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下一個任白何時出現?」

西九大戲棚
整理案頭的舊報紙,翻過一張差不多三個星期前的,赫然見到一個大標題:「下一個任白何時出現?」這是一個為了吸引眼球而構思的標題,稍為知道粵劇發展近況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值得提出的問題。

那篇報道是配合農曆新年的「西九戲曲中心粵劇新星展」而刊出的。西九大戲棚搞了三年,在仍進行着建築工程的西九工地上,搭起已在市區消失多年的竹戲棚,三年來每到農曆新年,都吸引不少有懷舊心結的人入場,大為旺場。今年,可能由於工程關係,西九無法再搭戲棚了,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把春節的大戲活動改到擴建了的高山劇場去,由12位香港粵劇新秀一顯身手。「下一個任白何時出現」的問題由是提出。

問題其實應該是:在香港目前的社會環境下,還可以產生任白那樣的粵劇伶人嗎?「任白那樣」是指多方面的,包括明星魅力、藝術造詣、創新能力、人格修養、社會地位等等。

任劍光和白雪仙之所以一直是粵迷的偶象,光輝數十年而魅力不減,除了他們個人的修為,也因為生逢其時。粵劇當時從清末誕生後,在省港澳地區形成獨當一面的戲曲劇種,並走向前所未有興旺。任白投身其間,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利,經過幾十年奮鬥,取得名字與香港粵劇相提不墜的成就。

當時的天時地利涉及很廣,不僅是省港澳之間的關係,還牽涉中國大江南北的政治經濟局勢。大陸內憂外患動盪不已,香港卻是偏安一隅,「隔江猶唱後庭花」,出現歌舞昇平的景氣。香港逐漸超越廣州成為粵劇的中心,不但伶人薈萃,也因為珠三角遷入的人口急升而觀眾大增,形成龐大的粵劇市場。

西方影藝技術的新發展也促進了香港粵劇的蓬勃,粵劇從舞台發展到銀幕,粵劇電影興旺一時,任白不僅是粵劇老倌,也是電影明星。

在香港粵劇最興旺的戰後初期,香港有戲班數十個,大老倌數不勝數;能在技藝上自成一派、獨創新腔的伶人為數不菲。香港那時的粵劇圈說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並不為過。

必須指出的是,當時粵劇是在沒有政府任何支持下興旺發展起來的。港英政府沒有想過這樣做,粵劇中人相信也沒有人旨望港英政府會重視中國人的這種草根文化藝術。可是社會有足夠的文化、經濟土壤讓粵劇之花自由自在地生長。如今,土壤已不一樣。從粵劇圈中人每每把粵劇的發展繫於政府的有多少支持、資助,可見粵劇已大大喪失原來蓬勃的生命力──或者應該說,原來可供粵劇健康成長的土壤已大大流失了。

這不能怪任何人,要怪的話,只能怪大環境的變化。環境不同了,除非你可以適應環境,否則只能萎縮,甚至消亡。各個社會的文化史都是這樣的興亡史,好心人的努力可能都是徒勞的。有些東西萎縮後能夠在小眾之中細水長流,有些東西的最好歸宿則可能是博物館。前者還有生命,後者就意味着死亡了。

「下一個任白何時出現?」最好不要問,知道答案的人不想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