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4日 星期五

風月同天,距離生美

在過度渲染的疫情恐怖氣氛中,日本對華捐助物資上一再印上的中國古典詩句,讓人心中一 暖、眼前一亮,同時亦引起爭議。有人悲嘆,對比之下,日本人多有文化 ── 而且是本該屬於中國人的傳統文化 ── 而中國只懂得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真箇「禮失求諸野」。

短短幾行詩句,「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文辭優美,情思雋永,既道出捐贈者的感懷,又映照出日中文化之紐帶關係,選用得確實高明。中國人若有自省之心,應見之而警醒,對百餘年來受到忽略的中國傳統文化倍加珍惜。

美學上有個「距離產生美」的命題,說的是在審美中,適當距離有助加強審美效果,其中有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心理距離等,總之要與審美主體有一定的疏離,否則會有「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之掃興。破爛的秦磚漢瓦、衰殘的老街舊景,則會因為歲月銷磨而予人沉着古樸之美感。「今之雅,古之俗也」(清.笵寅),已是常態。

日本友人的捐助適時跨海而來,印上的詩句就借助時間、空間、心理距離,產生強烈的美感,征服了幾許中國人的心,以致讓一些人心碎了:反映出當代中國人的修辭用語太低劣。台灣龍應台直斥之為集體的語言以至心靈之貧乏、草率、粗糙、粗暴。內地作家韓晗為文說,現在人們寫信只會說某某「你好」,以前會說某某「台鑒」,還有芳鑒、淑鑒、惠鑒等細分。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語言,也因而有當代的陳詞濫語,官場文牘的官腔套話特別多,民間亦然。君不見香港人如今遇到不順如買不到口罩都會說「政府無能」?更不要說硬湊的種種「五大」了。有以致之,皆因為民的,不動腦筋、不思進取;為官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一位朋友做過官方文宣工作,寫過到內地賣廣告宣揚香港優勢的文案。可以想見,只要推砌陳腔濫調就可交差;可是朋友執意用文雅筆調為之,自言不想讓人以為香港只有銅臭,亦不信偌大中國不會沒有懂得欣賞的人。我不知真正起到什麼效果,可以肯定的是沒有發生過「風月同天」的效應。也不奇怪,「風月同天」若出現在中國某地支援武漢的物資上,可能只會讓人譏為太酸太迂了。

遺詞用句的確要講究適時適地適人(受眾),是用在沖鋒陷陣的戰場上、兇險難測的抗疫前線,還是在遙望萬里雲天的海邊?

早上讀到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助理余亮的文章,對「風月同天」等詩句的採用有新的了解:標籤原來是日本的漢語水平考試事務局的中國員工提議寫上去的,提出者是北京某著名大學畢業生,但選擇「埋頭幹事好,也不願公開自己身份」。另一位中國工作人員則澄清,「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是她建議的。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詩詞大會」等電視節目在內地熱播,又出現了漢服熱,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近年受到不少年輕人追羡。朋友昨晚傳來了「詩詞中國」網征集以詩感謝日本友人的鏈接,朋友上傳的句子還入圍了。瀏覽一番之下,也想了個聯句:
一衣帶水香漂遠
二木連根樹扶桑

扶桑是日本的別稱。據《山海經》,扶桑樹,葉如桑,「樹兩兩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為扶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