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梅園花千樹 龍園梅孤芳

深圳北環路旁的梅園
昨天在到羅湖的火車上,家人讓我看一篇免費報紙的上專欄文章,是一位新界名人寫的,題為「龍園賞梅」。讀之頗有驚喜。

龍園在天水圍,是嘉湖山莊中的公園。我曾經路過,但沒有內進。聽朋友說,這公園不錯,是仿江南園林設計的,頗有特色云。日前曾說過,只知香港有兩個地方有梅樹,卻原來,龍園也有梅樹,是白梅,正綻放。我馬上以短訊訊問一位住在龍園旁邊的朋友,看過龍園的梅花麼?朋友馬上回覆了:是一棵白梅,長在錦鯉池側,花不多。

又是孤梅。香港公園的孤梅砍了,龍園還有一樹。為什麼都是孤梅?難道對「孤芳自賞」有什麼情意結?香港市政當局近年有個新做法,是在不同公園栽種不同的主題花樹,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這已經在一些公園初見成效,南昌公園的一大片黃花風鈴木,去年就以金黃色的花海,掀起了小小的賞花潮,黃花樹下男女老少歡聚,一片熱鬧,拍照的,野餐的,各適其式。荔枝角饒宗頤文化館山坡上的宮粉羊蹄甲更加有「潮」的氣概。這都會在一個月內再度湧現,給香港帶來多一點情趣和祥和。

梅林冷落
只要多一點有遠見的策劃,香港其實可以更美好。一位知名建築師曾經向當局建議,十八區各自有計劃地栽種一種花卉,以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不僅是「色」而已,其實也有助增加居民對本區的身份認同,還會通過對遊人的吸引力,收到經濟效益。據聞,市政當局正賞試大量引種櫻花。不知道這是不是那位建築師的建議起了作用。我以為,可以選擇的花樹還有很多,不必以櫻花與日本爭鋒,除了上文提到黃花風鈴木、宮粉羊蹄甲,還有藍花楹、紅花風鈴木、黃金雨(豬腸豆)、黃槐……等,都是已在香港有所栽種,證明是可以在這裡生長得很好的花樹,只是沒有刻意經營而已。

梅樹是不是也適宜在香港大面積栽種?我不知道,但在一河之隔的深圳,梅樹梅林,漪歟盛哉!

深圳不少地方可以賞梅,市內的荔枝公園、中心公園都有。梅林區的梅林公園也種了幾十棵梅樹,以求名副其實,我前年特意去看過。日前,在網上發現深圳有個梅園,據說有梅樹四百多棵,確實地點卻說不清楚。經過一番搜尋,才知道原來就在梅林區,距離梅林公園不遠。

探問梅林公園時發覺,一條馬路沿途栽種的路樹都是梅樹,是新種的。看來,有關部門有個在梅林區廣植梅樹的綠化規劃。到梅園一看,這規劃頗有規模,路邊也有不少梅樹,而梅園的梅樹何止四百,該有上千之數吧?

梅園稱不上是公園,其實只是利用北環路一處山邊坡地,引進多個地方的不同品種梅樹營造的梅林,稱作梅園,鋪了石徑。梅林公園的梅樹不成林,而梅園的梅樹則真如林了。梅樹大概種下不幾年,一兩人高。因為樹仍較嫩,見不到新梅爭放、老幹虬結的畫面。在高低錯落的山坡裡,你大可以與色淡色濃的不同梅花零距離親近。梅花都屬紅梅,沒有白梅,都開複瓣。遊人冷落,大概沒多少人知道這裡有個梅花林。網上,只有個別到來過的愛花人有介紹。
梅園一角

對比之下,香港梅花一樹、相機無數的景象難免讓人失笑。

這也是對孤芳之賞的失笑吧?當你一樹孑然,高傲自矜之時,別人已悄悄地如林崛起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你該為一舟之沉而悲?還是該為疾馳而過千帆、欣欣向榮的萬木而喜?這讓人想起弘一法師的臨終絕筆:悲欣交集。

「曾經滄海難為水」。本來想到龍園一走,到過梅園,不作此想了。
**
怎樣去梅園:到深圳坐地鐵蛇口線(2號線),到僑香站下車,走C出口,橫過僑香路,到對面右轉,走約三四百米,左轉入安托山九路,走約三百餘米是北環大道,從行人隧道穿越,出口處右邊即是梅園。宜帶備糧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