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

參照黃仁宇的經歷看閱兵

歷史學家黃仁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判斷一件東西的長短,如果沒有參照物的存在,缺乏標準,往往難辦。一旦有所參照,比較一下,就好判斷了。

比如今天在北京舉行的大閱兵,你不找個參照物比較一下,真不知道怎麼判斷。那些武器的型號、性能、威力怎麼樣,與世界最強大的比較屬於什麼水平,只有專家才說得清楚。我看了現場直播,老實說,不過看看熱鬧,不懂得看門道。

幸好還能參照着看,參照的是七十多年前「國軍」即國民黨部隊和當時國民政府的一些實況。近日正好在讀以大歷史觀知名的美國華裔歷史學家黃仁宇的書,他一再講述了抗日時當下級軍官的境況和見聞。他從軍官學校畢業後當兵,在國軍中當了個少尉排長,帶36個兵輾轉於不同戰場,親身經歷、見識了戰火和是時中國社會最下層的實況。這對他後來到美國研讀歷史大有裨益,使他拒絕紙上談兵的看歷史,拒絕以道德觀褒貶一切,而是根據社會現實「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關心的不是歷史應該怎樣發展,而是歷史為什麼會這樣發生。

他一再在演講中提到,他在軍官學校中學的是新式戰術,鋼盔塗油,閱兵戴白手套。一九四一年當排長帶上兵,才發覺自己的兵「半像乞丐,半像土匪」,只有四五個識字。他不但不能給他們新式教育,還不得不跟着他們吃狗肉、說粗話、對老百姓心狠,以逞「英雄好漢」本色。他不這樣做不行,因為維持隊伍完整的不是紀律和責任感,而是義氣,是有面子沒面子的傳統觀念和價值觀。

但這仍然無法令他對手下的兵安心。他當個排長領薪42元,不久,通脹十倍以上,無異於無償當兵。山上的土匪卻看準了他的兵的武器,一挺輕機槍可換七千元,相當於一個兵四十年的薪餉。你叫他怎能夜裡安寢?

他的隊伍每人只有一套軍服,天晴時到河裡洗澡,軍服得晾乾才能再穿。後來軍部發來一筆錢作軍服的代金,但部隊在滇南深山中,有錢也沒有用,況且錢也不夠。結果,他們的師長派人化妝為商人到越南買來一批白布,再用土法染成黃綠色,製成短衣短褲以節省材料。

這樣的兵要麼是抽壯丁來的,要麼是為了找條活路而來,否則就落草為寇。可是這未必是條活路,新兵通常要行軍千里到達部隊,路上無休息無醫藥,經常只有十分之一人到達駐地。

這些落後與困苦都可以輕易地歸咎於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但黃仁宇擺出這樣的數字來:
──抗戰後期,中國軍隊號稱有三百萬,實際只得一百萬枝步槍,平均每名士兵每月分得四發子彈,機槍在內;
──即使在抗戰前夕,全國的財政預算只有12億元,相當於四億美元;
──一九三九年,全國的鋼產量為1200噸,只夠建一條小橋(據維基:中國二零一三年粗鋼產量為7.79億噸);
──國軍退守西南之後,工廠數只有全國的6%,發電量只有全國的4%。

黃仁宇認為,國軍凭這樣的力量敢於與日本對抗,以全國作戰場,生死拼搏八年(以九.一八起為14年),是亘古未有的;中國沒有直接打敗日本,而是把它拖死了。

擺脫意識形態的左右,以七十多年前這樣的爛攤子作參照系,對今天早上閱兵應有不同的觀感。

1 則留言:

  1. 我們不需要什麼意識形態,我們只想過上好日子。過去是殷鑑,井底之蛙才去爭吵。
    閱兵是為止戈,大國博弈必須的手段,本少利大(看到伏屍沙灘的小孩還不能明白,是為人蠢無藥醫,繼續自作孽,害己害人)。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