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騎刧冬至,騎刧聖誕

「我也過聖誕」。侏儒兔,攝於某老人中心。
近日,不斷看到暴風雪的新聞,偏北地區從東到西不少地方受到襲擊。嚴寒之下,很多民居斷電,苦寒難熬。這發生在冬至前後,正應了當中的「至」字。冬至的「至」不是來到了的意思,而是極至的意思。

中國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日至至南,日影至長,日照至短,故曰「冬至」。之後,陽氣始生。過去,人們也視冬至為一年之始。用現代天文科學解釋,是太陽在這一天直射到南回歸線上,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所以北半球在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太陽直射點此後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

這一天其實只屬北半球的節日,在南半球這一天是夏至。有住在澳洲坎培拉的朋友幾天前在臉書展視汽車內溫度計的照片,車外氣溫竟達38.5攝氏度,真是南北兩重天。

在古老的年代,各地的人──應該說是北半球偏北地區的人──都重視這日子,期待太陽回歸,驅走寒冷,復蘇大地。中國人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就已經用土圭測定出冬至的日子,是為24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在每年陽曆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間。

可是經驗俈訴我們,冬至不是最冷的日子。由於日照時間短,地面吸收的熱量少過散失的熱量,地面積蓄的熱量會繼續散失,冬至後的日子因而會更寒冷。中國北方人冬至後便開始「數九」,每九天為一個「九」。最冷的是「三九」前後,所以詠梅文字有說「三九嚴寒何所懼」。到了「九九」已是入春,會見到「九九豔陽天」了。

在古老的年代,不論東西方,冬至都是個重要的日子,不同民族都知道太陽對萬物生存的重要性,都會隆重慶祝、迎接太陽向北回歸。這樣的傳統,在中國維持着,但在西方,重要性已大大貶低了,它的光芒差不多已被緊接着的聖誕節完全掩蓋──認真地說,是被「騎刧」了。

耶穌是在哪一天降生的,《聖經》沒有記載。後來的研究認為,日子應在九月至十月之間,因為只有在這樣的日子裡,牧羊人才會晚上在戶外看守羊群。

十二月二十五日本來是波斯太陽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誕辰,在羅馬帝國時代,太陽神是羅馬國教眾神之一,他的誕辰又是羅馬曆書的冬至節。崇拜太陽神的異教徒對這一天寄託着春天的希望,視為萬物復蘇的開始。公元三百餘年時,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這節日被視為「異教徒節日」。羅馬教會為把異教徒的風俗習慣基督教化,選擇了這一天作為耶穌誕生記念日,尊為聖誕節。今天,對西方世界大部分基督徒(天主教和新教)來說,聖誕節是十二月二十五日;而在耶路撒冷、俄羅斯、東歐等東正教地區,聖誕節則是一月七日

今天,聖誕節又被「騎刧」了,成為各種商人大做生意的日子,成為年輕人玩樂的藉口。即使在基督徒人數不多的地方,平日鮮見耶穌像、十字架,到了歲末也到處見到聖誕老人,聽到聖誕歌。這趨向,恰與全球到教堂做禮拜人數下降的趨勢相反。大概因此,教會似乎並不反對聖誕節的世俗化、商業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