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特朗普的小學雞關稅公式

這條公式看來很複雜,我看不懂。特朗普忽然宣布對各國開徵的所謂「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據說就是根據這公式算出來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有文章詳細介紹公式的運算,對中國加34%關稅,對越南、泰國、孟加拉國加徵更多,都由此而來。

特朗普說,這已是優惠關稅,因為都給打了五折,否則還要高。完全是商人口吻。

可是很快,世界各地傳媒就把這故弄玄虛的公式化解了。用澳洲廣播公司網(ABC)一篇文章的說法:你以為自己數學不好嗎?不用擔心。小孩都能計算出特朗普政府要向其貿易夥伴加徵多少的巨額關稅。

BBCCNN等不約而同把公式化繁為簡,而且都拿中國為什麼被加徵34%關稅為例作了說明:中國二零二四年向美國出口4,400億美元商品,錄得2,950 億美元順差,於是:

2950 / 4400 x 100% = 67%

「五折優惠」,四捨五入,就是34%。

這計算首先由美國記者 James Surowiecki 在社交網 X 上提出,華爾街分析師支持他的運算。CNN報道,特朗普政府後來證實,它就是這樣計算的。

那麼,上面那條公式算什麼?嚇唬小孩的? 

BBC 就此採訪了多位經濟學家。壓倒性的觀點是,雖然關稅可能會減少美國與個別國家之間的商品逆差,但不會減少美國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整體逆差。

美國對各國加徵的惡意關稅
特朗普認為,美國的貿易逆差是其他經濟體佔了美國便宜造成的,而不承認美國的貿易逆善有根本原因,就是美國產品的競爭力多少年來持續下降,製造業外流,以及美國存在巨額財政赤字。美國擁有無限印鈔以揮霍的優勢,可以到處購買他國便宜產品,但自己無法生產,即使生產了也缺乏國際競爭力而賣不出去,貿易巨額逆差乃屬必然。以為大加關稅可以逼使製造業回流,實為癡心妄想,甚至可稱為弱智。

很難想像一個超級大國的領導人、領導班子會這般弱智。即使把一條小學數學題包裝成複雜的經濟學公式,也無法掩飾這些人的無知、無能。難怪內地不少人稱之為「草台班子」。

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英文是Reciprocal Tariff,也可譯為「互惠關稅」。事實上,它既不「對等」,也不「互惠」,實為「惡意關稅」。特朗普善於「話術」,你跟着他說「對等關稅」、「互惠關稅」就正中他的下懷,胡里胡塗的受眾聽多了,就以為美國關稅真的「對等」、「互惠」,就如人們對燈塔國「自由」、「民主」的認知。

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英國《經濟學人》封面報道:川普「讓中國再次偉大」

在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的瘋狂關稅計畫衝擊全球之際,本周出版的最新一期英國雜誌《經濟學人》,以「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為題,發布了兩版別具深意的封面:

一版封面上,呈現的是川普手持手鋸,正將美國版圖生生切開的卡通畫面,暗示其關稅政策對美國乃至世界經濟貿易的損害;

另一主要在亞洲地區發行的版本,則用川普標誌性的MAGA帽子吸引眼球。不同的是,這頂帽子上的標語改成了「讓中國再次偉大」(Make China Great Again)。

根據《經濟學人》的說法,他們希望探討川普推行的關稅新政將對中國產生何種影響。在其固有認知裡,被視為美國主要對手的中國,在川普政府的強大壓力之下,理應陷入焦慮不安。但事實上,他們卻在中國看到了一副「截然不同」的畫面。

在題為《美國如何最終讓中國再次偉大》的封面文章中,這家英媒寫道,特朗普的高額關稅雖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中國經濟,但美國這種將自己隔絕於世界的做法,反倒給中國創造了一個「絕佳機遇」,使其有機會重新繪製有利於自己的亞洲地緣政治地圖。同時,在美國對外豎起高牆之時,中國仍有機會重塑全球貿易關係。

審視當下全球局勢,《經濟學人》的感慨充滿了黑色幽默:「中國一直批評美國無力維持其全球角色,宣稱『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觀點曾被西方視為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誇張之詞。但如今,眼看著特朗普一邊破壞,一邊滿世界的這一觀點是相當超前的這一觀點是相當超前的。」

《經濟學人》指出,過去十多年來,中國加快推動經濟和技術領域的自主發展進
程,有效降低了自身受到美國制裁和出口管制等外部束縛時的脆弱性。不僅如此,中國也大力推動人民幣結算體系建設,在國際經濟舞台上逐步增強自身話語權與影響力 。

文章稱,外界仍未充分認識到中國國內經濟所蘊含的發展優勢。中國秉持積極態度擁抱市場競爭,在技術研發上持續加大投入,這一系列努力促使國內工業企業,在從電動車到「低空經濟」的各個新興領域裡,都擊敗了西方對手。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今年火熱全球的中國人工智慧DeepSeek,它被視為中國能夠突破美國限制,堅持創新的標誌。

英媒注意到,為了充分把握經濟機遇,中國政府近來動作頻頻,鼓勵民營企業「大顯身手」,推出更多刺激措施促進消費,同時新增債務限額為地方減壓,並且持續發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文章吐槽道,「川普的關稅政策卻在開歷史倒車,一舉將底特律打回70年代落伍過時的狀態。」

對中國而言,地緣政治機會與這些經濟機會並存。

《經濟學人》稱,在美國這座曾經的「自由世界燈塔」,變得反复無常、危險重重的當下,雖然中國無意填補「山姆大叔」留下的空白,但它獲得了擴大自身影響力的機會,「尤其是在全球南方」,中國的發展理念與合作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的認可與歡迎。

反觀川普,「他對保護主義的執著、對盟友的肆意欺辱以及對人權的漠然無視,則顛覆了人們對美式價值觀的傳統認知。」川普對北約和烏克蘭的蔑視態度,極大動搖了人們對美國允諾亞洲盟友的信心,這也成了《經濟學人》所謂的「給中國一份大禮」。

這份英媒警告稱,如果川普未能與北京達成協議,他可能會在匯率問題上發難,並進一步實施更多製裁。

當地時間4月2日,川普炒作多時的「對等關稅」落地,其中對華關稅稅率達34%。 《經濟學人》稱,中方的反應並不如他們所預想的那般焦慮,畢竟「中國早就在為當今這個混亂的世界做準備了。」

很快,中國商務部回應稱,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並將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

商務部指出,美方在主觀、單方面評估基礎上,得出所謂「對等關稅」,不符合國際貿易規則,嚴重損害相關方的正當合法權益,是典型的單邊欺凌做法。對此,許多貿易夥伴已經表達強烈不滿和明確反對。

轉載自2025-04-04《觀察者網》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25_04_04_770956.shtml?s=zwyzxw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城市人:懂新月殘月、上弦月下弦月嗎?

2025年4月1日的新月,是今年最大的蛾眉月。
今晚的的蛾眉月據說是今年最大的。外出吃過晚飯,回到家還趕及見到。所謂「最大」,不過是理論上的說法,肉眼去看難以有確切比較。

今日是農曆初四,月相是一彎新月,月弓朝下,若說是蛾眉,那麼美人的頭是朝下的。蛾眉真箇彎彎向上的月亮,要到農曆月底天亮前才可以看到,一般叫那是殘月。

如今大多數人住在城市裡,對過去農業社會的很多常識即使不算無知,也不熟悉了,譬如月相。

月相是指月亮盈虧之間的變化,順序是:

  • 朔月(初一,見不到)
  • 蛾眉月(初三-初四,新月)
  • 上弦月(初七-初八,半月)
  • 望月(十五-十六,滿月)
  • 下弦月(廿三-廿四,半月)
  • 蛾眉月(廿五-廿九,殘月)
  • 晦月(三十,朔月前夕)

今天的日落
只要是彎彎的都可叫蛾眉月,不同的是彎彎向下的是新月蛾眉月,彎彎向上的是殘月蛾眉月。新月蛾眉月出現在日落後的西方,殘月蛾眉月出現在日出前的東方。

上弦月、下弦月常見於舊時小說,怎麼分? 

兩者都是半個圓,像一個月餅切為兩半。半圓像把弓,弓背(即圓弧)突出,弓弦成直線。初七初八時的半月,在日落後不久出現,弓背向下朝向日落方向,弓弦自然在上方,所以叫上弦月。到廿三-廿四日,月亮要到下半夜才出現,弓背朝上朝向太陽將升起的東方,弓弦自然在下方,所以叫下弦月。

要記住也容易:「上」半夜見到的半月是「上」弦月;「下」半夜才見到的半月是「下」弦月。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2025年3月26日 星期三

對中國認知的沙堆效應

沙堆效應,小孩也懂,知道沙堆得高了,一定會在再堆上一點點沙後頹然「崩潰」。科學家在實驗室中發現,一粒沙就能造成沙山崩潰。這粒沙子會產生「力波」貫穿沙堆,形成連鎖反應,使沙堆在結構性失衡下坍塌。這形成系統科學理論中的自組織臨界理論,「自組織」是系統內相互作用產生而不是由外界因素主導的。最後的一粒沙子等於「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個細微因素導致系統全面崩潰的例子很多。很多香港人記得,香港一九六零年代發生過天星小輪加價騷亂,起因是區區五仙的加價。二零零八年在美國爆發而漫延全球的金融海嘯,是次級貸款違約率僅上升0.5%引發的。納米材料研究發現,單層石墨烯只要移除0.03%原子,強度就下降60%。澳洲大堡礁珊瑚白化事件顯示,海水溫度僅上升0.5℃(遠低於預測閾值2℃)即導致75%珊瑚死亡。2024年有職場壓力研究表明,低強度壓力(如每日加班15分鐘)持續累積,到達某個體的臨界態時,打印機卡紙這樣的微小事故也可觸發這個體的心理崩潰。

這樣的崩潰看似毫無徵兆,其實都有跡可尋,科學家因此建立起地震預警系統,又搶在山體滑坡(山泥傾缷)前疏散有危險的居民。真正的危險是,即使光天化日下的事實昭昭明甚,也有人因為種種原因而對歷歷事實視而不見,直至崩潰發生 ── 可能是市場的、物理的崩潰,也可能是整個認知體系、價值觀的崩潰。

例如對中國真實國情的認知。西方一個普遍現象是,認為中國持續取得重大成就是「極權政府」以不人道手法、不擇手段、盗取西方技術得來,而不肯承認中國人的才智和勤勞付出。這樣閉目塞聽的人,上至歐美各國領袖、政客、傳媒,下至普羅百姓。不少真的無知,也有大量裝糊塗、永遠叫不醒的裝睡者。

人總有不得不面對事實的時刻,就如地球從背陽的陰影中轉出來,必得受到陽光照射。那時,這些人如何睜眼面對新世界? 結果可能是對世界認知系統的崩潰。這樣的巨大衝擊,中國在晚清民初、在改革開放之初都經歷過,連中華文化的根本都受到震撼。同樣的事情正在中國以外發生,中美網民在小紅書的「對帳」,BBC等忽然唱好中國,可能是一些跡象,但西方距離恍然大悟還有多遠? 晚年到了美國教書的李澤厚對美國有一定了解後認為,外國人「真正要了解中國至少是50年、100年以後的事情」。AI時代,這進程可能加快。

回過頭去看,中國真要感激特朗普1.0對中國發動了貿易戰和技術戰,讓中國掉丟幻想,義無返顧地拋了多年來對美式路徑的依賴,另闢徯踁,加快向智能化轉型。

這或許是天意,自從中國擺脫上世紀「史無前例」的動盪,彷彿全世界都在給中國重新振興護航。「蘇東波」看以掀起驚濤駭浪,卻讓中國中國免去北方外患之憂;發達國家與亞洲四小龍產業升級換代、歐美去工業化,讓落後的中國承接並建立起全面的工業門類;到廿一世紀,美國正要打壓中國就被中東、中亞、北非的恐怖主義浪潮打亂了陣腳;特朗普上場再給中國猛推一把 ,讓中國躍上新台階。

因為有厚積,爆發才有可能。「千紅萬紫安排着,只待春雷第一聲 」。

井噴:中國厚積下的創新迸發

長征五乙火箭在海南發射,把「問天」實驗艙送往
繞地軌道上中國航天站
從去年年底起到美國特朗普一月下旬上台,中國不同領域的創新發明,如井噴爆發。

井噴是石油開採中令人又驚又喜的事故,說明地下有油氣,但壓力巨大,毒氣噴出會危害環境和生命。這名稱常被借用以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達到高峰時的火爆狀態。在不利因素清除後,股市、消費力累積的上升動力會井噴般迸發,是為井噴效應。

中國最近井噴的標誌是六代機、DeepSeek轟動世界,但之前已有一系列突破讓人對中國的創新能力刮目相看,鯉電池、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5G通訊、風能發電、航母、北斗導航、TikTok、大飛機、盾構機 、高鐵、太空站、月壤取回......等等。

美國不斷升級的芯片制裁,曾讓人們擔心中國依賴高端芯片的各個產業會衰落,但華為推出新手機,加上DeepSeek在AI領域石破天驚,仿如開闢了一條技術和思維新路。制裁的確給中AI創造製造了困難,但也逼使中國科學家另闢蹊徑。沒有高端芯片,就想辦法極大提升成熟製程芯片的效率,最後以非常低的成本製造出震驚世界的新手機和語言大模型來。美國的制裁變成了對中國創的新「助攻」。這是為「遏制背反定律」,就是對中國的遏制有多大,它的促進力就有多大,中國現代發展史有過無數明證。

中國可以量產的成熟製程芯片因而具有更多更大的新功能。《日經亞洲》預測,中國成熟製程芯片2025年的産能將佔全球市場的28%;國際半導體産業協會更預測,到2027年,比例可能攀升至39%。

諷刺的是,中國在美國幾年來無底線「非市場式」打壓下的崛起,竟然被美國指為中國企業的「非市場行為」,會造成美國企業「危險的供應鏈依賴」,並在國會舉行了301調查聽證會。

這從反面反映出中國創科領域井噴式爆發的威力。也讓人更期待,中國在一些仍被卡脖子的領域例如高端芯片光刻機領域有新突破。

這是厚積後的爆發,厚積的包括中國的制度優勢。

縱向,有「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系統性規劃,‌戰略靭力、定力驚人。天宮太空站可以耗時十餘年分階段推進,C919大飛機研的技術攻關可以歷經15年而不輟;五年計劃一個接一個,還有展望幾十年後不只是願景的長遠規劃。

‌橫向,有新型舉國體制‌,由政府主導的產、學、研集團軍協同作戰機制,使芯片自給率從2018年的15%提升至2024年的47%‌;「電池-馬達-電控」產業鏈協同創新‌下,國產電動車的生產成本比國際同業低35%。

再加上人才儲備積累,研發投入持續增加,一旦內外條件合適,井噴式爆發是可期的事。

與井噴效應相似而大異的另一突然爆發現象,是沙堆效應。井噴效應向上爆發,沙堆效應則向下崩潰。

2025年3月18日 星期二

在香港看:日本米荒、美國蛋荒

湖北雞蛋一個生產程序
日本在鬧米荒,美國在鬧蛋荒。從香港的角度看,都有點天方夜譚。

剛讀到一條消息:日本有男子因為偷米被抓了。被盗的農民因為米倉一再失竊,在每袋米上安裝了GPS標識,輕易把偷米賊抓到。

日本的「令和米荒」鬧了一年多,一袋五公斤裝的米,折算為港幣約售二百元,比一年前漲了90% 。日本農民仗着選票擁有重大政治影響力,日本政府一向以日本人不愛吃外國米為由,嚴拒外國大米進口,以保護日本農民利益。但日本小田種植的稻米,產量沒有保證。一有風吹草動,米價就波動。日本政府已被逼決定投放儲備糧,據說這個月下旬可以上市。

日本種的是稉米,較黏糯,適宜做飯糰、夀司。有朋友平常不吃飯,但每到日本旅行會大碗大碗的吃。中國的東北大米屬相同米種,特別是有名的五常米,煮出的飯油光閃閃,絕不比日本米差,如今在香港可以買到,網上購買就更方便,到深圳還可以散買。五常米因為太出名,有假冒的,可得提防。

美國的蛋荒,在香港也覺得不可思議。美國蛋價最近幾天回落一些,一打大白雞蛋平均售4.90美元(38港元),而這個月初曾創8.64美元(67港元)的歷史高價,相當於一枚雞蛋要5.6港元。

我常年光顧北角一爿小店買湖北雞蛋,30只才30元;曾漲價到36元,後又逐步回落。有幾次接近傍晚時去購買,雞蛋竟然「買晒」。我以為鬧蛋荒,後來才明白,小店的雞蛋每天貨如輪轉,晚一點可能就售馨。在香港吃雞蛋的選擇很多,價格有頗大落差,譬如日本蛋就貴不小,而碳足跡很高,但一定不如湖北蛋新鮮。

香港人十餘年前曾因膽固醇問題對雞蛋有恐慌,恐慌的源頭是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飲食標準。在進一步研究下,飲食指南修訂了,並慢慢為大眾認識和接受,每天吃一個雞蛋如今已成為大眾的健康常識。一位愛吃雞蛋而較遲更新這常識的朋友大呼,多年來的損失太大了。

在英國心臟基金會(British Heart Foundation)的網頁可以看到,據《美國營養學院(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雜誌》報道:新研究表明,每天吃一個雞蛋不會增加冠心病風險,反而可以將中風風險降低12%。這是該會二零一六年的報道。

庶幾可說,在香港有吃米、吃蛋的自由。珍惜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