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年年高,日日「糕」

快過年了,一位年輕人讓我寫了「常滿」兩字。這是過去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貼上的吉利語,都貼在米缸上,以祈求來年米缸常滿。這反映了那些年頭普遍的民生艱困。那位年輕人也擔心 「冇米落鑊」嗎?不是,他用來貼在辦公室專門儲備零食的櫃子上。

辦公室裡不論男女老少,都會儲備一些小食,既為防飢,更為減壓。工作越忙、壓力越大,零食越吃得多。英國曾有研究發現,工作時間越長、OT(加班工作)越多的人,越會增加體重,原因就是吃多了,除了多吃零食,還多吃一頓,而且常常是臨睡前吃的。

稻米仍是香港人的主糧,但誰都發覺,家中的耗米量不斷下降。如今,香港人吃得越來越多姿多彩,米飯則吃得越來越少。一九六一年,香港人平均一年吃120公斤白米,到二零一四年,數字下降到45公斤,差不多只及當年的三分之一,以致以前街頭巷尾都見的米鋪差不多完全絕跡了。近年很多人相信美國那一套視碳水化合物為致肥元兇的飲食方式,少吃甚至不吃米飯。大米的消耗量因而進一步下降。這有點可笑。如果以為多吃碳水化合物食物會吃到癡肥,中國、東南亞、日韓應最多肥人。越南是產米大國,那裡的女子卻以苗條知名。所以不必太相信美國人那一套。

到過年,又要多吃以米或麥製作的食品了,主要是各種糕點。中國過年,不論南北,離不開以五穀磨粉製成的應節食品。中國的春節主要是農業社會的節日,上一年收成的穀物很多到這時已磨成粉,以備收藏和製作各種食物。

南方以大米作主糧,磨製的主要是米粉,過年應節的糕點主要用粘米粉配合時令作物製成,蘿蔔糕、芋頭糕於是是主力軍,還有馬蹄糕、紅豆糕等。用糯米粉製作的是年糕,南北各地不一樣。在香港,出於商業考慮,本來樸實無華的應節糕點已發展得花樣百出,燕窩也用上,好賣個高價錢。

每年,我家都蒸蘿蔔糕,既為應節,也為愛吃。小時候到糕點店買蘿蔔糕,都是隆冬時節,接上手的蘿蔔糕剛煎好,承在乾荷葉上,燙得兩手不斷轉換,很狼狽,但吃得特別有滋味。今年,沒有蒸,為的是各種糕點源源而來,有點應接不下了。細數一下,居然有二十多底。各方廚藝高手都趁這時節一顯手藝,有人分享是必需的。

這不算多。家人常光顧的豬肉檔的師傅,有更大的糕點負累,面對過半百底糕點不知道怎麼處理。糕點都是有生意往來的食肆送來的過年禮物。

有一年,我家也曾為應節寫過「常滿」,貼在雪櫃上。這其實有違現實,因為雪櫃常滿只會自招煩惱,結果是浪費。現在,雪櫃又爆棚了,糕點放不下。這倒讓人懷念不久前凍到兩三度的日子了,這比雪櫃還冷,食物就不必硬往雪櫃裡塞。

過年吃糕,為圖個吉利,年糕年糕年年高。日日高又如何?──這就是我近日的境況,日日「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