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古人一世,今人三世

世界的「世」是常用字,構成的日用雙字詞、四字詞多不勝數。但「世」字的本義不好懂。

「世」字早見於金文,狀如一枝三葉,後加上「立」或「歺」作意符,以表示人立足世上或死者骸骨。疊加的意思可能是,人之生死如葉之枯榮。後來加上「木」成了「枼」,是為「葉」的初文。「世」字有個以三個「十」字並排而左「十」的豎筆向右曳出的字形;字形又進一步演變如「卅」,或「上十,下廿」。《說文解字》因而說:「三十年為一世,從卅而曳長之。」

30年,古時很可能就等於人的一生一世。中國古時之人平均能活多久?有不同說法。

網上有來源不明的學者統計,說是先秦的人均壽命是18歲,漢朝22歲,唐朝27歲,宋朝30歲,清朝32歲,非常低。

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袁祖亮編寫了《中國古代人口史專題研究》,據二十四史統計出的中國歷代平均壽命長得多:西漢60.5歲,三國57.3歲,隋朝55.3歲,唐朝65.6歲,五代十國61.8歲,宋朝64歲,元代64.9歲,明朝70.4歲──70.4歲已逼近世界今天的人均夀命(72歲)了。

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獲名留其中的人物,都屬鳳毛麟角之選,他們的夀命不可能有時代代表性,不能與當代目不識丁的千萬村夫野婦同日而語。古時的醫療水平、食物營養、衛生環境都落後,幼兒夭折率很高,人的夀命應遠不如現代人。加上缺乏全面而準確的統計,不把夭折嬰幼兒計算在內,以上數字都很可疑。

有學者研究了唐、宋近一萬個墓誌銘,發現唐朝人的平均壽命約是59.3歲,宋朝人約為61.4歲。同樣,古代能留下墓誌銘的,必比普通人高夀。

比較可信的是中國歷代王帝人均壽命,209位生卒年可考的中國王帝的人均壽命只有39.2歲。這些王帝都養尊處優,生活條件遠優裕於普通百姓,但仍然難敵不斷肆虐的疫症。清朝順治帝和同治帝都死於天花。乾隆27個子女有10個沒有活過5歲,17個兒子中只有10個活到成年。王帝更要面對一般人難以想像的權謀兇險,平均而言不享高夀較可信。王帝都獲山呼「萬歲」,諷刺的是都偏於短命。相比之下,草民的平均壽命會有多低或多高? 

到了近代,數據比較可信。民國時期,1933年男性平均壽命為33.38歲,女性為33.13歲,男女合計為33.3歲。到新中國成立時,人均預期夀命僅35.5歲。但數字自此飛速上升,1957年達57歲,1981年為68歲。據聯合國人口司2024年7月發布的數字,今年出生的中國人的人均預期夀命可達78.02歲。

一世仍可理解為30年。古時一世真的可能就是一生,如今一生已逾兩世,香港人更接近三世,北京、上海等也差不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