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7日 星期三

一餐四碗與「白飯任裝」

中國人特別是南方人以米作主糧,「吃飯」是吃正餐的代稱,那一頓吃的即使不是米飯而是麵條、麵包、西餐,也叫「吃飯」。北方人以麵食為主,一樣叫吃飯。翻翻《現代漢語詞典》,「吃飯」條目的解釋是:「泛指生活或生存。」其中英語的解釋更清晰一些:eat a meal; live on or make a living。例句是:靠打獵吃飯(以打獵為生)。儼然,維生就得吃飯。

可是在香港等地,當地人日常吃飯越來越少了。這就讓我一位從美國回來度假的親戚出了回「洋相」。

這位親戚到美國很長時間了,很多方面已洋化,可是有一個兒時養成的習慣總改不了,就是吃飯。每餐都得吃飯,尤其是正餐。光吃菜、吃餸不成,餸菜非得伴着米飯吃不可,餸菜越好越多,吃飯就越多。

一回,他夫妻兩人到一家小館子吃晚餐,點了鹹魚蒸肉餅等菜式,很對胃口,是最好下飯而不宜只「空口吃」的。如此一來,他一連吃了四碗米飯。那待應大概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客人,大為驚訝:「你一人吃四碗?

我那親戚也驚訝──是在「埋單」的時候,四碗米飯得付48元。「怎麼香港餐館吃飯這麼貴?

一般到茶餐廳吃一碟飯,連飯帶菜大概也就是這個價錢,而我那親戚這個價錢只吃到米飯。連吃四碗,在現時的香港確實有點誇張。可是在只一河之隔的深圳,這似乎很平常。我不久前在深圳就見識過。

那天傍晚,在走了好幾個地方之後,我們在華強路附近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標榜珠江風味的餐館,有煲仔飯、燒味飯、湯飯等,價錢由13元到18元,近似快餐店。我們要了滑雞臘腸煲仔飯和西洋菜肉片湯飯(本來打算只要湯,但店員說要湯飯較划算),結果大概一半的飯要打包拿走,因為分量比香港的大。

這家店的一個特色是「白飯任裝」(吃多少盛多少),例湯也一樣。那時已接近收市,顧客不多。旁邊好幾個看來是熟客的年輕客人,把碟頭飯或湯飯(湯與飯分開上桌)的飯吃完了,都拿着碗碟去盛飯,都盛得滿滿的。菜不夠了,可以澆點醬油,加點鹹菜。看他們吃飯的分量,一定不少於四碗。那吃飯的胃口,讓我們咋舌。

香港是另一情況,平均個人吃米量不斷下降。以近年計算,香港人二零零二年每人一年平均耗米49公斤;到二零一二年,降到43公斤。相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下降幅度更大。一九六七年,香港的人均耗米量是110公斤,也就是說,如今不及當年四成。

這是生活逐步富裕、可供選擇的食物越來越來之後帶來的變化。據新加坡二零一零的年的報道,新加坡人一年平均吃米約48公斤,也在逐年漸少。大馬人則一年吃82公斤,相對多得多。

飯吃少了,肥人卻在增加,這與多吃碳水化合物令人癡肥的西方觀點不符。飯,該吃的還得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