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g) |
中歐美大陽能風能的產能變化 |
BBC的對華報道不久前出現令人「刮目相看」的轉變,吹捧起中國的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來了。美國《華盛頓郵報》三月三日刊登了題為 How China Came to Dominate the World in Renewable Energy(中國如何在再生能源領域稱霸世界)的報道,讓人懷疑這家以政治保守著稱的美國老牌傳媒也「轉軚」了。不過四月個月前,它還在同樣議題上載文,指 China Resists Mounting Pressure to Do More on Climate Change (中國拒為氣候變化多作貢獻,哪怕〔國際〕壓力日增)。
兩篇報道,只從標題就看到巨大變化。
新的報道說,中國15年來在再生能源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分析家一致認為,中國幾乎在所有綠色能源關鍵方面都領先美國。特朗普重新執政後,中美這一差距可能持續擴大。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Milo McBride說:「中國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的非凡領先地位怎麼誇大都不為過,這一差距既巨大又前所未有。」
報道認為,中國如何管理對未來能源的全新影響力,將對全球政治、貿易、氣候變遷產生深遠影響。
稍關心這些領域近年的變化,包括中國在太陽能、風能、新能源汽車、綠色能源新材料(稀土、石墨等)領域後來居上的趨勢,對以上「新發現」不覺驚奇。就如BBC報道在中國的新發現,不過是中國人的日常。傳媒最基本的素質是實事求是,「實事」就是事實,「求是」的「是」就是真相、真理,即 seek truth from facts。可是這最基本的要求,西方媒體很難做到。
比如《華蘋頓郵報》四個月前(二零二四年十月三十一日)那篇報道,攻擊「中國一直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國家」,「鮮少以實際行動兌現承諾」,「僅口頭承諾遵守《巴黎協定》」。
連美國「經濟和政策研究中心」(CEPR)也對這樣的罔顧事實看不過眼,由該中心創辦人之一、經濟學家 Dean Baker為文駁斥,題目是Contrary to What the Washington Post Tells Readers, China is Doing a Huge Amount to Combat Global Warming (與《華盛頓郵報》告訴讀者的相反,中國正在為應對全球暖化付出巨大努力)。(CEPR 由 Dean Baker 和 另一經濟學家Mark Weisbrot 共同創立,顧問委員會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Joseph E. Stiglitz、Janet Gornick 等。)
文章指出中國成為全球最大排放國的主因,是人口一直到二零二三年居世界首位;若以人均計算,中國的排放量僅約美國的一半。
此外,中國的排放數據有誤導。中國製造業貿易順差龐大,意味着中國的碳排放實際上維持了歐洲、美國等貿易逆差國的生活水準。中國通過高額補貼價格出口電動車、太陽能板、電池等清潔技術,正對發展中國家的綠色轉型提供大規模支援。若中國年出口1000萬輛電動車(略高於當前汽車出口量),每輛平均補貼一萬美元,相當於每年對外提供1000億美元綠色轉型援助;加上太陽能板、電池等其他技術補貼,總額可達一年2000億美元,遠超美國等富裕國家現有的承諾規模。
評論最後說:《華盛頓郵報》若能在氣候議題報道中進行更嚴謹的分析,或許會更有價值。
希望《華盛頓郵報》能從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