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柳州:從酸雨之城到宜居之城

柳江夜色
「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說,多少帶點主觀色彩,不「科學」。如今若說「廣西之水甲神州」,則大有根據。

在廣西之行中,對途經河川之潔淨印象深刻,回來搜尋資料,發現這「印象.廣西」不太對 ── 太籠統模糊了,事實是:全國地表水最優城市前十名,廣西佔了一半以上。這是國家生態環境部十月底公布的統計,反映了今年一至九月全國地表水(相對於地下水)環境質量的狀況。

前十位城市中,廣西竟然佔了六席:來賓、柳州、桂林、河池、賀州、梧州。其中來賓第一,柳州居次,桂林第四,即廣西在前五名中佔了三席。排名前 30 位城市中,廣西共佔九席,近三分之一。廣西人值得為之自豪,大可以說「廣西之水甲神州」。

同行一位廣西朋友現居柳州,他一再說,柳州的地表水質量全國第二優,他每天都去游泳。去哪裡游?── 柳江,不是游泳池。環繞柳州全城的柳江儼然是柳州最大的天然泳池。有柳州領導人公開說:「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發洪水,一年365天,天天都可以到柳江河游泳。」

柳江噴泉表演
對於柳州,我留有 40 年前的模糊印象:整個城市是灰色的。那是第一次到廣西,行程很迂迴:從廣州坐長途汽車,從朝到晚一路顛簸到湛江,轉乘火車到柳州,再去桂林;回程坐火車要到衡陽轉車,一路擁擠、緊張。那時柳州很封閉,要找能接待港澳住客的旅館不容易,能接待的,設備亦非常簡陋,如舊日客棧。記得只遊覽過紀念柳宗元的柳侯公園。

柳州有二千餘年建城市史,新中國建立後進一步發展成為廣西第一大工業城市。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柳州工業就形成了機械、有色冶金和木材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到大躍進時期,柳州在中央部署下,建立十大重點項目,向鋼鐵、電力、化肥、化工、汽車、水泥、造紙、機械業等發展。後來為了備戰,沿海再有大批企業內遷而來。改革開放後,柳州一度成為華南僅次於廣州的工業城市。

不過,柳州人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生態環境惡化,酸雨率最高峰值一度高達98.5%,是內地四大酸雨區之一。我對柳州的灰色印象就是此期間得來的。

痛定思痛,柳州重建生態,十多年來不僅洗脫了酸雨城市惡名,而且成為全國有數宜居城市之一:二零一八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 88.5%,柳江河飲用水保護河段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Ⅲ類以上標準,全市森林覆蓋率在65%以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3.97%。

那天,我們傍晚時分去到柳州,朋友先載我們到江邊一走,順便觀看噴泉表演。設在江邊水面的噴泉長約達二百米,在音響和燈光配合下,再加上兩岸的流光溋彩,蔚為壯觀,可是觀看的人不很多。可能是柳江沿岸可觀之處太多了,人流得以疏導。

譬如對岸的蟠龍山公園彩燈掩映下仿如幻境,其下有沿江人工瀑布,據說是亞洲最大的人工瀑布群。這裡其實曾經是柳州印染廠的排污口,昔日的「黑瀑布」變成「白瀑布」,可說是柳州脫胎換骨的標誌。

(廣西行之十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