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士司機要把這些塞進海馬體去 |
正在交叉着看兩本書,《數碼癡呆化》(Digitale Demenz),和《淺薄:互聯網對我們大腦的影響》(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前者出自德國著名的大腦科學家 Manfred Spitzer,他曾兩度到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數碼癡呆化》的原著是德文,還有一個副題:我們和我們的子女對自己的心智在做什麼。後一書的作者是 Nicholas Carr,美國當代著名的思想家,曾任《哈佛商業評論》的執行總編,以對新科技時代的思考聞名。他的《淺薄》一書獲得普利茲獎提名。兩本書都提到一項對倫敦的士司機的研究,就是空間導航記憶對大腦海馬體的影響。
倫敦的街道以雜亂無章馳名,這是這個大城市數百年來自然發展的結果,不同於一些城市如同在白紙上繪畫出來,規劃完善。倫敦的街道、地名成千上萬,連接、組合都毫無章法可言,兩點之間怎麼走最恰當,只能靠死記。熟習倫敦的道路是專門知識,是被冠以大寫的 The Knowledge。倫敦的士司機的執業牌照該是世界上最難考取的,要考取,平均得受訓兩年,不少人要四年,甚至超過四年。掌握這門知識,被視為相當於一個大學學位。
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對比一批有經驗的倫敦的士司機以及一批對照組人員的大腦掃描,發現的士司機的海馬體大很多。人的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學習,短暫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短暫記憶若短時間內重溫,海馬體就把它轉存入大腦皮層,成為永久記憶;而存入海馬區的信息如果一段時間沒有使用,就會自行「刪除」,也就是被忘掉了。所以海馬區比較發達的人,記憶力會強一些。反過頭來,若持續大量記憶一些信息,會刺激海馬體擴大,這就是倫敦的士司機的情況。
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對 79 名男性的士司機 (倫敦的士司機九成是男性)培訓前和培訓後三至四年的情況進行了監察,並與 31 名一般男性的對照組人員作對比。79 名培訓者當中,有39 人最後通過了考試,40 人過不了關。這就形成了三個組別。三組人的年齡、學歷、智商沒有什麼差別,但兩個接受培訓組別的成員的培訓時間差別較大。考試合格的一組人平均每周受訓 34.5 小時,「肥佬」一組平均只有16.7 小時。
電腦掃描顯示,只有合格一組的海馬體的灰質(即神經細胞)顯著增加了。這項研究贏得二零零三年的 Ig Nobel Prize (搞鬼諾貝爾獎)。
海馬體「擴容」對人當然有好處,不過也不是盡好的。的士司機一旦退休,不再整天動用大腦中的「人肉導航系統」,海馬體即開始萎縮,直至回復正常大小。這是典型的「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 )。研究人員還發現,要在大腦中「安裝」倫敦那麼複雜地圖,會佔用其他灰質的空間,以致圖象記憶和短暫記憶較差。
大腦是人體最複雜也是最活躍的器官,它有強大的可塑性,會隨着怎麼使用而變化。人會不會因為益趨使用數碼產品(例如自動導航系統)、益趨沉迷於上網而癡呆化的擔憂由此產生。
*
國家地理頻道的 London Taxi Drivers' Brains
http://video.nationalgeographic.com/video/london-taxi-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