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去槓桿化」和「暴力救市」

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發生的時候,我粗略搯算了一下自九十年代初以來的情況,悚然發現,大概每五年就發生一次經濟大震薀,管它叫金融危機、股市災難、樓市暴跌,總之是全城以至全球籠罩在重重的陰霾下,有令人窒息之勢。

金融海嘯發生到今,仍然餘波蕩漾。這給人一個錯覺,以為下一個危機要到這個危機過去之後才再發生。意想不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香港股市在內地與希臘兩個巨浪的沖擊,不能悻免,大幅下瀉。

在這次衝擊中,聽到得最多的是「去槓桿化」和「暴力救市」。兩個詞都比較新鮮,可是細心端詳,亦不過是舊瓶新酒的東西。

槓桿化是技術用詞,洋名是 leverage,相反的動作是 de-leverage,去槓桿化。這名稱在香港有點陌生,若說「借錢炒孖展」,大家就很明白了。這是強力的槓桿,你只要有小小的本錢,別人會借給你若干倍的資金在股市、期市做大額、巨額的炒買炒賣。內地股市早段時間的興旺牛市,很大程度上是這樣暴漲起來的。這波及到散戶,據說,一些保險公司、證券行經紀在大媽們跳廣場舞的地方、在地鐵站出入口招攬5—10萬元以下的散戶,提供槓桿融資。

接受這等槓桿融資的人似乎大膽而無知,槓桿好像距離「理性」投資者很遠。實際上不然,現代的都市人都離不開金融槓桿,這不過是金融系統一借一貸的信貸關係,你沒有足夠的儲蓄買點什麼,銀行讓你分期付款購買就是金融槓桿。於是,你只要有首期在手,就可以買到幾百萬元、幾千萬元以至過億元的樓。

槓桿原理很神奇,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金融經紀、投資銀行則讓你相信,給你一個金融槓桿,你就可以要賺多少賺多少。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就是這樣產生的,使金融泡沫越吹越大,次按(次貸)危機造成的金融海嘯最後爆發。內地股災爆發的基本原因亦一樣。

影響卻可能不一樣。美國習慣了金融槓桿,居民絕大部分靠此購物買樓,中國人則不然。中國負債的主要是企業,尤其是國企。如果中國有債務危機的話,性質很不一樣。我昨天到深圳起走了一遭,回來後有人問我深圳市面情況怎樣,他以為大街上的人會人心惶惶了,這是給傳媒誤導了所致。

中國股市另一個很大的不同,是非常年輕,建立才25年,而美國已二百多年,但中國股市的交易額上升得非常強勁,竟然預期 A 股的交易額今年內將超過美國。中國的很多事情,以日新月異、一日千里而令人興奮,但這往往正是最大隱憂之所在,造成欲速則不達的惡果,甚至在急拐彎下翻車。

每當發生這樣的情況,在現代社會的複雜環境下,政府的干預少不了。大社會、小政府,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了。頂多是,政府面對危機時不得不以大政府姿態有所作為;事過境遷之後,又向小政府退幾步。在金融海嘯中,美國以「大得不能不倒」為理由,大舉向華爾街注資,惹來國際間「美國社會主義化」的譏評;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也曾悍然入市「打大鱷」。這都是夠稱得上「暴力」的。然而幾年後,這些好像都被人忘記了。一位在金融界工作的朋友大罵中國政府的「暴力救市」違反自由經濟原則,真讓我瞪眼。

過分槓桿化造成危機之後,都必有去槓桿化,要削減公共開支、重組公私債務、調整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海嘯之後為人熟知的「量化寬鬆」,也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印銀紙。美國逐步「退市」之後,到現在還在思量着如何結束這種形式的去槓桿化。

我們似乎在種種的金融擾攘中給弄得麻木了,就如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臭。內地的槓桿化與去槓桿化突然使人眼花繚亂,倒有讓人清醒一下之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