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首腦會談取得一定成果,東北亞這個一直未得安寧的地區是否可以有個新開端,打開新局面?
會談是有成果的。最引人注意的,是要在今年之內完成對成立三國自由貿易區的研究,然後在明年展開談判。它讓人看一個相當美好的前景:中日韓自由貿易區包括了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佔全球兩成,人口15億。它在經濟總量上雖然仍落後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但卻是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大市場。它與已經開始運作的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重疊,兩者若連成一片,與歐、美的距離就差不了太多。而這一片主要是新興經濟體組成的地區,增長迅速,趕上歐、美,指日可待。
可是中日韓是否可以輕易建設起穩定的合作機制令人懷疑。
這三個國家近年的經濟貿易關係發展得很快,中國已成為日韓最大的貿易伙伴。隨着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下去,日韓都必然視中國為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然而三國的政治關係及國民之間的感情,並不見得因此而親密起來,反而隔三岔五就發生風波。日本與中國固然有根深柢固的歷史問題(不僅是由於日本二戰時的侵華),韓國與中國也經常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例如端午節起源),鬧得兩國國民很不愉快。三國的民族主義情緒,隔不多久就因此高漲起來,且如潮水一樣,退下去一段時間,又會重新漲起。
這不光是國民的事,領導層也有問題,尤其是在日本。日本領導層若務實一點,當然會看到下一個推動日本復興的火花要來自中國的引擎,可是要日本領導人接受美歐的引領容易,要接受中國的引領則難。日本自明治維新起,已自視為「脫亞入歐」,在亞洲高人一等,因此才可以不顧他國感受,強行作出以「共榮圈」「造福」東亞各國的荒謬行為,而且至今不覺得這是錯的。這使日本與周邊國家在合作中始終互相猜疑。要在這樣關係下建立起像歐盟、像北美自由貿易區那樣穩定的倹合作機制,就難以令人置信。
中日韓的合作,只着眼於經濟。從中國看來,這是最可行的路線。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保證有一個穩定的國濟環境,在外交上一直以經貿開路,利用全球化形成的有利環境,廣泛拓展經貿關係,特別是在與周邊國家/地區方面。這條路線在東盟做得最成功。各國從中國市場的發展中得益匪淺,都享受相當大的貿易盈餘,使美國要從中作梗並不容易。
可是美國藉着與日本和韓國的特殊政治關係,仍然可以不斷給中國製造麻煩。加上朝鮮常有不以常規出牌的小動作,要想得點安寧,真不容易。
給大災難弄得焦頭額的菅直人政府,這時候應當更清楚看到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而且不應以權宜之計視之。不過即使是這樣,不能讓人相信日本會就此轉向。菅直人政府無長治久安的本錢,日本政客可以依賴的派系政治資本也接近耗盡。他們為了維持權力,最終可能要向民粹、民族主義,還要向美國為了維持在亞洲戰略利益的壓力低頭。
東北亞看來不會就此得到安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