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Hand made 的,矜貴了

給一本手作本子造了個真皮封皮,又用焊槍刻上字。
現代社會的最大特徵,可說是物質之極度豐富,這是工業革命二三百年來從歐洲擴展到全世界的結果。它的好處是不待言的,而壞處也越來越受到注意。手工製造的東西在全世界都吃香起來,hand made 成為貴重的品牌,就是對工業化生產的反彈。

這現象隨時都可以感覺到。日前,在成了遊客區的赤柱逛進一家手製肥皂的店鋪,那裡的肥皂都以手工製作、有機產品作標榜,每塊賣好幾十塊錢,每塊都樸素無華,卻比超級市場包裝華美的香皂貴得多。這些手工肥皂有禮盒裝的,每塊的形狀不同,放在分格的禮盒中,就像奇華禮餅一樣,但價錢更昂貴。

在不同商場裡,只要稍留意,還可以見到手繪時裝,手製飾物等等。在深圳一個商場一個小小的角落裡,有人擺放了一枱古老的木製織布機,一位姑娘熟練地織製着富少數民族色彩的土布,旁邊擺放着各種土布製品。

工業革命要解決的,主要是勞動力不足和生產效率問題。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造成三分之一人口死亡,是大災難。然而,用中國禍福相生的觀點來看,這大禍卻帶來了大福。由於人口大幅減少,人均資源增加了,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提高。影響更深遠的是,由於勞動力極度不足,人們要思考怎樣提高生產效率,從農村到城市都一樣。在城市,為了要讓大幅減少了的勞動力生產足夠整個城市需要的工藝產品,催生了由許多勞工聯合起來生產的作坊。在作坊中,工人分工合作,各自操作一個工序,形成生產鏈。這就是大規模生產的雛形,產量為此大增,產品標準化。

相對之下,東方和中國的手工生產常常在農舍中進行,所有工序都由個體生產者自己掌握和擔當。這樣的產品,可能很精美,很富個人特色,但無法標準化,無法大量生產,也較難降低生產成本。到西方的工業化產品如潮湧來,這些個體生產者就生存困難,從產品、工藝到行業都逐步式微,以至消亡。

香港過去也有不少這樣的生產者和工藝,如今還有鳳毛麟角般的倖存者,如熊貓般瀕於消失,有製鞋的、打銅的、製糕點的、製腐竹的……。

世事都是物極必反的,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的工產品雖然價廉物美,但對得多了,就讓人覺得欠了些什麼。人的個性除了趨同合群的一面,還有追求個性、標新立異、務求脫穎而出的一面。這是天性,在原始部落成員的身上也可以見到,他們雖處於物質極度貧乏狀態,仍千方百計地用簡陋的方式打扮和突出自己。歐洲的藝術創作者因此也得向非洲汲取養分。

香港近年與起了不少不同工藝的與趣班,以成年人作對象的,看來比以青少年作對象的還多。我家對面的一幢商業大廈就有不少單位作這方面經營的,透過玻璃幕牆可以隱約看到不少這種與趣班的上課情況。

我也喜歡自己動手製作點什麼。以前,你喜歡點什麼,能滿足自己的最便捷途徑就是自己動手造出來,我現在仍喜歡這樣做。今天就給一本筆記本的封套作了點加工。這是一本有點粗糙的筆記本,是一位年輕人從台北買回來的「手作」製品,連封皮也沒有。我到深水埗買來一塊真皮造了個封面,今天再加上「筆思進取」四個字,是用焊槍(辣雞)燒上去的。效果看來不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