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伸進維港的新地標

從海演公園西望 
我家附近海濱出現了一個新的「打咭」景點,官方名稱是「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官方的報道還在前面加上「炮台山海濱的」定語。炮台山哪來海濱? 好些朋友弄不稱明白它的準確地點,我得配上地圖才說得明白。

它其實主要由銅鑼灣避風塘東面伸出維港的防波堤構成,加上旁邊一片海濱,是欣賞維港風光的無比優越位置。防波堤伸出海中約一百米,三面環水,北望九龍半島,西向環仔、中環一帶,東眺鯉魚門,維港最精彩的景色盡攬襟前,不論晨曦夕陽、日光夜景都可觀。上星期六第一天開放的日落時分,從家裡陽台可見,防波堤上排上幾重遊人拍友,都在拍攝正好落向港島地標IFC的秋分夕陽。

防波堤未端是地鐵的出風口

熾熱的陽光收斂到地平線下了,我才到新公園走走去。灼人的陽光給遮擋,微有秋意的海風颯颯,非常愜意。藍色的天幕上,正放射出指向蒼穹的曙暮輝,彷彿為這新公園開放助興。

公園的一項設計新猷,是防波堤上沒有圍欄,你可一步跨到以巨石壘築的堤坡上,再走幾步,可以一掬維港鹹鹹的海水。最重要的安全設施是豎立着的「水泡」。

香港的公共場所都對水有恐懼感,管理人員惟恐要為有人溺水擔責,完全沒有人們天然的「親水」概念。即使淺淺的水池,也被百般設防,攔擋惟恐不及。新公園之大膽開放在香港很新鮮,只是擔心,萬一有意外發生,輿論又會大譁了。香港不少大廈俯瞰中庭的各樓層,近年都加高了圍欄(例如中央圖書館),是因為受到有人「跳樓」後的輿論百般壓力。

維港風光是香港一項價值無比的資產。限於以前的經濟發展程度,維港海濱長期只發揮經濟作用,用於貨船停泊、貨物起御。後來經濟發展了,沿海又大量建設高速道路。總之是,不考慮讓人靠近海邊休憩。我喜歡走路,多年來的一個願望,是能在港島沿着維港海邊東西來回暢步。

這有不少困難,例如一些地段早就被私人建築或政府部門佔領了,維港又已不准填海。我早就嘀咕,東區走廊約有兩公里是架空建在海邊的,為什麼不把橋躉凌空連接起來作為步道?

說政府不作為也不公道。剛才讀資料才知道政府為締造對行人友善環境,在推動「香港好‧易行」,鼓勵行人安步當車,包括改善港九多個商貿區的行人通道, 例如金鐘、灣仔北等地區現有行人連接系統。過去三年,有五公里的新海濱長廊落成。按計劃,到二零二八年,維港海濱走廊會由23公里增至34公里,東區走廊的板道可望二零二四年分階段完成。

香港近兩年一再受到重創,明珠蒙垢,但香港的發展沒有停步。在阿爺重藥治沉疴之下,香港在逐步恢愎元氣。剛讀到,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日前把香港的評級再提升到第三位。這個評級每半年一次,去年三月,香港被拋落到第六位,然後一步一步重回到前三位置。

日前登上了西九的「天際100」,得以 360度從高空細細環視維港。這真是世界奇觀,密砸砸的樓房擠在不過若干公里的天然或人造土地上,稱不上大美,但一定是大觀。這是多少人血汗辛勞的成果? 能不珍惜? 從維港海中央海平面的視角去看,則是另一番感受,看到的更多是大美的一面。

大力推薦你到從屈臣道尾走進東島海濱公園一遊,日落時分最好。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天晚路不迷,扁舟一葉歸

 

天晚路不迷  扁舟一葉歸

嫣紅遙望處  命運共安危

──晚舟終歸,21 09 25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九一一,可心安? 可理得?

紐約的九一一恐襲會勾起人們很多回憶;20年了,回憶中又增加了相當於一代人的前後對比,有個人的,有宏觀的。

一位朋友在這次改變了世界的事件中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經歷,最讓我印象深刻。朋友是虔誠教徒,視之為神蹟。

當天有四架客機被恐怖分子刦持,先後撞毀,包括美國航空AA11號班機、AA77號班機,和聯合航空UA175號班機、UA93號班機。AA11、UA175先後撞在紐約地標世貿中心雙子塔上,AA77撞中國防部五角大樓一角。

UA93從紐約飛往三藩市。朋友到紐約談生意,原定坐這班飛機經三藩市轉機返香港,以備休整一天,好進行已計劃好的另一項重要業務日程。

朋友在紐約給洛杉磯一位老朋友打了電話,對未能在美國一敘表示遺憾。這位老朋友老大不願意,執意一定要在洛杉磯見一面、吃頓飯。老朋友曾在環球航空(UA)工作,對改簽機票的業務非常熟悉,不管我那位朋友願意不願意,一番操作,就讓她改搭了另一班飛機,飛往洛杉磯。

UA93原定約八時起飛,卻因為延誤,直到 08:42 am 才從紐瓦克(Newark) 國際機場起飛。四分鐘之後,08:46 am,世貿雙子塔就被撞擊了; 另兩架客機接連撞向目標。UA 93 當天只搭載了37名旅客(33名正常乘客和4名劫機犯)和7名機員。到刦機者發難,恐擊的消息已通過電話傳到乘客耳中。最後,乘客合力殊死反抗,飛機未能襲擊原定的不知名目標,而在10:03am 高速墜毀在賓夕法尼亞州一片曠野上。

朋友說,事發後未及改正的乘客名單上還有她的名字。

這樣幸運,誰都想得到上天眷顧,但若想到又有多少人不受眷顧而橫死,就很難對自己的幸運心安理得了。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近日就20年前發動反恐戰爭、出兵阿富汗接受訪問,卻說對當年的快定「心安理得」。他是有一定道理的,據皮優(Pew)的民意調查,當時白宮得到六成美國成年人信任。可惜這支持率一路下滑,特朗普執政期間曾跌至 17%,最新為 24%。

我想,最心安理得的可能是當年美國國會唯一就出兵投下反對票的一位女議員。

20 年不長不短,已足以驗證為政者的戰略決定是否有利於子孫後代。在美國,白宮以反恐為名而陷入阿富汗這個「帝國墳場」的錯誤決定,使 20 年後的子孫要承受在美國有史以來最漫長戰爭中漰敗的挫折。美國好像沒有一個假想敵就過不了日子,不少人擔心白宮在策劃「對華戰爭」。在美國,這未嘗沒有一定的民意支持。《纽約時報》專欄作家托.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日前,根據阿富汗失敗的經驗,要求白宮考慮清楚對華政策,別讓子孫20年後又有悔不當初的怨恨。

2021年9月8日 星期三

維港:拍出「天空之鏡」

玻利維亞有個鹽湖,以「天空之鏡」馳名,晨昏雲霞與水中倒影構成的完美而變化萬千的畫圖,今人驚艷。由於鹽湖水淺而面積廣大,水平似鏡,倒影非常清晰,只要天上有漂亮的雲彩,必與倒影構成對稱的美麗圖案,畫圖變幻如萬花筒,讓人目眩。

其實,這樣的美景很多地方都有。玻利維亞的空中之鏡馳名世界之後,各地的「天空之鏡」景點湧現,或在海邊,或在湖岸。還有人工製造的,一些地方搭個簡陋的平台,鋪上可平滑反光的物料,就可以供遊人付費打卡,拍個某某「天空之鏡」。

還有更簡便的,不妨利用地上的水洼。選個適當角度,就能把污水洼幻變成倒映美景的「天空之鏡」。沒有水洼,可以動手造一個,拿水瓶在地上倒一灘水,利用非常便於低角度拍攝的手機就可以拍出「天空之鏡」效果來。據報道,拉薩布達拉宮之前的廣場如今常常到處一灘一灘水跡,就是遊人紛紛潑水自製的「天空之鏡」。

不便潑水也沒有問題,可用一部手機的鏡面反射出倒影,再用另一部手機或相機靠近來拍攝。用平板電腦、鏡片反射當然也可以,效果可能更好。

昨天黃昏時試拍了一下「天空之鏡」下的維港。由於角度問題,手拿著兩部手機拍攝,操作不易,效果差強人意,但仍得到一些朋友稱讚。說出拍攝方法來,可能就不過如是了,誰都能拍。

 

攝影過程的雙重享受

裁前後
由於疫情,好久沒有出門旅行了。一算,自上一次出門回家,已快兩年。旅行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攝影,沒有旅行,相機差不多閑置了。

一位愛好攝影朋友說,攝影有兩重享受,一是拍攝的過程,二是「執相」的過程,就是回家後在電腦上逐張照片編輯、調整的過程。在菲林(膠片)拍攝年代,絕大多數攝影愛好者只能享受第一個過程,而且難以盡興,為的是菲林有價,每次拍攝都要精打細算過才會按下快門。只有少數攝影發燒友才會參與黑房內的沖洗、顯影、裁剪過程,為每張相做後期加工。

如今數碼攝影風行,攝影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又普及,要充分享受上述兩個拍攝過程,絕非難事了。照片的後期加工可以非常繁複,專業化程度可以很高;但若降低一點要求,簡單的調節明暗對比、裁剪並不難。這樣的加工非常必要,最近與一些朋友交流攝影構圖、裁剪等問題,更覺得這樣。

圖畫也好、照片也好,構圖很重要。繪畫中,構圖由主觀決定;攝影較受限制,但在一定範圍內可以通過變換上下、左右、前後的角度來調節,構圖仍然有很大的控制範圖,而且還可在後期加工中調整。以前黑房加工的技術、時間成本都很巨大,如今用電腦去做,不但簡單了許多,而且功能更強大。如果喜愛攝影,很值得在這方面多花點時間成本。

不過話說回來,假若每次旅行都拍攝數以千計甚至萬計的照片回來,要投入的時間成本也真巨大,花的時間比旅行還長。一位朋友愛拍廣角照片,他不用會讓照片周邊變形的廣角鏡拍攝,而是拍攝一特定景物後,再把視野內上下左右的景色都拍攝下來。回來再把中心景物周邊環境的照片拼接到主照片去,形成一張非常壯觀的大場景照片,那感覺有點像看360⁰環迴電影。可是這麼一來,花的時間成本就十分巨大了。朋友卻樂此不疲,似乎更享受後期加工的過程。

原圖

後期加工的目的其實很簡單:一,讓主體更突出; 二,構圖更符合人們的審美標準;三,光暗對比更適中。

照片都應有主體,或人或物或風景,主體要最突出,之外的都是配角。如果拍攝時沒有掌握好主體的位置,或甚至主次不分,後期就應補救。主角未必都在照片中佔據最大面積,但都應當是照片的焦點,最吸引注意力。即使是抽象的圖案,構成元素亦有主次之分,有個最能奪人眼球的地方。拍攝時眼花繚亂,未能即時明察秋毫是常見的。

構圖的格式,專家們總結出很多,能都記背下來,當然有幫助,但不見得大師們要靠這些拍出好作品來。基本的法則則是必須懂的,例如黃金比例。井字格是它的最簡化版本,還有比例上更接近1 : 1.618 這黃金比例的格線。黃金比例亦稱神聖比例,頗有點神秘色彩,應用範圍之廣 ── 或者說與事物構成之暗合 ── 遠超乎想像,音樂創作、科學實驗、軍事實戰等等都有堪稱神奇的實例。華羅庚當年推廣的優選法就是黃金比例的應用。

關於明暗對比,當年在報館看排版師傅在電腦屏幕上調試照片,很覺神奇,但摸不到準則,直到多年後自己在電腦上對着照片操作,才掌握一點, 知道為什麼說「無相不執(調整)」。

藝術是主觀的產物。數碼攝影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它加強了人的主觀能動力。可是它也有惡劣的一面: 能放任人的愛懶天性,讓人懶得想像、懶得改進。

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

「自作自受的失敗」

美國堪稱是最愛打仗的國家,自一七七六年建國以來的245年中,有228年在打仗,即只有 17不聞槍聲炮煙,大戰小戰從十八世紀一直打到今天。美國二零一九年的軍費預算達7160多億美元,相當於其後九個國家軍費開支的總和。阿富汗之戰結束了,美軍還在索馬里、伊拉克、敘利亞打。

前總統特朗普曾打電話給他的前輩總統卡特,請教為什麼爭不過中國;卡特說了大白話:美國老在打仗,錢都燒光了; 中國沒打仗啊。

基辛格說:阿富汗撤軍是美國 「自作自受的失敗」。

美國20年來在阿富汗花了二萬多億美元。這些錢花到哪裡去了?

八月二十一日的英國《經濟學人》刊登了Why America keeps building corrupt client states (為什麼美國老扶植腐敗的附庸政權)一文,提到其中的真正受益者,一是美國與五角大樓關係盤根錯節的軍火商;二是美國為美軍提供後勤物資、運輸的承包商,他們都會以「政治獻金」等方式回饋軍政高層。腐敗的豈止於美國扶植的的「附庸政權」? 不同的是,附庸政權的腐敗是非法的,美國的腐敗是合法的,合法腐敗的可以在光天化日下明目張膽地進行。

到阿富汗美軍基地做庫存監督員的一名尼泊爾人,講述打工的九百天經歷說,基地的所有食物都從美國空運過來,在美國能買到的應有盡有,龍蝦每天吃!美國人愛吃牛排,本來規定每周一次,每人一塊。有一次,一個剛從戰場上回來的士兵端着盤子想多拿一塊,說每次拿着這個盤子都覺得是最後一餐了。「自此之後,只要上司不說,我都不會阻止他們多拿食物。」

為什麼美國老愛自己挖個坑往裡面跳?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接受訪問說:「首先是美國政府太無知了,美國長期以來不了解美國以外世界的歷史、地理;其次是美國社會即使並非全部人、仍有許有多人非常瞧不起其他文化。結果是(美國人)缺乏邁向成功的心志和知識,而手上偏偏拿着(武力的)『鎚子』。美國撤出阿富汗不關乎利益,沒有人會是贏家。這絕對是悲劇,是這麼愚蠢(的悲劇)。這是無知所致,美國領袖們完全沒有真正關心阿富汗人民,(美國)公眾也不關心阿富汗。只為自己,而不為相關的人着想,失敗是必然的。」

這樣的思維和心態不變下,美國再為自己挖個坑是大概率的事。概率之所以大,是美國的政治現實使然。美國已僵化的政治體制和兩極化的政治生態,使美國嚴重缺乏糾錯能力,就像一輛駕駛盤和剎車系統都失靈而高速行駛的汽車。

路透社報道「喀布爾時刻」之後華盛頓政壇的互相推卸責任的亂局,引用智庫大西洋委員會(Atlantic Council)的美國前資深外交官 Dan Fried 的話說:「互相指責(finger-pointing)是華盛頓醜劣慣技……但就這次而言,所有指責可能都錯不了。」意思是所有人都要負責。

接着下來可能是國會的連場聽證會,把20年來兩黨四位總統有關決策的誤判、蠢判都抖出來。

然而就如美國國會無數聽證會一樣,對解決問題沒有多少幫助。兩黨與白宮都在政治正確、程序正確、選情正確的羈跘下,難以根本糾錯,甚至難以讓有責任的高官問責下台。

美國前駐阿富汗、前美國國務卿高級顧問 Michael McKinley 在美國《外交事務》月刊上撰文提出「誰失去阿富汗」一問,然後自問自答:這是美國20年的錯誤、誤判和集體失敗的結果。

新中國成立後,美國有過「誰失去中國」辨論。美國今天其實更應當問的是「誰將失去中國這個世界未來最大經麡體的龐大市場?」波音執行長Dave Calhoun不久前在一個線上論壇上表示:「我們承受不起被擋在那個市場之外的後果。」美國商界類似的聲音看來會陸續有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