本。
不過話說回來,假若每次旅行都拍攝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照片回來,要投入的時間成本也真巨大,花的時間比旅行還長。一位朋友愛拍廣角照片,他不用會讓照片周邊變形的廣角鏡拍攝,而是拍攝一特定景物後,再把視野內上下左右的景色都拍攝下來。回來再把中心景物周邊環境的照片拼接到主照片去,形成一張非常壯觀的大場景照片,那感覺有點像看360⁰環迴電影。可是這麼一來,花的時間成本就十分巨大了。朋友卻樂此不疲,似乎更享受後期加工的過程。
原圖 |
後期加工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一,讓主體更突出; 二,構圖更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三,光暗對比更適中。
照片都應有主體,或人或物或風景,主體要最突出,之外的都是配角。如果拍攝時沒有掌握好主體的位置,或甚至主次不分,後期就應補救。主角未必都在照片中佔據最大面積,但都應當是照片的焦點,最吸引注意力。即使是抽象的圖案,構成元素亦有主次之分,有個最能奪人眼球的地方。拍攝時眼花繚亂,未能即時明察秋毫是常見的。
構圖的格式,專家們總結出很多,能都記背下來,當然有幫助,但不見得大師們要靠這些拍出好作品來。基本的法則則是必須懂的,例如黃金比例。井字格是它的最簡化版本,還有比例上更接近1 : 1.618 這黃金比例的格線。黃金比例亦稱神聖比例,頗有點神秘色彩,應用範圍之廣 ── 或者說與事物構成之暗合 ── 遠超乎想像,音樂創作、科學實驗、軍事實戰等等都有堪稱神奇的實例。華羅庚當年推廣的優選法就是黃金比例的應用。
關於明暗對比,當年在報館看排版師傅在電腦屏幕上調試照片,很覺神奇,但摸不到準則,直到多年後自己在電腦上對着照片操作,才掌握一點, 知道為什麼說「無相不執(調整)」。
藝術是主觀的產物。數碼攝影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加強了人的主觀能動力。可是它也有惡劣的一面: 能放任人的愛懶天性,讓人懶得想像、懶得改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