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題字,「避」字錯了? |
這真讓我慚愧,因為對此一無所知,不能不認真讀一下。
唐代歐陽詢《九成宮 醴泉銘》中的「避」字。 |
所謂「四大著名錯字」包括康熙在「避暑山莊」匾額中寫的「避」字,其中的辛字下面多寫了一劃;他在杭州西湖的「花港觀魚」題碑上,「魚」字的四點卻少寫了一點;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個「風流宛在」匾額,出自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說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而題的,「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卻多了一點;曲阜孔府大門一副楹聯竟也出現「錯」字,上聯的「富」字頭頂少了一點,下聯的「章」字的一豎直穿到「曰」去。
根據這些「錯」字,就大有文章可作了。譬如說信佛的康熙有好生之德,「魚」下改四點(火)為三點(水),好讓魚得水而活;劉坤一的「風流宛在」這裡少一點那裡多一點,是要諷刺歐陽修風流多了一點,若實在多一點就更好。
康熙的「魚」字也寫錯了? |
這其實是拿什麼標準、置身哪個範疇作觀察和評論的問題。如果把這些字拿到小學生的課堂去,應當說字都寫錯了,小朋友不該這麼寫。放在書法的範疇則當別論。書法家的創作不能沒有規範,要在一定的規範下書寫,不能天馬行空;但他們都有創作的自由,往往會超越個別筆劃的限制。究竟規限有多大、自由度有多大則誰也說不準,不存在法律那樣的嚴格標準,但也不可以把字寫到誰也認不出來。這裡多一點或少一點,那裡多一劃或少一劃,多數與書寫者的審美趣味和判斷有關,人人不盡相同。不過在中國二三千年的書溝法史上,可以找到不少增減變化的脈絡,可以作為範例,各種書法字典(例如網上的《漢典書法字典》http://sf.zdic.net/)都有大量字例,可以看到某個字在歷代不同書法家的筆下有什麼變化。上述「錯」字,都不乏先例。
字形如此,筆順也一樣,不能限於對小學生的要求。已故現代書法家費新我在《怎樣學書法》一書中講到筆序法時說,一些字有不同於公認的筆序,例如川、徽、街等中間要較中正的字,宜先中後旁,而不是由左到右;「弗」字宜先寫兩直筆。
在書法範疇,講究的主要是好壞,而不是對錯。在其他藝術領域亦一樣,蘇東坡因而有此名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信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