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抗疫:口罩 vs 洗手

在新冠狀病毒疫情緊張下,香港出現搶購口罩潮。口罩供應短缺是事實,但搶購之狂熱仍讓人瞠目。

剛好,一位醫生傳來《紐約時報》一篇評論,作者通過沙士時期在北京的經歷,現身說法,介紹防疫之正道。同時,又有朋友在群組裡上傳了加拿大卑斯省疾控中心(BCCDC)的訊息,談到口罩在防疫中的真正作用。兩篇文章都值得推介,以糾正對口罩的迷思。

《紐時》的文章題為 How to Avoid the Coronavirus? Wash Your Hands(怎樣防禦冠狀病毒?洗手)。作者 Elisabeth Rosenthal 是醫生,又當過記者,現在常撰寫時評;二零零二到零三年沙士爆發時,她在北京為《紐時》服務,經歷了北京抗擊「非典」的全過程,和兩個孩子都沒有撤退,因為擔心機場、機艙更危險。她據此在文章劈頭指出:我發覺,常識是對病毒性疾病的最佳防禦( I saw that common sense is the best defense against viral illness)。

她有兩點忠告:第一,勤洗手;第二,病了不要上班,孩子病了不要上學。

她接着提醒讀者注意:「我沒有提到口罩。」這其實就是文章的主旨,文章標題也只提洗手,不提口罩。

她並不是不戴口罩,而是有需要時才戴,例如去醫院採訪,去市場購物,坐火車、飛機去疫區廣州、香港採訪。就是到人群密集而封閉的地方才戴,在空氣流通的室外就不戴。

她指出,病毒是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的,而更值得擔心的是「受污染物」(fomites),就是受飛沫濺落污染的物品例如門柄等;你的手接觸了,再揩到臉面眼鼻,就可能受感染。

她兩個孩子就讀的國際學校可能是當時北京唯一沒有停課的學校,儘管很多外籍學生返國了。學校採取了嚴格的衛生措施:學生探熱後才能進校,有病不得上課;老師一日幾次監督所有學生唱着洗手歌認真洗手,不許敷洐了事。

結果產生了她眼中的「公共衛生奇蹟」:幾個月裡,學生百毒不侵,無任何病例,連傷風都沒有,上課率幾乎百分之一百 ── 儘管有一位家長染了沙士。

她的結論是:對抗沙士、新冠狀病毒的最佳守則,是嫲嫲和常識「教落」的。

卑詩省CDC發出連串推特,以期消除公眾對新冠狀病毒的誤解,指出最緊要防禦病人咳嗽、打噴嚏噴出的「較大飛沫」,因此人與人接觸最好保持一兩米距離。飛沫濺落到物件表面,人用手接觸到不會受感染,但手揩到眼鼻臉面就有風險。

它明確指出:「冠狀病毒並非來自空氣。這病毒來自人深深吸入到肺部的(來自病人的)大型飛沫(Coronavirus is not something that comes through the skin. This virus is remitted through large droplets that are breathed deep into a person’s lungs)。」

它並指出,病人應當戴口罩以阻擋帶病毒的飛沫散播,但口罩對健康的人沒那麼有用,反而讓人誤以為安全,並常要用手調整口罩而觸摸到臉面。「最重要的是勤洗手,勿摸面。」

香港沙士時的「洗手,洗手,洗手」忠告被人笑話,卻是防疫的至理名言。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