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一個小國也可以驚動世界,希臘就做到了,還會給世界帶來多大的震蕩則未可知。震蕩主要是經濟金融上的,但若往深處想,則西方世界應有更深刻的心靈震蕩。
希臘只有一千零幾十萬人口,比香港只多約三百萬;GDP 則約只及香港的九成。在世界上,它位於發達國家之列,可是放在歐盟,則列為欠發達國家,經濟基礎較薄弱,服務業佔GDP的82.3%,七成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航運、旅遊、僑匯是外匯收入的三大支柱。農業較發達,工業製造業較落後,以食品加工和輕工業為主。
今天想起希臘,你會想到悠閑,與城邦時代雅典人聯同斯巴達人對抗波斯大軍入侵時的奮勇強悍,似乎已沾不上邊了。希臘加入歐元區之後,借債優惠而便捷,而財政預算與稅收卻不受監管,於是大肆揮霍,官商皆貪,借了一屁股債。不過幾年時光,到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爆發,希臘便成為歐洲債務危機的原爆點,接着牽連到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等國家。
希臘幾年來得到不少注資援助,以今天匯率計算達 2640 億美元,多過希臘一年的GDP。它也按照債權國和 IMF 等金融機構的「經典」緊縮經濟療方,勒緊褲帶過了幾年緊日子。可是受制於統一的貨幣之下,沒法通過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經濟始終振興不起來。那些大筆注資到哪裡去了?主要用來償還到期的債務,等於由債權人左手交右手。
希臘通過公投拒絕了債權人的方案,等於說,你不借錢給我,也別想我還錢;你願意借的話,我繼續還錢,但還款額得打折;而且,別讓我繼續勒緊褲帶過日子,老子受夠了!
你盡可以說這是「發窮惡」,但它也是循規蹈矩做了幾年乖孩子之後,才被逼走上這一步的,何況還有逾六成民意支持作後盾?假若陸續有其他國家被逼走上「梁山」,再指責它們「無賴」就更加沒意義了。
過去,這樣的債務違約都發生在第三世界,原因可以簡單地歸咎於這些國家的「落後」。如今,這竟然發生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該怎麼解釋?
根據資本主義,亦即是《國富論》提出的基本經濟理論,供求關係決定了經濟的動向,產品多於需求,產品價格就低落;需求高於產量,價格就上升。為了利潤最大化,從國家到商人,都會致力於擴大需求,並同時盡量壓抑成本。從歐洲與資本主義同步發端的殖民主義由此而來,列強由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既爭佔資源,又爭奪市場,不斷征服;到近年,又不斷把製造業外移,既輸出污染,又降低成本。許倬雲教授把這比喻為浮士德精神,不甘堕落、永不滿足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有它的積極意義,以前只是歐洲一部分民族的文化,現在卻是全球人類的共有的心態── 一切要更多、更好、更快、更舒服。這與起源於希臘的奧林克精神何其相似。
這樣的精神一旦與人的貪欲結合起來,則有欲壑難填之憂。創造更大財富的貪欲仿佛成了一部人類一直幻想擁有的「永動機」,一部可以無休止地自動運轉的機器,沒有煞停掣,就像歐元沒有退出機制。終於,這釀成一次又一次環球經濟災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