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日本人的語言能力

一位不諳日語而到日本旅行多次的年輕人有個「驚人」發現:在那裡最好用的語言是粵語!

他的意思是,英語在大部分地方都通行,但在日本根本用不上;如果不懂日語的話,你與日本人溝通時只管自說自話──加上身體語言──好了,粵語是母語就說粵語,反正彼此都不知道對方說什麼。──這自然是笑話而已。

日本人語言能力之差是世界公認的,不僅是說不好英語而已。

有這樣的統計:在TOEFL考試中,日本在亞洲30個國裡和地區裡排第29位。韓國人的英語也差勁,排第19位。日本有人嗟嘆,連中國也能排上第12位,日本的英語能力實在太不像話了。這是二零零一至二零零二年度的成績,現在如何?我相信不會有什麼改善。

在日本,無論在海關、機場、酒店、旅遊點,都無法找到一個可以用英語流利溝通的人。你可以感覺到,他們對於說英語,都非常怯生生的,難於啟齒。對於一個在亞洲用行政方式最先打開國門的國家、民族來說,這是很難令人相信的。日本人對外國的東西學得最認真,可就是在語言上沒有辦法駕馭。

這也成為他們在國際舞台上沒法扮演與經濟實力相當的角色的最大障譺。在國際會議場合,日本人只聽不說是出名的,這當然還有他們甘於當美國的應聲蟲有關,一切都以美國馬首是瞻,不敢有自己的立場。但語言障譺的因素同樣重要。

國際間於是有這樣的笑話:要主持好國際會議的最大困難,是讓印度人閉嘴,讓日本人開口。在上述TOEFL考試中,排第一位的是新加坡,其次就是印度。

對於語言能力差,日本人是知道的,而正因為這樣,又要加緊學習西方,他們在書本的翻譯上花了很大氣力。西方有什麼新書,尤其是被認為對日本有用的書,最快翻譯出來的常常是日文版。

很矛盾的是,日語又可能是世界上引入外來語最多的語言。我說不好你的話,但可以把你的話變為我的話。

室町時代之前,日語的外來語幾乎全部來自中古漢語。到了明治維新初期,日本翻譯外國書籍時也使用漢文(如演繹),但隨着戰後日本急速西化,淨用漢字翻譯已跟不上需要,於是大量使用片假名來翻譯西方外來語。這種譯音名稱的濫用,造成不少理解的困難。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的外來語研究會曾提議將一部分片假名詞換為漢字詞。

中日之間的漢字,不少意義上仍然相同。我們旅行上多次要靠漢字來解決溝通上問題。可是日本的漢字很多其實已完全改變意思了。以下幾個,你可知道是什麼意思?

一,大丈夫;二,大方;三,手紙;四,女將;五,十八番。

答案是:一,沒關係 ;二,大衆;三,信;四,老闆娘;五,最得意拿手的。

我認為,日本人說不好外語的主要原因,是日語的發音太簡單造成的;習慣了這樣簡單的發音,複雜一點就說不出來了。日語只有五個母音音素和爲數很少的輔音。加上不常用的各種發音,總共只有不超過100個。音節主要靠聲母加元音形成,元音之後幾乎不存在韻尾。日本人說外語於是有先天不足之弊。

(日本東北行之十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