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從智永草書《千字文》學習簡體字

釋智永的草書《千字文》
從圖書館借來《智永草書千字文草法解說》。這本書是嶺南已故著名書法家馬國權先生的作品,當中的文章當年在報紙上連載時,我曾斷斷續續的讀過一些,很受啟蒙,知道草書的字看似「潦草」而其實筆劃都有來歷,可以上溯到此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隷書、章草等各種書體。細讀書中各個字形的解說,常有茅塞頓開的暢快,亦深感漢字文化之源遠流長。中國的書法史,不啻亦是中國的文化史。

現在我們眼前筆下的簡體字(指歷代創造的)、簡化字(指由中國國務院頒布的),都從這源流中來。若說簡化字是中國政府為「規範」國民的行為、思想而創製,不是誤導就是無知。

《千字文》的第一句是「天地玄黃」,馬國權對「天」的解說就讓我深愧自己的無知。「天」的草書像是三橫連寫,如果沒有研習過行草書,會不認得這字。我一直以為這是楷書快寫而成的,只是第三劃的左撇不從第二橫劃之上起筆,而是直接撇向左下,再連寫右捺而成。

帛書《老子》
甲本的「天」字
可是馬國權指出,這寫法得追蹤到《老子》甲本和居延漢簡。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有兩卷分別鈔上《老子》,是為《老子》甲本和乙本。從附圖的甲本「天」字可見,一快寫就是智永筆下的草書「天」字了。

「天」字只有四劃,夠簡單了,簡化字沒有據智永的寫法而簡化。但從智永在公元六世紀寫下的《千字文》中,可以見到不少字與國務院頒布的簡化字一樣,隨便翻翻便有:读(讀)、陈(陳)、见(見)、车(車)、东(東)、连(連)、学(學)、发(發)、为(為)。簡化字不過把這些草字楷化。

這反映了一個事實:簡化字不是創作出來的,而是絕大部分秉持述而不作原則從故紙堆裡整理出來的。這裡幾年就曽指出:大陸一九六四年公布《簡化字總表》第一表,共352個不作偏旁使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有人考察其中388個字的來源,發現:
顏真卿寫的「堅」字
漢代和以前出現的有111個字(佔28.61%)
三國到唐代出現的有55個字(佔14.17%)
唐代和以前的合計有166個字(佔42.78%)
宋代到清代出現的有175個字(佔45.1%)
清代和以前的合計有341個字(佔87.88%)
民國時期出現的有46個字(佔11.86%)
民國和以前的合計有387個字(佔99.74%)
1949年以後出現的僅有一個字(佔0.26%)

昨天一文中提到,有人拿國務院二零一三年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來說事,說這樣的「規範」是「專制」,仿佛這是某些高官拍拍腦袋之下的意識形態產物。那名作者一定沒有詳細了解過這個漢字表和它的制訂過程。我不敢亂說,好在現時可以隨時在網上閱讀到大量資料,一了解之下發覺有些事實是不妨知道的:「字表正式立項研制始於2001年4月,歷時8年有餘,先後召開學術會、審議會、徵求意見會等大型會議80餘次,參與討論的海內外專家學者3000多人次,前後修改90餘稿。」入選字表的漢字根據使用頻率來確定,採用了九個信息龐大的「語料庫」的數據進行了統計,最重要的兩個語料庫是「國家語委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和「北京語言大學現代新聞媒體動態流通語料庫」,收錄的漢字量分別為9 100萬和3.5億。

黃庭堅寫的「堅」字
還有一點:適當考慮漢字在台灣、香港、澳門的使用情況和國際化的需求,盡量避免擴大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漢字使用的差異,以利於相互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香港一些人要捍衛「正體字」,但不肯好好做功課,見到地鐵堅尼地城站大書「坚」字,就大呼「殘體字」入侵香港云。這可笑嗎?可悲啊!──對漢字無知得可悲。顏真卿曾這麼寫,黃庭堅不會「自殘」吧?一樣寫作「坚」!

1 則留言:

  1. 很有見地, 可惜香港人已被人洗腦, 不再客觀看待簡體字.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