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8日 星期二

行人與單車優先的道路使用新潮流

巴黎新風尚:騎車出行
不久前在一個書法展上看到一位九十多歲的前輩以條幅寫出自己的養身之道,其中有這樣的話:基本吃素,堅持走路。

在香港堅持走路,既易亦難。易的是香港是一個高度密集的城市,市區內很多設施都在走路可達的範圍內,而且治安較好,即使夜晚走路,也不必太擔心安全。難的是香港路窄車多人也多,馬路上空氣欠佳,有時令人望而卻步。

外國很多地方雖有舒適環境,可是要到超市買點什麼非駕車不可,而且不敢獨自走路,入夜後更是切切不可。相對之下,對喜歡步行的人來,香港是較宜居的,何況,香港還有近在咫尺的郊野行山徑?

若要進一步改善的話,是闢出更多專用路段供人行走,和供人踩車。汽車過多正日益成為都市難題,同時,道路政策向行人和自行車傾斜已悄然形成世界潮流。西方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通過這樣做改善都市環境和市民健康,發展中國家的都市則從發達國家過度提倡汽車文化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及早在城市規劃中重視行人和自行車的利益。

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家》周刊刊登了一篇題為 Streetwise (善用道路) 的報道,這題目語焉不詳,但副題就說清楚了:「各地城市開始把行人和自行車置於機動車之上,這將讓城市更宜居,也更健康。」

報道說,從廣州到布魯塞爾到芝加哥,各地城市都從過去專注於讓車暢其流,轉移到便利行人、自行車,和讓人可以在道路上玩耍。有些市中心道路闢作行人專用道路,有些加設了單車徑。汽車的速度限制的上限在下降。

據說,有一百多個城市,特別是在拉丁美洲,在周未禁止車輛使用一些道路。在歐洲,走在最前頭的是巴黎,周末禁車的道路達 30 公里;都柏林和米蘭都打算禁止車輛進入市中心區;連以車多聞名的洛杉磯最近也宣布要設置數百英里的巴士專線道路和單車徑。

在巴黎,有車階級似乎不吃香了。二零零一年,巴黎市民五分之三有車,比例現降至五分之二( 絕對數字不詳)。自二零零二年以來,倫敦進入市中心區的車輛減了三分之一,市內的出行次數有五分之一使用自行車,比率比 15 年前提高一倍。這使城市較安全和宜居,而這又是道路在對汽車加強限速下較安全所致。

對行人和騎車者來說,汽車車速是重大威脅。加拿大有調查說,行人被時速 65 公里的汽車撞倒,死亡率達八成;車速減慢一半,死亡率只有半成。紐約去年已把市區的行車時速限制降至 25 英里(40公里);倫敦最近把限速 20 英里的範圍擴大到 280 公里道路,並且正着手取消非常不便行人的道路巨大迴旋處。多倫多也從九月起對三百多公里的道路加強限速。

這有利於推廣騎車上路。很多城市已建立起完善的自行車租借系統,它們在市內建立很多租車交車點,使用電子管理,可以甲地租乙地還,而且通過電腦和手機應用程式讓租用者知道哪個站有車和有泊車位。阿娒斯特丹與哥本哈根最領風氣之先,市內出行約三分之一使用自行車。阿姆斯特丹的居民有半數以上每天都騎車。倫敦、紐約、巴黎都在致力迎頭趕上。台灣二零零九年在台北開始的「微笑單車」(YouBike) 租賃計劃已擴展到四個城市,使用人次突破四千萬。開始時很少女性使用,如今已達男女各一半。

香港也可以因地制宜地朝這方向發展,特別是在新界地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