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貝聿銘在家鄉蘇州遇到的難題

蘇州博物館主庭園
遊覽了傳統園林,再去參觀蘇州博物館,會對中國園林有新的觀感。這博物館是世界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作品。與博物館相距只一箭之遙的獅子林就是貝家老宅,貝聿銘在其中長大,自小對蘇州文化耳濡目染。蘇州請他來為家鄉設計一座展示吳越文化的博物館,合適不過。

貝聿銘的設計素來強調要與環境相合,要能展現特定的文化特色。他到晚年偏愛挑選自己不熟悉的項目去做,為的是能夠就有關項目深入研究,以學習新的文化。他不了解伊斯蘭文化,卻正因為這樣設計了多哈博物館。對於蘇州,他熟悉不過了,會怎麼做?

博物館一走廊
蘇州博物館背後與拙政園只有一牆之隔,前面一片,是獅子林等舊宅,附近又有民居。它的設計難題首先就是怎樣與這樣的環境融和,而又有自己的風格和個性。這似易又難,用他的話來說:「在這裡設計博物館很難很難,既要有傳統的東西,但又一定要有創新。傳統的東西,就是要運用傳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很舒服;創新的東西就是要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讓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為時代是在發展的。」

可以看到,博物館整體是個現代版的蘇州民居與園林設計,從內到外都予人既新又舊,既傳統又現代的感覺。在去蕪存青之下,蘇州園林追求的雅淡與現代設計追求的簡約,很好地結合起來。這裡那裡,都讓人有既熟悉而又新鮮的感覺。

博物館裡處處讓人如置身江南園林、大宅。從一個展廳轉到一個展廳去,總有一個小院落作換場:簡簡單單的疏竹、湖石、老樹以粉牆作背景,由不同形狀的漏窗一剪取,就是國畫般的脫俗圖景。

雪白的粉牆是重要元素。傳統的黛瓦改為棱形石板,遇雨漆黑,乾後炭灰;建築物上不同的輪廓線條也是灰黑的,都像繪畫在宣紙般粉牆上不同墨色的線條。

博物館一角
屋頂雖呈「金」字形,但多改作百頁式以採光。走廊的天花和粉牆,到處是光影不斷變化下形成的幾何圖形畫面。

江南園林因地制宜,以水、石、樹為主體,配合適當的建築物。一進入博物館大廳,迎面就是一個這樣組合的畫面,而色調、數量、體量都經過嚴格控制和剪裁。最可惜的是,博物館在迎接開館十周年,背靠拙政園那堵大粉牆之前的片石假山「盆景」正在維修,難窺全豹。傳統園林多愛用瘦、漏、透、皺的太湖石,而片石假山主要呈直線,更能與貝聿銘對幾何圖形的偏愛結合。

蘇州博物館樓高僅一層,另加地下一層,外觀上並不顯眼,顯示了貝聿銘對家鄉的尊重和謙卑。有人批評他的作品欠個人風格,不如一些建築師例如伊拉克裔的 Jaha Hadid 那樣,一眼就讓人知道是她的作品。貝聿銘則認為,要建立風格也不難,只要抓住一個特點堅持下去就可以。他卻是喜愛按不同的要求而變化。可是一涉及到中國或東方的項目,他還是會留下有自己特點的烙印,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致有人批評,蘇州博物館與他設計的日本美秀美術館(京都)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大抵,人總有自己文化的根。你無法把根拔掉,葉子上有根的基因,怎麼避免得了?

(「江南行」紀遊之十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