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對「檢討」的曲解與誤解

日前,爭議不斷的香港又爆發新風波,起因是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公開向記者說的一句話。香港傳媒立即發揮本色,自我詮釋、借題發揮、煽風點火、挑撥離間……。事件擾攘了多天,好不容易才平靜下來。

我對這樣的紛紛擾擾,本來不感興趣。事件初起時,從電視聽到林煥光的原話,馬上就覺得記者接着的演繹過頭了。事件後來越演越烈,我再搜尋一下,看看相關報道,結果是失笑復搖頭。

據生果報的報道,林煥光的原話是這樣的:「我期望行政長官能夠盡快,就整個發牌事件、過程,做一個好深切嘅檢討」。傳媒的典型反應是:「林煥光公開呼籲特首梁振英要就免費電視牌照事件『深切檢討』,令政界、社會嘩然。」(星島)

新聞的關鍵詞是「檢討」。

對於這個詞,我有一段深刻的記憶:多年前,一位從大陸來的資深傳媒人有一次很認真地提出,說香港報紙使用這字眼要很小心,因為「檢討」在大陸是個分量很重的詞,要某某人作檢討,意味着他犯了錯誤,可能是重大的政治錯誤,要自我批評。

他的意見很好理解。在大陸經歷過一次又一次政治運動的人,都聞「檢討」而色變,不會輕易說「作檢討」。可是在香港,說「檢討」輕鬆平常,毫無政治含義。很顯然,「檢討」的詞義,大陸與港台有別。

到網上的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可以看到,檢討是:「檢驗探討。如:『檢討得失』、『檢討成敗』。」這是傳統的詞義。香港所說的「檢討」,意思相近,而融合了英語 review 的含義。Review 是香港商界、公務員的常用字,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字典》,review 用作動詞的意思是:1 to carefully examine or consider something again, especially so that you can decide if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hange 復查,重新考慮;2 to think about past events, for example to try to understand why they happened 回顧,反思。

林煥光當過幾十年香港公務員,這個字的意思對於他應當刻骨銘心,他說的「檢討」應該就是《牛津字典》的上述意思,而不是在大陸政治環境下衍生出來的另一個意思。據內地的《現代漢語詞典》,檢討有兩義項:一、找出缺點和錯誤,並作自我批評。Make a self-criticism;二、總結分析;研究,sum up and analyse; study

文字、語言都是不斷演變的。「檢討」其實是古語,據百度百科,《唐六典》有云:「每庫二人,知寫書出納名目次序,以備檢討。」意思是「檢查核對」。

香港不少人抗拒「大陸文化」入侵,可惜,很多人不自覺地已受到內地不良風氣污染,並從概念上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某些東西,於是一些傳媒人一聽到「深切檢討」,便興奮地跳起來要「鬥批改」了。

傳媒這種反應可能基於兩個原因,一是蓄意歪曲原意;二是誤解原意。第一種反應很可惡,但第二種反應更可怕,因為已形成「凡事向衰處諗」的慣性思維,連作為文字工作者理解、分辨文意、語意的基本能力也失去了。

林煥光後來再向記者解釋:「前日說的是要檢討決策過程,而非檢討發牌決定。」(《明報》)當然更不是要「梁振英……『深切檢討』」了。

原話其實很清楚,而記者竟然聽不明白。若要怪的話,該怪林煥光對「檢討」兩字欠了足夠的政治敏感,並高估了記者的理解能力。

補記(13/11/20):據《明報》報道,林煥光十九日說:自己促特首就電視發牌一事「深切檢討」,用字或有不小心,笑言「檢討」二字用在本港無不妥,「但內地『檢討』可能有冒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