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日 星期二

漢字:趨向由繁轉簡?由簡轉繁?

大清乾隆二十五年《紅樓夢》手抄本中的簡體字
漢字的流變是從繁到簡?還從簡到繁?在我一貫的認識中,趨向是從繁到簡;可是曾鈺成的一篇文章指出,漢字也從簡向繁變化。他舉出「网」、「云」等字例,它們分別繁化而生成「罔」、「網」、「雲」等字;大陸的簡化字如今再回復到「网」、「云」去,其實是復古。

於是,是繁而簡還是簡而繁,就有點讓人糊塗了。

這樣的字例還可以舉出更多。這也反映了簡化字把原來多個繁體字簡化成一個簡化字之下,造成的一些混亂和不便。例如「髮」與「犮」不分,「準」與「准」不分,「後」與「后」不分等等。這樣的混亂至今在簡轉繁的過程中造成很多可笑的混亂。大陸的網頁都靠電腦把簡化字轉換成繁體字,電腦的軟件卻是至今不懂得把單一個簡化字變成多個繁體字時怎麼抉擇。權威如新華社的報道也因此而錯誤屢見。我見過涉及《蘭亭集序》的報道,把文首的「歲在癸丑暮春之初」的「癸丑」刊成「癸醜」,真見「鬼」!這不能怪電腦,應怪編輯的水平,不把關,也把不了關。

其實這樣的字不算多,列一個表讓大家在簡轉繁時警惕一下就解決了。

可是這能說明漢字也由簡轉繁嗎?若是這樣,我們千百年來真的自尋「繁」惱。

漢字之繁也真煩,其中之一大煩是字太多。漢語古文的一個重大優點是文簡意賅,用字精煉濃縮,相對之下白話文的用字較多。一個重大原因是,漢字發展之初,以一字一音表一義,所有事物不管是具象的抽象的,都有專用字。世界越趨複雜,字就越多,《康熙字典》因而有四萬七千多字。世界發展無窮無盡,用這樣的方法去認識世界、表述世界、解釋世界終究不是辦法,否則我們今天即使學識讀寫十萬八字個漢字也不足以讀書為文。

事實則是,我們今天只要掌握為數不多的常用漢字,就讀書看報寫作都不成問題了。大陸一九八八年公布的《現代漢語常用字表》有3500個常用字。有研究表明,掌握了現代漢語中頻率最高的前950個漢字,一般文章就可讀懂九成。

中日韓一批學者經過四年的商討,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日通過了《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希望通過推廣區區八百個漢字,以加強彼此的文化溝通。據保守估計,掌握這些漢字後,街道上八成的漢字招牌、簡單漢字說明都能看懂。

我們不必去啃《康熙字典》那幾萬個死字,是因為我們的祖先發覺用常用字去組合成新詞以表述新義,比去不斷發明新字好得多,否則說白馬要說「馵」,說黑馬要說「驪」,馬高七尺說「騋」,高八尺說「駥」。理論上,一千四百個音節的字就可排列組合成雙字詞達一百九十六萬餘個。各個專業領域的專用詞就是這樣生成的,大可以望文生義。當然也有例外,化學詞彙、藥名、譯音詞就讓人如墜五里霧中。

由此看來,世界的事情儘管日趨複雜,但漢字的總趨勢仍然是由繁到簡。漢字能以簡馭繁,顯示了漢字的巨大優越性。

有人說,如今已可以用電腦輸入取代手寫,寫字難已不復存在。這是自欺欺人,看看家中小朋友的學習好了。而正是在電腦上,筆劃簡化了,顯示更清晰,辨字更容易──這是我在老眼日益昏花之下發現的繁簡之間的新問題。
**
舊文參閱:
漢字「廢簡復繁」的幾個糊塗觀點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09/03/blog-post_08.html

白話取代文言勢所必然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14/08/blog-post_25.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