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滄海遺珠:花墟徑水道之萬幸

香港市政當局四月時公布了旺角花墟重建計劃,涉及多幢樓宇、店鋪。報道和評論都集中在重建牽涉的店鋪生意和住戶利益,而鮮有關注計劃的重點──水道公園,就是要把其中一段約二百米的無名水道從雜草叢生的幽暗中活化過來,成為市民遊客可以在鬧市中親近的綠洲小河。

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沿着這條水道來回走兩次,每天早上從港島坐渡海小輪到紅磡碼頭,再沿着鐵路, 穿過何文田走到旺角、花墟,走過花墟徑到界限街上班。好像要走三刻鐘,既省了車費,又做了運動。水道就挨着花墟徑。花墟徑筆直,沒有曲徑通幽之勝,卻有鬧市中難得的靜謐和清幽。水道低路面很多,印象中只有兩三米闊,水面被雜草遮蔽,只偶然聽聞潺潺水聲,鳥語倒是不缺。徑旁有樹,炎炎夏日,也不虞太陽毒辣。

從水道之筆直看來,水道其實是拉直建成的渠。原來水道的上游,應當是從獅子山山麓流到大坑的溪流。溪流變了暗渠,只留下兩岸大坑東和大坑西的名字供人懷緬。溪流在暗渠中摸索而下,過了界限街才重見天日,沿花墟徑喧嘩一陣。

打開香港地圖,會發現不少這樣的渠,英文是nullah。這個字不像英文,原來源自印度,指陡峭山坡對峙的溪谷。這樣的溪谷不能蓄水,只能排水。英國人把這字帶到香港,指的是明渠,通常是混凝土築成的防洪渠道,只為把水排走。多年前到天水圍,四處走走認識周遭環境,走到外圍一處河道,一些河段水草豐茂,白鷺翔聚,風光靜好。河岸用混凝士築成,都以鐵絲網護衛。這叫什麼河?地圖上,它沒有名字,只標記為「渠」(Nullah),源頭在青山,經洪水橋、天水圍、米埔流進深圳灣。

香港島和九龍市區曾不乏這樣的明渠。港九地形多山,氣候多雨,本來有很多在山坡上自然形成的溪流。如今大凡帶「坑」、「涌」字的地名都必曾有溪流。如港島的鰂魚涌、黃泥涌、黃竹坑、水坑口,浣紗街當然也有溪流。可是這些地方的溪流都變成暗渠了。堅拿(Canal)道的意思本來就是水道,分隔兩邊的是堅拿道東和堅拿道西。北角糖水道其實也一樣,中間有明渠,明渠覆蓋後,糖水道卻沒有東西之分。灣仔石水渠街自然也是溪流變了水渠然後又被覆蓋的產物。

九龍也曾經有多條很大的明渠,明渠被覆蓋後的馬路,都留下路面特別寬闊的特徵,如深水埗的南昌街、東京街。旺角有一個把彌敦道與太子道切角相連的水渠道,也是把明渠覆蓋而成,而被覆蓋的明渠,往上連接的就是花墟徑的水道。

港九市區內天然溪流幾乎全被改造成明渠又變成暗渠之後,花墟徑短短二百米的水道可以說是逃脫成為暗渠厄運的滄海遺珠,如今又有計劃被活化成為鬧市中的水道公園,何其萬幸哉? ! 

2024年4月15日 星期一

清明過荃灣三疊潭

流澗稱三疊
溯源大帽山
山空泉不語
花靜水紋閑
──五絕記清明過荃灣三疊潭,2024/04/14
三疊潭乃荃灣勝景,源頭在大帽山,水流充沛,有上中下三個清澈水潭而得名。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溪流污染日甚,上流又被截流至城門水塘,致三疊潭空有其名而不復聞。如今每年到圓玄學院與西方寺拜祭,只見兩處廟宇之間之原三疊潭溪澗亂石堆疊,空有鳥語而泉聲無聞。少年時在其中戲水野餐之一個個畫面默然閃過,似真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