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參田裡的兩年參
許忠政來自台灣,一九七四年就開始在威州經營參場,是第一個在美國種花旗參的華人。至今,他的集團號稱在威州有五個人工種參的農場,佔地一千英畝。另外有160英畝可種移植野山參(即半野山參)的林地,是威州最大的參業集團。美國花旗參幾乎全部產自威州,而許氏集團年產量40萬磅(據集團資料),佔了兩成。
人參據說是一種很「霸道」的植物,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在這範圍內,容不得其他植物,包括其他人參,好自己獨佔了土壤的養分。而種過人參之後,就不能再種人參,因為養分都耗盡了。參場因而得不斷尋找處女地,威州有十幾種土壤,其中只有兩三種是適合種花旗參的。退而求其次,只能找未種過人參的適合農地,用種過參的地去同其他農場主交換。種過參的地不值錢,要四、五畝才能換回一畝未種過參的地。
對於人參種植,威州有嚴格的限制,不能施化肥、除蟲劑、除草劑。這增加了人工種植的困難和成本。
儘管這樣,早些年威州參雄霸市場時(高峰期是一九九四年),仍然吸引了不少人投資種參,包括八、九家華人參場,有些是香港過去的。據威州花旗參農業協會(Ginseng Board of Wisconsin)的統計,一九九二年有參農1500人,如今,已降至250人。
好景不常之下,那八、九家華人參場都已偃旗息鼓,唯一堅持下來的是最早到來的許氏。但從它門市部的陳列展品可以看到,它也不是只靠花旗參生存了,還經營其他營養保健產品,如燕窩、蟲草等。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滑落?許忠政說起來,既氣忿,又無奈。
他詳細講述了威州參的生產過程,從育種到包裝好出廠,頭尾起碼要五年,單是育種到參苗出土,就得一年半時間。也就是說起碼要五年才有收成,那是三年參,要收成四年參就得六年。其間,勞動力相當密集。夏季要覆蓋遮陽網,好擋住七成半陽光;到冬季,又要拆走遮陽網,好讓雪直接覆蓋參株,以讓人參在積雪的保護下過冬。威州參的生產成本因而很高。
許忠政扳著指頭計算:中國產的西洋參(約八十年代開始引種),成本只要八到十美元一磅;加拿大的,番一番,約十六到二十美元一磅;威州的,再番一番,要四十美元一磅。
藍天白雲下,嬌貴的參苗都躲到遮陽棚裡
他說,在市場每個環節的業內人都知道是什麼一回事,只是到了最後一個環節,消費者就不知道了,零售店鋪也可能不知道。
這樣,威州參在價錢便宜得多的競爭對手面前節節敗退。這些競爭對手,你說是假貨嗎?不完全對,它們不是真正的花旗參、威州參,但也是人參,不過產地不同,生產方法不同而已,例如使用化肥、除蟲劑、除草劑不受規限。以前,花旗參差不百分之分是威州參,但據兩年前的數字,在中國的西洋參、加拿大參加入的市場中,威州參所佔分額據說已降到一成;如今,可能一成也不到了。
經濟學上有這樣的命題:劣幣驅除良幣。威州參陷入了困境算不算一個實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