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一個入靜修習班 |
單看那些配上的照片就就讓人印象深刻,參與者有席地盤腿的,有圍作一圈安坐椅子上的,有在小禮堂面對舞台聽講的,都在導師的指導下做入靜練習。有的在作初步體驗,例如在小禮堂的百餘人;有人在做定時練習,有適合的服裝和坐墊。這股熱潮不限於紐約,洛杉磯、三藩市(特別是硅谷一帶)也很熱。
這熱潮很像瑜珈熱,主要在兩方面,一是世俗化,二是商業化。
瑜珈與入靜都源有宗教源頭,可追溯到印度或中國。在廣泛鋪開後,兩者都出現去宗教化傾向,不是全部,而是不少淡化了其中的宗教色彩和內容,以吸引更多人參與。現代醫學的相關研究和肯定,從科學、醫學的角度去提倡,也起了巨大作用。更大的背景是,大都會的生活節奏和壓力不斷上升,推動人們尋求新的解脫,養生修心,向傳統、向自然回歸,追求身心舒緩、簡樸、寧靜。
在紐約,參與者來自大都會的各個行當,投資者、藝術家、IT人等等。很多人在家裡沒法布置一個適當的靜修角落,就去參加課程,很多在上班之前進行,長約半小時。用一位歌劇演員的話說:「這是迅速靜化心靈的途徑,讓我可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思考。」身心鬆馳下的共同參與,形成了在紐約不多見的融洽社區氛圍,賦予這些活動特殊魅力。
課程有私人開辦的,有由圖書館、博物館等開辦的,都大受歡迎, 紐約公共圖書館去年共舉辦了249項這類活動。有的乾脆在公園舉行。去年,中央公園舉行了名為「大靜」(The Big Quiet)的集體靜修,有七百餘人參加。
一個商業市場於焉形成。在一家機構,頭一個月集體上課,節數不限,收費50美元;第二個月就要200美元。單人指導進修,30 分鐘,15 美元;45分鐘,25美元。參加四天共八小時的深造課程,要400 至1200美元。有名師指導的「大師班」,收費更不菲。據報道,上個月,一個由一位吠陀大師指導、帶晚餐的大班吸引了一百人參與,每人要付68美元;參加與大師一起茗茶的小班,每位200美元。
這市場有多大?據報道,去年達9.84億美元,差不多相當於八十億港元。市場這麼大,自然龍蛇混雜,就像瑜珈市場一樣。美國有裸體瑜珈,還有 dogya──與龐物狗一起做的瑜珈。手機已有兩打以上入靜 apps,有的收400美元,可終生使用。 市場已有標榜「一分鐘入靜竅門」之類的書籍。
《紐約時報》一篇報道的作者說,他不定時修習入靜,知道它確有寧神息慮之效,有益身心,但若果修習正念(mindfulness)可以像買一條瑜珈褲子般容易,它真箇是能清心消慮的修習嗎?入靜買不來,要靠修習。
在消費主義的社會中,似乎一切都可以用金錢解決,像買個快餐般輕鬆方便,不必身心付出。可能有人已在研究,以充電方式給人消除煩憂、輸入正念了。會有這麼一天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