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圖 |
玩中樂西樂都有這個問題,目前,可能中樂方面的問題大一點。這與中國的社會和文化傳統有關。
中國的政治體制上很早熟,早在秦漢時代就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接着又建立科舉制,在社會上形成了一個相當龐大的文人階層,他們能靠着自己「十年塞窗」的努力出人頭地。從孔子的教化開始,文人所學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而且要「游於藝」,有所謂六藝,包括騎射、音樂等。樂與禮相提並論,地位崇高,是文人才能的重要特徵之一,關乎國家政治、社會道德。
秦漢衰亡之後,到了大動盪的魏晉時代,社會價值觀經歷了重大變化,崇尚自由與個性的道家思想受到文人的推崇。音樂的社會功能不一樣了,從廟堂之上走到林下溪邊,但仍然關乎性情與修養,只是更個人化。音樂,特別是古琴音樂,成為修心養性之道。中國的文人都要接受寫詩的訓練,這其實也是音樂訓練,最早的詩歌都是唱的,是歌詞。漢代的樂府既是音樂機構,也是那時的詩體名稱。
中國的宮庭有表演的音樂,由樂工演奏。文人的音樂卻是類另類,古琴不是給樂工演奏的。中國的繪畫也有這樣的劃分,早期的繪畫是畫工的事,由朝庭大批供養。從宋開始,地位受到特別重視的文人紛紛在作詩賦詞之餘,也塗抹起花鳥、蟲魚、風景來了,且結合詩詞寄意,於是出現了獨特的文人畫。
這樣的音樂與繪畫都與西方的傳統大異。在西方的宗教與封建制度下,權力與文化都由貴族與教會壟斷,樂師畫師都為他們服務,音樂是為不同王室表演而創作演出的,繪畫雕刻是為了妝點王宮與教堂。追求典雅和諧、富麗堂皇的管弦樂於茲成為西洋音樂的主體。
在中國,雖然也有用編鐘、編罄等演奏的煌煌之音,但在民間廣泛札根的卻是不同的地方色彩音樂和在小眾文人中細水長流的文人音樂,主要是古琴音樂。它們都與西洋音樂的旨趣大異,不為王室貴族表演而存在,若有聽眾的話,是草根百姓。音樂演奏固然也有節慶和祭祀的社會功能,但遠不及它的自娛怡己的性質重要。古琴就更自我標榜為「琴以治心,不以悅人」之樂了。
北京大學以提倡中國古典文化知名的樓宇烈教授曾經應一個機構的邀請,去作一個題為《中國民族樂器與器樂》的演講,那機構同時邀請一個民族樂團去演奏,以展示各種樂品。可是樓宇烈覺得很古怪,因為民族樂團已是按西洋模式改造了,整體來說,「說它是民族的還可以,說是傳統的則一點都談不上」。
還要指出的一點,是悅己與悅人的區別。悅己是自我享受,沉醉其中,演奏的樂器可能根本是不適合在人多的場合表演的。中樂不少樂器極富個性,亦不宜於在樂隊演奏。如果要合奏和諧的話,這樣的樂器非得徹底改造不可。這麼一來,有所得,也有所失,失的自然是傳統。
兩者之間能不能協調? 基於發展的需要,很值得嘗試。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兩者對立起來,非此即彼,非彼即此。容許在兩者之間作不同的探索。
越來越畏於為表演而表演的音樂演出了,這樣的演出,自己一點兒不享受,以至難受。最近參與一場表演,排練得辛苦,幸好演出時很享受,非常難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