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中國總理15年前的豪言

中國一處光伏裝置
英國 Carbon Brief 網分析國際能源總署 (IEA)最新的《2023 年世界能源展望》 數據則發現,在低碳技術「不可阻擋」的成長下,全球化石燃料使用量將於2025年達到峰值,比之前的預期提早兩年。報告對2050 年全球太陽能裝置容量的展望提高了69%。

聯合國《全球氣候狀況2023》報告指出,2023年再生能源新增容量比2022年增加了近50%,是過去20年來觀察到的最高速度,顯示有潛力實現 COP28上設定的清潔能源目標,即到2030年將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增加兩倍,達到11,000千兆瓦。


所有這些樂觀預測背後,其實都存在一個事實:中國近年在新能源技術上的發展驚人。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報告指出,全球去年的再生能源總產量中,中國大陸幾乎佔了三分之一。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的消息,中國已提前六年實現了 2030 年風能和太陽能目標,並取消了新建燃煤電廠的許可。這使一些國際分析師猜測,中國今年就可能達到化石燃料消耗的峰值。由於中國的碳排放量世界最大,中國排放量達峰標誌着一個全球減排的重大轉捩點。

《自然》雜誌九月十九日報道,各種預測表明,中國碳排放量可能很快就達到高峰,遠遠早於2030 年達峰的承諾。報道引述倫敦智庫 Ember 的電力分析師 Dave Jones 指出:「中國的排放量一旦達峰,全球排放量很可能也就達峰。」

面對這些發展,《紐約時報》環保問題專欄作家David Wallace-Wells日前發表What Happens if China Stops Trying to Save the World?(若中國停止拯救世界,會發生什麼?)一文,認為「全球能源轉型的『全球』一說其實混淆視聽。事實上,只有一個國家──中國──在主導整個能源轉型。」

14億人的中國加速發展下碳排放世界第一,每年都在全球氣候峰會上被西方標籤為「氣候惡棍」,如今一下子變為「氣候救世主」了。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教授Martin Andrew Green 以「高效矽光伏器件的開發」的成就被譽為「世界太陽能之父」。他指出,中國的太陽能裝置的發電量已相當於至少400個大型核電廠。這是去年的數據,如今應不止此數了。他預測,至少五年內,世界的光電產業都要依賴中國。

一些人會因此不舒服。這讓我想起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上總理溫家寶向世界的承諾:「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採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不與任何國家的減排目標掛鉤。我們言必信、行必果,無論本次會議達成什麼成果,都將堅定不移地為實現、甚至超過這個目標而努力。」15年後回看,這豪言沒半點誇大。

(下)

2024年9月30日 星期一

見證一個全球轉捩點

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鎮汪橋村後山上的太陽能發電裝置
九月最後一天,寫稿時,天文台氣溫是33.3度,預告今天的最高氣溫是35度。天文台有個每月氣溫摘要,八月摘要的標題是「異常炎熱的八月」,七月是「異常炎熱的七月」,六月是「炎熱及較為多雲的六月」。六、七、八、九月是香港最熱的四個月,九月的氣溫摘要得過幾天才發表,看來必然也炎熱或異常炎熱。

以平均氣溫計,八月是29.6度,比正常值高0.9度;七月是29.9度,比正常值高1.0度。若以平均最高氣溫計,八月達32.3度,比正常值高1.0度;七月是32.4度,比正常值高0.8度。六月不算「異常」,平均氣溫為28.8度,其實也較正常值高0.5度。

2024年個整個上半年都異常溫暖,有五個月較正常暖。平均氣溫(23.3度)、平均最高氣溫(25.8度)、平均最低氣溫(21.4度),都居於有紀錄以來的第一或第二位。

香港這炎熱趨勢,是全球氣候暖化的表現之一。2023年已確定為有紀錄以來全球最熱的一年,極端天氣災難屢見不鮮。這樣發展下去,世界各國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把全球氣溫上升限制在1.5°C的目標,和全球減排的目標能不能達到? 這曾經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全球溫度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大量消耗煤、油、氣等化石能源。歐美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開了個頭之後,後發國家如今蜂擁接力,勢不可擋。每年的全球氣候峰會,先進和後發國家都為減碳的責任和義務吵得不可開交。今年的大會COP29十一月中就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爭吵會持續,但預料也將會展現一點前所未見的樂觀氣氛。

自去年年底以來,一再有權威能源機構預測,世界的能源結構正發生根本變化,今年(2024年)可能見到逆轉。它的表現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與可再生的零碳新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氫能、核能等)此消彼長。新能源技術發展、成本下降、市場擴展之迅猛,出乎意料之外。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今年八月發表報告指出,2023年的新能源佔全球發電量首次超過 40%。

風能和太陽能等佔17%,水力發電和核能佔24%。石化燃料發電量則佔 57%。彭博新能源財經清潔能源主管Meredith Annex認為:「我們今年建立了一些過去幾年難以實現的里程碑。」其中一個里程碑是:2023年全球新增能源裝置容量 90% 以上來自太陽能和風能。

總部設於柏林的國際氣候分析機構Climate Analytic的報告則發現,如果目前的清潔技術趨勢持續下去,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會在 2024 年開始下降,導致煤炭消耗在 2023 年達到峰值,天然氣在 2024 年達到峰值。報告發現,光是風能、太陽能和電動車持續加速發展,就有 65% 的機會使全球碳排放下降。

(上)


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

中秋「城裡的月光」

城裡的月光,2024/09/18清晨攝
是十五的月亮?還是十六的月亮?

昨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與家人吃過晚飯回家,候車時,大月亮從一座大廈的一角露出面來, 薄雲輕籠,朦朦朧朧。下車時,竟下起雨來了,初為小雨,繼成大雨,興幸及時回到了家,不至變成落湯雞。下午的太陽還猛烈得灼人,天文台的氣溫升到35.7°C,是為香港最高溫中秋節。到晚上,就雲蓋中秋月了。臨睡前,據說是超級月亮的中秋月不知躲到哪裡去,索性把月亮燈拿出來,拍個摘月仙人照:

你要天上的月亮麼? 

我摘下來給你。

超級的大,

不像檸檬,

像銅鑼。

下半夜將如何?十五月圓人盡望,那是十五的初夜。過了午夜,玩月的人多已「還寢夢佳期」。子時過後,該是十六日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更圓的月亮已被冷落,繼續「碧海青天夜夜心」。

「摘月」
其實這時的月光更能顯示月亮自古為人仰慕的特質:高潔閑雅,脫俗不群。

清晨五點多醒來,走到陽台望西一抬頭,只見明月如鏡,懸於海天之上,身邊了無片雲,把整個穹蒼獨佔了。天空還黑古隆冬,今天六點十一分日出,六點零二分就月落。拍照的話,天要微明、天際線較清晰才好。天幕因而進入藍光時刻,色彩較豐富。今天早上要直到月亮快落到西環那邊如林大廈的背後去,天光才開始亮起來,有點不配合。檢視照片,強差人意。

有點新意的是,拍出「城裡月光」的味道來。許美靜的《城裡的月光》曾流行一時,多年前還與友人在一個中秋晚會上湊興演出過。歌詞借月光訴說聚散的悲歡和月光帶來的希望,副歌中的「城裡的月光把夢照亮」,大概是人們對這歌最印象深刻的記憶。

照片中,金黃的月亮在山坡與樓宇之間落下,只露出小半邊面。還在黎明前黑暗中的樓宇,窗戶已亮起星星點點燈光。不到六點,人們是因為月光把夢照亮而醒來嗎? 

城裡的人一年到晚,除了中秋,都不大把月亮放在心上。一位到了異國他鄉的朋友中秋之日在電子通訊中就「千里共嬋娟」這詩句感喟:「依家真係feel到呢種情懷」。蘇東坡偉大,嬋娟更偉大。中國人能有這樣的文化滋潤,真幸福。

中秋是最能把詩、酒、月連繫起來的節日。日前與友人習字,寫到《全唐詩》最常用字的第91至95字:醉、華、竹、仙、歲,並就此作聯句以習寫:

細咀英華迎竹歲

且邀明月醉仙居

「細咀英華」即含英咀華,比喻欣賞、體味或領會詩文的精華。竹歲,即高歲。兩句中,詩、酒、月都有了,正合中秋團聚之樂。

其實,更應如王陽明詩云,「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

含羞草:荏弱、神奇的入侵植物

陽台的含羞草
含羞草,過去在郊外、山邊的草叢常見,有時一大片的出現。小時候見到會很雀躍,會用手逗它,有時一腳掃去,含羞草望風披靡,成片倒下。

不知打什麼時候開始就很少見到這種荏弱的野草。有時以為見到了,一觸摸才知受騙。那種很相似的野草叫酸角,草子同樣是羽毛狀複葉互生。後來,含羞草的身價矜貴起來了,被放到花店當作盆栽植物出售,一小棵的一盆好像要30元。

一位朋友喜歡栽種槙物,可以用銀杏子種出銀杏樹苗來。她留意路旁的草地,蒐集到一些含羞草的種子。這原來不容易,因為含羞草被有關部門視為野草。你看着它就結子了,誰料轉頭已被清除掉。我把朋友餽贈的種子撒下一把,只育出一棵來。大概兩三個月,今天早上,兩朵小花綻放了,下一步該會結子。

含羞草雖然有刺,但羽葉纖秀,加上絨球狀的小花,楚楚動人,很可愛。資料卻谷訴你,它在中國被視為入侵物種,入侵等級為二級,屬嚴重入侵。

含羞草原產於南美洲,後傳到亞洲、非洲、大洋洲。據說在中國的森林、草原、濕地及野生動植物資源及其環境造成「較大損失或明顯影響」。

話雖如此,含羞草有天氣晴雨預測,甚至地震預警的神奇功能。

用手觸摸一下,如果它的葉子很快閉合,而張開很緩慢,說明天氣會轉晴;如果葉子收縮反應遲鈍,甚至稍一閉合又重新張開,說明天氣將由晴轉陰或是快要下雨了。有土耳其地震學家發現,強烈地震發生前幾小時,含羞草葉子會突然萎縮,然後枯萎。日本也發現,含羞草的葉子一般朝開夜合,而一旦反常的白天合閉,夜晚張開,便是地震先兆。

含羞草沒有神經系統,只是葉子頸部有一個小鼓狀的薄壁細胞組織──葉褥,裡面充滿水,葉子一振動,葉褥下部細胞裡的水分立即向上向兩側流去,這樣葉褥下部便癟了下去,葉柄下垂,葉子閉合。濕度很低時,葉褥的膨壓作用明顯;濕度很高時,葉子的開合速度便慢。含羞草葉子的開合速度因此能反映空氣濕度的高低,可作天氣預報的參考。

沒有必要為了預測天氣和地震而去種含羞草,讓它勾起點兒時回憶、帶來點童趣就很不錯。

2024年8月28日 星期三

錢松喦能借助無人機?

錢松喦:《常熟田》
如果不是友人報料,不知道有個中國畫名家作品展在舉行。這個名為「今朝更好看」的畫展今天(八月二十八日)已是最後一天,下午三點就結束。早上匆匆去參觀了,看到了不少過去只在印刷品上欣賞到的名畫,為老一輩畫家的深厚功底讚歎。

自從有了無人機攝影後,人們可以看到很多過去看不到的畫面,從個人旅遊拍攝,到紀錄片、劇集,都大量採用這種新技術,常讓人眼界大開。其實中國畫家早有這樣的神通,仿如有常人不具的第三隻通天眼,能畫出肉眼見不到畫面來。橫幅畫面,如《清明上河圖》用散點透法可以畫出沿河、沿路連綿不斷的景色。直幅畫面,可以把山前山後乃至天邊的景色都呈現出來,用的是三遠(平遠、深遠、高遠)透視法。這都是西方定點透視法做不到的。

「今朝更好看」的「河山新貌」部分,有不少這方面教科書式佳作。其中錢松喦的幾幅作品最具代表性。錢松喦類似題材的畫作都視野壯闊、氣魄恢宏。類似的畫面,如果攝影的話,要爬到高山上才能拍到,今天則可以借助無人機。但必比錢松喦的畫面遜色,因為都能遠不能近,缺乏近景的襯托。展出的《常熟田》,在畫冊上見過很多次。這次見到原作,高僅兩三尺,寬僅尺餘,尺寸之小讓人驚訝。蘇州與長江之間的常熟附近,有高山供畫家的畫作寫生嗎? 說中國山水畫能「咫尺千里」的畫出遼闊境界,一點也不誇張。

楊之光:《礦山新兵》
內地的中國畫畫家又不囿於傳統技法,多能掌握西畫的素描、明暗技法。畫人物的,還要學人體解剖。楊之光的《礦山新兵》曾被大量翻印,我印象深刻,但今天仍被原作打動。簡潔的彩墨用筆,把一個青年女子畫得非常立體,而且朝氣靈動。這幅畫則以尺寸之大令我驚訝,畫中女子有真人大小。另一位畫家畫的北方老農,堅實的胳膊筋脈奮張,既寫真,又寫意,耐看得很。

中國畫有書畫同源之說,畫家必要能畫能書,畫要好,字也要好,互相輝映。老一輩畫家對此都優而為之。於是觀畫之餘,也觀賞書法,以至詩作。

能在展覽結束前趕及看到這一大批畫作,真好。這是近年少有的觀畫體驗。


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賞月玩月,賞心何必中秋節

張潮「為月憂雲」,但彩雲追雲又成美景。
張若虛的詩文,早經散佚,幸虧南、北宋之交的《樂府詩集》中收錄了他的《春江花月夜》。這後來成為《全唐詩》中張若虛的唯二詩作。但只此一首,就贏來「孤篇橫絕全唐」的盛譽。

《春江花月夜》這詩題本身,就非常富有詩意。中文作為意合文字,把這五個字的五個意象、事物平列,就已詩意盎然,讓人浮想聯翩,真奇妙。它其實是南朝以降豔情宮體詩的一個舊題,張若虛舊瓶注新酒,一注就讓舊瓶煥發新姿了。

這詩是36句的七言歌行長詩,有足夠的篇幅把景和情都寫到極緻。更難得的是詩人隨而肆意展開思想的翅膀,遐思飛揚: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這是從塵寰到宇宙的超越,往永恆的飛升。面對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聞一多語)。

古人有「玩月」之說。「玩月」其實就是賞月,但比賞月多了點閒適、跳脫、瀟灑。清人張潮是玩月高手。他的《幽夢影》是妙書,錄下的都是短短「金句」,共219則,其中與月相關的近三十則,竟佔一成多。張潮出身於明末清初的書香世家,好書、好玩、好客,但屢試不第,於是勤於著述和出版。《幽夢影》可說遊戲人生的心得筆記。

 他認為,「一歲諸節,以上元為第一,中秋次之」,兩節都關乎月。而「樓上看山,城頭看雪,燈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有一番情境」。上元節也是燈節,看月就別添情緻。可是「月可以當燈,燈不可以當月」;猶如「詩可以當文,文不可以當詩」。玩月,皆因「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韻致、美人之姿態一樣,皆無可名狀,真可以攝召魂夢」。在他眼中,「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樂莫如琴」,因之,「月為天中尤物」。

月下最好聽什麼?最好聽簫聲,也宜聽禪,使旨趣益遠。花前月下,得選好共賞的伴侶,「賞花宜對佳人,賞月宜對韻人」。中秋共酌,須與善於清談的談友。「若無佳麗,則花月皆虛設」。

張潮是讀書人,從玩月中品出讀書之道,「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並悟出「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 老年讀書 ,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深淺耳。」於是,他讀書、遊玩兩不誤 ,「能閒世人之所忙者 ,方能忙世人之所閒。」

有此不為世俗約束的閒心、閒情,有月無月,月明月晦,都有月可玩。正如王陽明的《中秋》說的: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牀前「明月光」還是「看月光」

維港月沉
中國的民間節慶有兩個特點,一是都有各種因地而異的應節食品,常寓意吉祥;二是都有流傳千百年的詩詞名篇名句。於是,每個節慶都是口腹與文化的盛會。其中,以中秋節為最。原因很簡單,因為中秋本來是農耕社會慶祝豐收的節日,是一年最豐盛、最值得犒勞自己的時光;而騷人墨客自古對月亮寄情最深,明朗的秋月更惹人喜愛,借月特別是秋月抒情之作多如繁星、 燦若天河。

中國人只要讀過幾年書,一定可以背誦若干詠月的名句、名篇,最不濟的也可以隨口說出幾個四字成語來:月黑風高、花前月下、月白風清、海底撈月……,要麼能哼出幾首名字富詩意、借月道情的流行曲來:《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代表我的心》、《彩雲追月》……。

最出名的詠月詩,一定是李白的《靜夜思》了,流傳最廣的版本是:「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出自清代編成的《唐詩三百首》。宋代《李太白文集》(卷六)等多個詩集則有更早的不同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第一句末三字是「看月光」,不是「明月光」;第三句末三字是「望山月」,不是「望明月」。這個版本的意象更豐富,可考據出是李白在某地山居之作,儘管至今難以確定創作於何時何地。

宋距唐年代相近,宋人又推崇唐詩,誤傳差錯相對較少,宋代版本的《靜夜思》應該較可靠。清朝康熙皇帝欽定的權威唐詩匯編《全唐詩》,也採用這個版本。直到乾隆年間所編、後來「風行海內」的《唐詩三百首》採用了明朝《唐人萬首絕句》與清康熙年《唐詩別裁》對《靜夜思》的兩處改動,「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才成為流行版本。

著有《李白全集編年註釋》的薛天緯教授曾就「牀前看月光」說,「月光」是無形的東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月光」是指「月的光芒」,「看月光」的確不通。廣東人則認為「看月光」沒有問題,因為粵語、四邑話中「月光」都有兩義,主要指月亮,也指月亮的光芒。說「嗰月光好圓」,說的是月亮。「曬月光」說的也是月亮,猶如說「曬太陽」。客家話、贛語也把月亮叫作「月光」,大概都是中原古漢語的遺存。客家话把月亮繞着光環的月暈現象稱作「月光荷枷」,「荷」即扛着,就是說月亮戴着圓圓的枷,很形象。唐長孫正隱有五言律詩,頷聯「月光三五夜,燈燄一重春」中,「月光」顯然指月亮,特指上元節的月亮。

對於詩人,月亮是重要的靈感源泉。「月」字是《全唐詩》中第十個最常用的字。唐宋詩人,必都有詠月之詩,大詩人都必有詠月的名篇,或思憶感懷,以解個人寂寥,或騷首問天,以探宇宙奧秘。千古詠月佳作,堪稱車載斗量,後世之人則各有所好。其中除了李白、李煜、蘇東坡等名篇,不可遺缺的,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