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花山岩畫,丹跡二千年

花山岩畫
我們在廣西東北部遊玩後,到柳州住了兩個晚上,再往西南方向走,到國境邊陲的花山看岩畫。花山岩畫較少人知道,儘管三年前已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寫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花山岩畫在寧明縣明江一處臨江岩壁上,宋明時代已有記錄。明江是是左江的支流,下游是邕江、西江。花山,壯語名為「岜來」,意思是「有畫的石山」。據碳十四測定,花山岩畫的年代距今1680年至4200年;據專家考證繪製於戰國早期至東漢之間,即秦始皇鑿通靈渠、開發嶺南的期間。左江流域共發現岩畫 79 處,多繪於江河轉彎處寬大、平整、垂直岩壁上,花山岩畫是其中規模最大的。

坐車到了明江邊一個渡口,可乘旅遊船到花山壁畫下觀賞。過河要乘駁船「過渡」,靠船上絞車牽引岸上鋼鑬渡河。這樣的渡口過去在珠三角普遍存在,如今可能絕跡了。

在村民帶路下,我們渡江後駕車到花山對岸一條小村,搭上村民一艘機動船,到花山崖壁下去。壁畫線條粗獷,造型古樸,清一色朱紅,歷經千年依然清晰可辨。崖壁微向內凹,壁面斜斜臨下。據測量數據,畫幅長135米,高44米,畫有人物一千三百多個;最大的高達三米,最小的0.3米,

岩畫畫有人像、動物、器物,都單色平塗出輪廓,細部欠奉。人像一般作正面、側身兩種姿式,皆裸體跣足,作舉手曲膝的半蹲姿勢,腰掛刀劍,頭有裝飾。其中居上居中的最大,村民說那是大王,俯視着擊鼓弄樂、縱舞狂歡的人群。動物主要是狗,皆側向,作小跑狀。器物主要有刀、劍、銅鼓、銅羊角鈕鐘。銅鼓數量多, 只畫出鼓面, 有的鼓面有芒,鼓側有耳。

花山岩畫就在遠山裸露崖壁之下
對這些大量出現的岩畫,至今有不少研究,但仍存在不解之謎。

它們應當是壯族先民中已消逝久遠的駱越族人的社會活動情景寫照。但其中具體是祈求五穀豐登、人丁興旺的祭祀,是征戰前後的祈求,還是對水神的獻祭等等,則難以確定。繪畫顏料確認是赭紅色赤鐵礦粉,以動物脂肪調勻,代表鮮血。這不是即興的選擇,而是壯族先民守護生命意識的體現。

岩畫中不少人形腳下踩着一條粗線,兩頭翹起,似人乘舟。每「舟」三到四人,旁邊還有觀看者助興。專家認為這是先秦時期左江流域龍舟競渡的寫照。祭龍是壯族一種古老的宗教儀式,以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岩畫中的動物最多的是狗,這與當今廣西各地多「香肉店」、狗肉店有關係嗎?

最高的岩畫離水面幾十米,是怎麼繪畫上去的?「懸崖峭壁費登攀,潑墨塗朱更覺難。」一個可能是,反映出明江水面有過幾十米的落差升降。據民族地理學的考察,當年駱越人生活的左江流域,是水災相當嚴重的地區。

「初識壁畫認前朝,色自丹丹跡未凋。」嶺南自秦漢二千餘年來,經歷了文明的大跨越,丹色雖未凋,要真正了解當年情事卻殊非易事。

(廣西行之十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