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從英國選舉看民主

英國大選又舉行了,由於歷史原因,香港傳媒對它特別熱心,為它撥出很大版面、不少時間,讓人覺得這真是國際大事。可是對比一下其他國際傳媒會發覺,沒那麼「大件事」。英國的國際地位今非昔比,它的政局變化,對國際局勢不再有多大影響。

讓香港人多了解一下英國大選卻有好處。民主是香港近年的重要話題,一些人要爭取「真普選」,要有「百分之一百的民主」,那麼,不妨看看彭定康的老家的民主是怎麼回事。

英國奉行議會制,也就是代議制。在所謂大選中,選民只能選自己選區在議會的代表,對於政府首長即首相,選民沒有選舉權,完全沒有一人一票選首相那回事。他由取得議會多數的政黨的黨魁擔任,是由這個政黨的當選議員互選產生的,選民完全沒法左右。當然,這個黨魁如果不能在自已的選區突圍而出,要想當首相就無從說起了。彭定康當年就因為失去議席而無法在英國政壇更上一層樓,而在論功行賞下獲派到香港來的。

議會若懸空,即沒有一個政黨可以控制多數,首相就得在經妥協聯合起來的政黨之中產生,通常來自其中掌握議席最多的政黨。

這樣選首相,算不算小圈子選舉?

選舉的本來意圖,是按選票的多寡分配權力。可是在英國的選舉制度下,政黨在選舉中贏得的選票多寡,不會按比例轉化為議會中的權力。因為各個單一議席選區以簡單多數定勝負,只要有一票的優勢就能拿到議席。理論上,若有政黨在全部選區都只贏一票(總得票率可能不過半),就可以百分之一百控制議會,把另外大約一半選民的意願置諸不理。

這樣的民主制度下,立法與行政不分立,內閣在執政黨議員中產生,得到議會多數支持,行政效率較高;政府首長沒有任期限制,政策有較大連貫性。英國以前兩黨獨大,大選後組閣不成問題。如今,小黨紛紛壯大,議會制的缺點日益湧現了。

歐洲國家多採用議會制,「脫亞入歐」的日本也一樣。它們普選中的一人一票不及最高層,提名權更是無從談起。

美國政治學者弗蘭西斯.福山近年對美國的總統制民主大失所望,對行政效率低落尤多詬病,於是推崇起歐洲的議會制度來了。可是歐洲的民主同樣舉步維艱,經濟困境是一個反映。

法國的制度有點特別,總統由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經「多數兩輪投票制」產生。候選人必須獲得法國至少30% 以上省份的五百民選代表的連署支持,沒有所謂公民提名。這個提名門檻高不高?

至於美國,一人一票實際上不存在,總統要當選,計算的是選舉人票,而不是選民票。小布什當年就是輸了選民票而贏了選舉人票而上台的。美國的公民提名也不過是浪得虛名,實際上由兩黨操控。

所謂「國際標準」、「真普選」、「百分之一百的民主」都屬子虛烏有,但可以騙倒一些素來政治冷感而對西方政治制度缺乏了解的香港人。
**
五月九日補記:大選結果公布:執政保守黨在 650席的議會中贏得 331 席,比半數多六席,約佔 51%議席,但在投票中其實只得到 36.9%、即稍多於三分之一的選民支持。議會中的權力分配,完全不能反映民意的向背。

1 則留言:

  1. 我想重點是在於提委會組成辦法。如果提委會組成辦法民主一點,如普選、由民選議員出任等,我想香港很多人都不會介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