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面對新冠: 兒童的風險

人們都知道,面對新冠病毒,年長者較脆弱,年輕人抵抗力較強。

可是從傳播鏈角度去看是另一回事。

美國附屬哈佛大學的麻省總醫院(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MGH) 的最新研究確認,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毒載量與正在留醫的成年感染者相同。由於大部分兒童受到感染後都沒有病徵狀或者徵狀輕微,卻讓人誤以為兒童即使染病了,不特別危險,傳染力也較弱。

由於疫苗試製時的臨床測試先以成年人為對象,對兒童的安全測試遲了很多,疫苗接種直到最近才逐步向青少年和兒童推廣。這成為病毒傳播鏈中巨大的隐患。

同時,這個年齡人群的核酸測試也有巨大空白。美國疫控中心說:「由於測試優先面向成年人和高危人群,而對兒童缺乏廣泛的測試,所以不知道兒童受新冠病毒感染的真實情況。」

MGH 檢驗了110 名出生兩周到 21 歲新冠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發現有徵狀或無徵狀患者都在感染初期就出現高水平的病毒載量。

這意味着,在新冠病毒不斷變異之下,受感染兒童可能成為新變種病毒變異的潛在「儲存宿主」(reservoir),也成為現存變異病毒的隐性傳播者。

MGH 十月十四日發表了有關新聞稿,研究數據已在《傳染病學報》(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發表。

這其實不算是新發現,只是最新的研究數據。

據《自然醫藥》(Nature Medicine)上一份關於不同年 組別人群感染新冠病毒後的臨床表現研究報告,70歲以上人群出現臨床徵狀的佔 69%(由57-82%),而10 至 19 歲人群只有 21%。 

據香港的統計資料,不同年齡組群的新病冠病毒感染病人的死亡率差異很大,零至 19 歲組別為0%,80 歲以上達到 27%。感染者中的無徵狀感染者比例是另一情況:0-9 歲組別為 44%, 10-19 歲別為40%,即每十個感染者至少有四個沒有徵狀。比例隨年齡上升而下降,60-69歲是21%。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早在疫情初期的二零二零年四月,進行過一次本港隐性感染者的研究調查,今年五月發表的研究結果推算,香港約有二萬名未被發現的新冠病毒隱性感染患者,佔全港人口約0.3%,即每 333 人中有一個。

要注意,招募參與測試的 4,198 人都是18歲以上的成年人,也就是說對無徵狀患者比例最高的 18歲以下人群的情況無所知。

北半球又進入流感高峰季節,歐洲已出現新一波新冠疫情的不祥徵象。香港雖然已有 68.3%人口接種第一針疫苗,65.4%已接種兩針,接近群體免疫的安全線,但仍難讓人安心。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時間增值與北部都會區

從上水北望深圳
時間這東西,永遠讓人着迷。它與長度、質量、溫度、電流、光、質量並列為物理量的七個基本單位,而在七者中最虛無,摸不着,猜不透,能讓人迷失,「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現代宇宙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之前」是沒有時間的。時間在一聲巨響下啟動了,就永遠向前,增量總是正數。若為負數,那就是時間倒流了,至今屬於科幻範疇的事。

可是歲月的痕跡隨處可見。時間的正數可以讓人容顏衰老,也可以演化為財富,精神的正數。地下文物,埋藏千百年之後一旦重新面世,不管當年多麼庸俗平凡,都變得珍稀矝貴,價值不斐。

關鍵是,能不能耐得住被埋藏千百載的孤寂,又能保存完好無缺。這樣的黑暗塵封,多數是被動的,是無可選擇下的無奈悲哀。

秦始皇陵墓周圍封土下默默陣列二千多年的兵馬俑,假若有知,今天面對每日萬千遊人的讚嘆,會是滿懷自豪還是心中淌淚? 

時間這飄渺的物理量,在這裡一下子可以捉摸了,甚至能夠用金錢來衡量。「升值」很大程度上是時間值,或時間帶來的各種發酵。

這樣的價值其實是犧牲帶來的,就是甘於默默地埋藏起來,不求發展變化,任由時光流逝,不期待重見光明。但只要機會來臨,那就贏了,是貨真價實的「躺贏」。

這樣的實例太多,從可置股掌之上的小小文物,到大片大片的世界歷史物質文化遺產。

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是個好例子。它的核心舊城區整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歷史城區以廣場和街道相連,有 22座建築和八個廣場前地,被譽為全人類的珍貴文化瑰寶。這不是虛名,而是每年能為澳門帶來難以計數收入的寶貴資源,是澳門人均生產總值比香港還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外灘是另一個好例子,西洋建築物鱗次櫛比的黃浦江西岸,今天是上海最亮麗的名片。

可是曾幾何時,澳門舊城區和上海外灘都破落得叫人心酸,彷彿是被時代步伐遺棄的破廢牛車。

當日的停滯不前,不管是無力發展還有不肯作為,回頭去看,都變成了時間投資。一旦時機到來,只要你沒有破罐破摔而碎為敗瓦,就有可能飛上枝頭。

內地很多偏僻山區的古村落,本來只剩下沒幾個留守老人,今天卻紛紛火紅起來了,古舊村屋搖身變為時尚民宿,城市居民周未逃避萬丈紅塵,紛紛利用便捷交通往訪。

香港近日提出的北部都會區計劃,因而很讓人憧憬。新界北部長期屬禁區,百十年來,與任何經濟發展無緣。也正因為這樣,那裡有大片接近原生態的自然保護區。在新的發展理念下,這些保護區會成為新都會區的構成特點,宜居、宜業、宜遊。

今天,那裡大部分仍為荒山野嶺;希望他朝能以新姿態與深圳河北岸的繁華互相輝映。

2021年10月18日 星期一

香港最好的季節到來

重陽節假期,新開放的炮台山東岸公園
秋分過後,香港的燠熱開始收斂。秋分過了不到一個月,早上走到陽台,已覺秋涼襲人,得披衣禦風了。難怪有六點就得起來的朋友發訊息說,感受到了秋意。

香港屬亞熱帶氣侯,春天多雨。到夏天,雨來風也來,陽光又毒辣。入夏後的香港其實是挺美麗的,南來的海風送來藍天白雲,讓人心曠神怡。若不習慣這時的酷熱濕膩,可真不好受,除了歐洲那些對陽光有遺傳渴求的白人。

介紹香港天氣的資料都說,十一、十二月是香港最好的季節。這時,太陽的直射移到赤度以南去了。近日,黃昏時分從我家往西眺望,距離天文台預告的日落時間還有差不多半小時,威力已減的太陽就落到太平山背後去。東北季侯風清清爽爽,是所謂「金風送爽」了。這預告香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到來。

好,是因為日子多風和日麗,氣爽天高。


香港的春冬季節多霧霾,能見度低,從十二月到翌年的四月最迷茫。奇怪是,據香港天文台的每月低能見度平均時數表 (1991 - 2020 ),十一月的低能見度時數不但比之前的十月低很多,也比九月低。

或許,北方混濁的冷空氣要到十二月才大舉南下,十一月的香港不冷不熱,不乾不濕,正好「南北和」。如果說香港的十一、十二月的天氣最好,其中十一月比十二月更好。

留意觀察會發覺,香港景色近年日益清新,因為視野、能見度提升了。天文台全年低能見度時數表的曲線,從一九六八年到二零零四年由緩到急上升,然後急遽下滑。去年(二零二零年)的低能度時數為 346,低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水平,比從一九七一年起每個30年的平均時數都低。去年六、七月還錄得零時數紀錄。

香港1969至2020年各年低能見度時數

這與去年的新冠疫情有關,內地大量工廠停工停產,空氣一下子清新起來了。去年全球普遍出現這樣的環境亮點。不過從圖表可以見到,這也是低能見度大幅改善這大趨勢的延續。

低能見度時數曲線變化,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內地改革開放以來的迅速發展。經濟發展初期是粗放式的,不顧或者少顧發展造成的環境破壞,例如對大氣的污染排放。這到中國二零零一年入世後達到頂峰。「先發展、後整治」的模式此後開始扭轉,進而定出「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的國策。

中國政制的一個最大特點是,只要認準了方向,沒有達不到的目標。內地環境的迅速改善,在香港抬頭就可得見。如被困在石屎森林裡,視野局限,不妨搜尋一下天文台的數據,它不騙人。

如果可以的話,到行山徑、到海邊走走吧。十一月是最好的行山月份。至於海邊,政府近年重視起海濱長廊建設起來了,一段一段的建,再一段一段連接起來。我家附近最近就多了個「炮台山東岸公園」,有一段直伸展到維港中去的親水堤壩。重陽節那天,堤壩上人潮,擠過旺角。

香港人,幾時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