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1日 星期三

讀武俠小說的滿足

對於年輕人來說,讀讀武俠小說很有好處。其中一點,是有助培養聯想能力。

我曾經很愛讀武俠小說,但對於武俠電影、電視片,則敬而遠之,特別是由我已看過的武俠小說改編的。當初有同名的電影、電視片上映時,也曾經很感興趣,但看過一兩次即知道不可以寄予半點期望了。

武俠小說都是虛構的,即使人物可能有其人,但到了小說家筆下,都必定經過「藝術加工」,向好向壞去理想化。再到你閱讀後,又再在腦海中經過自己的想像形成形象,也必定都很理想化。梁羽生筆下的大俠如張丹楓、金世遺、卓一航,金庸筆下的大俠如陳家洛、郭靖、楊過,都自成形象,雖不具體而形神自在,臻於完美。這是任何世間人物難以取代的。大俠身邊的俠女或俠侶,多被營造成脫俗出塵、不吃人間煙火如冰川天女、小龍女,就更加卓爾不凡,人間絕色,都是沒有塵俗凡胎可以扮演出來。

電影、電視片勉力去拍武俠小說名著,重大的挑戰是要找到個能符合讀者心目中形象的演員來,要形神俱似。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就沒有見到一個如我心中想像的小龍女。

更難的是以影象表現出完全是虛構的各種門派神奇武功來。在小說家的緢寫下,這些武功都很獨特,每招每式各有妙用。看小說,你可以加上自己的聯想,把各種武功、招數都形象化,但電影、電視片一旦也把它們都形象化,就顯得兒戲了,要麼也距離想像的十萬八千里,劍氣不是那個劍氣,內勁不是那個內勁。《臥虎藏龍》的竹林比武怎麼看都生硬而欠說服力,《英雄》裡的水上漂一樣假得像動畫片。

即使現在的動漫科技越來越高了,要拍出武俠小說的神髓來,還是不可能。

如果靠看電影、電視來「閱讀」武俠小說名著,那損失就太大了。損失的不只是內容上的遺漏,更大的是無法培養出個人想像能力。你不是靠自己的腦海去從文字生成形象,而是被動的靠電影、電視影象去製造去視覺形象來。更不要說對文字的欣賞能力的提高了。電影、電視怎能表演梁羽生古典詩詞、楹聯的功夫?

有些版本的武俠小說有插圖,我認為這也是敗筆,因為十之八九都難有理想之作。

讀武俠小說的一個巨大滿足,是在自己心中營造出不同的人物來,有自己喜愛的偶像,有自己痛恨的惡人。這也是小說家的最大滿足,他們甚至可以代入其中,付出自己的愛與恨。我認識一位武俠小說作家,他寫着寫着,就把武俠世界和現世界合而為一了。

有一次,他打麻將輸了大錢。他氣不過來,對四方城一名仇人恨之入骨,第二天把這人真名實姓地寫進小說去,然後不幾個照面,就手起刀落,痛痛快快把這仇人手刃。

他說出這段往事時,哈哈笑聲中仍未失「報仇雪恨」的快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