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風光照片裡的閑人

一位已故的音樂界前輩很喜歡旅行,是攝影發燒友。一次在他家裡欣賞他拍攝的各地風光作品,發覺有一個特點,就是絕大部分見不到一個人,很多常常人山人海的熱門旅遊景點,他都能拍出一片清平寂靜來。他有耐性,又勤動,不惜起早摸黑,所以能有這樣還原景色本來面貌的作品來。

拍這種風光照片,和到此一遊的留影,大抵誰都不喜歡有「閑雜人等」出現在鏡頭之內,有時會客氣地讓旁邊的人挪一挪,把鏡頭「清空」,而自己也經常有被人要求暫時回避的經驗。現在到處出現旅遊熱,要拍攝「清空」的風光照片更不容易了,這是旅遊中常有的苦惱。

我也不想紅男綠女破壞照片的畫面,也盡量要找個適當的角度拍攝。

去年遊貴州的黃果樹瀑布,雖然時在「黃金周」過後,但遊人仍不少。其中一些照片把景色拍得很「乾淨」,在青山綠樹之間,只見如翻江倒海的大瀑布和前景奔湧前進的小瀑布,如深山世外,無世俗繁擾。一位朋友見了,衝口而道:「黃果樹瀑布不見得有多高啊!」

黃果樹瀑布其實高逾七十米,寬逾百米,如一座二十幾層高的大廈橫亘。可是如果沒有這概念,單看照片,的確不覺得瀑布有多雄偉壯觀。

我翻出一幀不那麼「乾淨」的照片來,前景遊人密集,有了人的尺度作對比,朋友才感覺到瀑布的確雄奇。

這再一次告訴我,人在風光照片中其實有特定作用,不僅可作點綴,而且是尺度對比的基準,有這個對比與沒有這個對比大不一樣。

這個道理,中國古人早就明白。近二千年前南北朝時期梁朝詩人王籍的《入若耶溪》一詩,有兩句膾炙人口:
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
寧靜清幽的山林,不該聽不到半點聲音,蟬噪了,鳥鳴了,山林之靜之幽,反顯得更遠離塵囂。蟬噪鳥鳴起了奇妙的襯托作用。

中國的山水畫中常畫上寥寥幾筆的小人,如枕石的寒士、抱琴的童子、挑柴的樵夫、柱杖的老者等。他們以簡筆畫出,卻並非可有可無,是對比山高樹茂的必要尺度。只露一角的小屋,也有同樣作用。

在百貨公司裡常聽購衣買鞋的人問同伴:這顏色好看嗎?我總會在心裡回答:所有顏色,只要有適當的背景,都好看,怎樣配襯才是重要的。懂得穿戴的人都明白,身上的顏色、配戴要有主次,有對比,大小輕重要講究。蟬噪鳥鳴可增幽靜,但要在一定背景、一定聲量下才悅耳舒心,否則會成為噪音。

一位愛攝影的朋友也懂得如何在風光照片中利用「閑人」,既然清空不了,索性加以利用,拍進鏡頭去,作為必要的點綴、襯托,讓照片豐富一些,也為特定時空提供注腳。

遊黃果樹瀑布時,彩虹乍現,超然飛架在傾瀉的激流與蟻聚的遊人之間。拍下的照片,有的「清空」了遊人,有的把人拍作前景。對比之下,還是覺得有「人味」的更有意思,更惹人遐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