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

明池畔,人與黑天鵝的音樂情話

明池的黑天鵝
從人的角度說,不少動物有人性,就是說動物與人之間有感情的交流、互動。我不養寵物,但從旁觀察這樣的交流、互動,亦會有暖意從心中油然而生。遊台灣山中的明池森林公園時,就有這樣的感動。

從高山上的上巴陵驅車往海邊的宜蘭途中,在海拔約一千二百公尺的山中小遊了明池。這是一個很大的森林區,高低落差有五六百公尺。命名為明池的山中小湖泊明池,被簇擁在滿山碧蒼之中,像一顆翡翠。從園區入口處往下走向湖邊時,有樂音穿過葱鬰的樹林隱約傳來,是色士風(薩克斯管)的獨奏,還有輕輕的伴奏。細聽知道,應當是伴奏錄音下的現場獨奏。

導遊的朋友說,這是對黑天鵝的召喚。我以為這是為了召喚野生的黑天鵝跨山越海飛來,後來才知道,明池中有一對黑天鵝。樂音,該說是人與天鵝的對話吧。這樣的對話已進行了八年。從山水林霧間感覺到,這是帶感情的交流,不妨說是傾訴。

這樣的詩情、畫意、樂感始於二零零七年。據《聯合報》的報道,當時一位叫林源泉的音樂家騎單車遊台灣北橫貫公路時,來到這裡,與明池山莊的管理人李孝盛談到音樂,兩人理念相近,林源泉於是開始受聘在明池湖畔獨奏。

那可真是獨奏──孤獨的演奏。不管池邊有沒有遊客,山谷裡不論風雨連綿還是雲封霧鎖,林源泉固定每星期五天、一天演奏兩場。「剛到山裡時難免孤獨,而且池邊不是隨時有遊客,這只黑天鵝往往是唯一的聆聽者,我把黑天鵝當作傾訴心裡怦動的對象。」音樂成為溝通兩顆孤獨的心的靈犀。

叫做「阿娥」的黑天鵝今年該十五歲了,來自蔣介石的「靈寢」慈湖。當年因有移靈之意,慈湖把數十只黑天鵝分送給各地,明池得了兩只,其一後來往生了,明池再要了一只來作伴,不久也沒存活。「阿娥」於是一再孤獨。

演奏者下班去,黑天鵝道別來了。
據林源泉說,他一吹奏,「阿娥」再遠也會發出兩聲長長的「嘎…嘎…」叫聲回應,然後緩緩游過來,在他面前靜靜聆聽,他移動到另一個地點演奏,「阿娥」會游動跟隨。

多年下來,演奏者已換上另兩位。那天見到的該是林仕民吧,一樣與天鵝有默契。中午的演奏完結了,演奏者在木平台上收拾樂器,一只天鵝游在他的面前,還走上岸邊石灘,像是道別,彼此還說了幾句什麼。隔得太遠,沒聽到說的是什麼情話。

那該是「阿娥」吧。它不再孤獨,去年又續絃了。──對了,據DNA 測試,它該是公的。

伴着音樂的傾訴遊明池,特別有 feel。如果有意遊覽,該安排好時間,演奏時間是每天中午十一至十二時、下午三至五時,星期三、四休息。這是網上的資料,不知道是不是準確。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台灣:開拓艱難問鬼神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佛像
對我來說,台灣旅遊最可觀之處是多元化。台灣在地理上因為面積不很大而地形多變,地貌風光就多元化;人文方面,也因此而多姿多彩。如果地方太小,如香港,人文風俗會趨於同化,差異縮小,一些方面甚至有單元化趨勢。台灣的多元化卻似乎沒有沒有這現象,反而熱鬧紛呈。

旅程從高雄開始,參觀了佛光山落成不久、規模壯觀的佛陀紀念館,又見識了可歸於道教的東隆宮。台灣的佛教以入世的人間佛教而對全球華人社會有強大影響力,不但影響到香港和海外,對大陸亦如是。這樣的佛教平易近人,你即使對佛理佛學不甚了了,亦能接受它正念正覺的生活取向與人生態度。這自然難免世俗化,以至商業化。在佛光山,商業化的包裝隨處可見,連不怎麼樣的書法亦因此而價值不菲起來了。畢竟,佛教機構作為企業,也要面對生存發展問題。

從蘇澳的南天后宮上望蘇澳港
若說世俗化,東隆宮與在宜蘭蘇澳港到過的不同天后宮則更甚。宗教信仰大抵都是人為了尋求心靈安穩而製造出來的,人越是遇到困頓厄難,越需要這樣的慰藉。台灣如今號稱寶島,曾幾何時,在李鴻章給慈禧的奏帖中,「台灣乃蠻荒漳癘之區」。敢從大陸冒上葬身魚腹惡浪風險到那裡去的,多屬逼不得已的失意者。他們要生存下來,除了靠一己之剛毅,往往要尋求神靈庇佑。一旦戰勝厄困而有所成就,他們會感恩酬神。經過多少代人的奮鬥和信奉,台灣各地的廟宇越造越多也越大越輝煌。

據台灣內政部二零一五年八月公布,台灣登記在案的寺廟有12,083座,其中道教寺廟最多,佔78.2%,佛教寺廟佔19.6%次之;各縣市以南部的台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均超過一千座較多,合計佔三成半。所謂道教的各種「宮」,很多其實是祭祀不同的神化人物,如天后之類。台灣可說是世界宇廟密度最高的地方。那天到蘇澳港,在海邊見到的天后宮便不下四座,宮中天后神像密集,最顯嚇的用珊瑚、玉石以至黃金製成。有競爭才有進步,人與神一樣,廟宇的裝潢一樣。

東隆宮是台灣最大的道教廟宇,主神王爺溫鴻是唐朝大臣,與36弟子一同死於海上。他們都獲供奉在東隆宮。東隆宮每三年有一次規模宏大的燒王船祭典,朋友今年年初親臨感受,以「震撼」來形容這場在半夜舉行的祭典。焚燒的主祭品是一艘檜木專門製作大船,長30公尺,四周圍上一百噸紙祭品。點火前,燈光全滅,成千上萬人麕集而鴉鳥無聲,只見火苗點起,噼噼啪啪地盤旋飛升,形成熊熊大火,燃燒竟日。我們到琉球嶼遊玩的前一天,當地的神宮也舉行了類似而規模小得多的祭典。晚上到碼頭邊的沙灘去看,灰燼的火光仍然興旺。到翌日早上,火還在燒。

相對之下,台灣的基督宗教會教堂較少。以此行所見,教堂多在山區。據說這與政府早年忽視原住民利益有關,教會乘虛而入,走進山區去,讓不少原住民改宗基督。

台灣平均每萬人有寺廟教堂六七座,以密度計,世界數一數二。這對政治自然有影響,政治人物可以「不問蒼生」,但不可以「不問鬼神」。到寺廟參觀,不難見到他們到來拜祀的照片以至題匾。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台灣民宿選擇多

宜蘭五結鄉一家民宿
與十幾位朋友到台灣旅遊了十天。九個晚上,除了第一個晚上因為機票套餐包括一晚酒店住宿而住進酒店外,都住民宿。民宿已成為台灣旅遊業的一大特色。到台灣遊玩,並想深入一點體會那裡的風土民情和自然景物,不妨住住民宿,到台北以外的鄉鎮尤其是這樣。

四年前到台灣作十天環島遊,住了七家民宿;這次也是十天行程,同樣住了七家民宿。七家民宿同樣各有特色、各擅勝場。最後兩晚住的民宿在宜蘭市五結鄉,是最接近市區的一家,也是最豪華的,整個仿照歐美鄉居大宅的風格建造,三座相連樓房,有兩個尖塔樓,外牆則髹上粉彩,令人想起迪士尼樂園。我們佔了其中一座,每個房間的布置、色彩爭艷鬥麗,房間都有個很貴族化的名字,例如我住房間掛上「蘊莎公爵」的名牌。民宿周邊看得出正處於城鄉轉型階段,大部分是方塊農田而馬路縱橫,點輟着不少看來頗花心思的現代風格兩三層洋房別墅,頗多是民宿。

相對之下,最富野趣的是南投縣水里鄉大山深谷裡的巴庫拉斯生態莊園民宿,它的名字來自當地原住民部族的名稱,意思是河谷兩岸富饒的地方。富饒不過是願望,了解一點歷史就知道,原住民不是自願住到這樣惡劣的環境去的。如今,城市人在繁囂裡住得悶了,這樣的深山野嶺卻以出塵脫俗而受歡迎,睡在石板屋裡,圍着石板桌吃飯。跟隨我們之後,有一個香港的單車團翻山越嶺而來。想想坐四驅車拐十幾個髮夾越走下來的車道,對這些單車發燒友的勇氣深為佩服。

其餘的民宿,有在琉球嶼上,以海洋為主題,外型像船,牆上是手繪的深海景象;有在高山腳下,綠樹環抱,房子都用原木搭建,有大量用數百年原木樹根製作的大桌和出自藝術家之手的木雕;有坐擁廣大田園或山坡,種了大量花樹果木,一座座獨立房子散布其間;有高踞千幾二千公尺高山上,視野遼遠,空氣清冽;有建成多座似吊腳樓的獨立小木屋招徠。

相異之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房子低矮,或是平房,或高兩三層,自然沒有電梯。即使住的是平房,卻可能建在小坡之上或之下。笨重的行李,即使有輪子,對你可能構成重大考驗,這是挑選民宿時要考慮的。

很多民宿不在大路上,交通未必方便。有些路,較大旅遊巴士進不了,民宿會提供接送服務。若自駕遊,交通就方便得多。

台灣的民宿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發展起來到如今,已與初衷大異其趣,很多不再是家庭副業或農副業,而成為銳意經營的獨立產業或投資,利用經營者不同的優勢和品味,結合地方特色,朝主題化、精緻化、高檔化演進。根據台灣觀光局統計,二零零三年,台灣僅有合法民宿124家,而據二 零一五年十月的數字,已上升至 5953 家,有二萬四千個房間。合法非法的合計有多少?有人估計過萬。

台灣的櫻花、桃花、梨花、梅花等,下月起就陸續綻放。很多民宿有自己的花果園,方便賞花客,在水里那家民宿,已有三兩朵梅花綻放了。台灣地型多變,南北高低(海拔)隨時都有可觀的風光。網上有不少民宿的專門網頁,選擇多的是。

2015年11月22日 星期日

美景觀無盡 辛勞不可慳

那天從水里鎮出發向山上駛去,打開谷歌地圖,赫然發覺,自己正處於台灣的正中央。從這裡開始,汽車左右盤旋,高高低低地在中央山脈的群山之間一路往高處走,直到在合歡山的武嶺,攀上台灣公路的最高點,海拔3275,然後盤旋到拉拉山的上巴陵,明天會走到宜蘭,回落到海邊去。

台灣約有一百座三千米以上的山峰,都在中央山脈上。一個不很大的島上集結了這麼多高峰,地形之跌宕多變可以想見。地形巨大落差帶來的結果,是風光奇異。

大陸有一條美麗的風景線叫胡煥庸線,也叫黑河-騰沖線,即從黑龍江的黑河至雲南騰沖之間一條虛擬的線。中國的地勢大致沿著這條線出現西高東低的急變,線的兩邊因而在地理人口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迥然大異,並在線上形成很多景色獨特的地方。這條線也是一條危險的線,因為地質情況很不穩定,是地震常發帶。汶川就在線上。

這與台灣中央山脈沿線相似。幾天裡,沿線去了多個景點,住進不同的民宿,都讓人有逗留時太短促的遺憾。幾天裡都必得特別早起,搶在又向下一站進發之前多在民宿附近走走看看。

途中的美景,多數只得如看電影的在車上欣賞了。景色也時常令人捏把汗,為的是危崖險彎層出不窮,曾見到有路牌警告:"連續彎路24公里"。你若慣於暈車,就有好受了。個別團友就受此煎熬,代價不小。幸好,最艱難的行程今天走過了,來到了靠北的上巴陵,海拔近二千米。

正是:
寶島中心處,
驅車天際攀。
處處崖高驚落石,
條條路陡多急彎。
紅葉林間燦,
白雲腳底生。
武嶺陽,光千嶂
巴陵月,照重林。
群峰奔來,襟袖澎湃;
一水遠去,意氣悠閒。
美景觀無盡,
辛勞不可慳。

(台灣行瑣記)

2015年11月21日 星期六

清境此山中

汽車到了濁水溪畔的水里鎮,我們換乘三輛四驅車繼續往山裡攀爬。車變了,路也在變,越來越窄,越來越徒,每轉入一條支路,就變窄變陡一點。走過一段清朝遺留下來的官道(通往花蓮)後,汽車轉入一條更荒僻更簡陋的車道。

它只靠兩條由車輪壓出來的土坑告訴你它是車道。土坑之間長滿野草,兩旁雜樹放肆地向車道搶佔空間,汽車走過,枝葉把車廂拍打得亂響。

汽車開始向下駛,走得小心翼翼,除了路陡是彎多,而且是髮夾彎,常常急拐一百八十度。在一些彎位,汽車要停下來,稍退,才能拐過去。這樣拐了十幾個彎,才走到谷底的民宿----巴庫拉斯生態農場。

這裡很像幾年前住過的一處叫福緣的台灣民宿,它在一條有七八個髮夾彎的小道盡頭,處於一個有幾家房舍的深谷中。巴庫拉斯名副其實的獨處一偶,那路是自己開闢的私家路,四野杳無人煙。

除了這路,民宿幾乎與世隔絕,接收不到現代人最重要的手機訊號。這一下子予人孑餘天地間的感覺。

這裡是原住民的傳統住地,民宿主人廿餘年前愛上這與俗世隔絕之地,買下了三千餘坪的土地,經營起民宿來。他請來老一輩的原住民,以傳統工藝建造他們祖祖輩輩住宿的石板房子。單是備料----撿石板----就花了九個月,再花了五個月去蓋搭,用了二百萬新台幣之多,大失預算。

這樣的地方,設備自然難言舒適,但脫離了市俗而有野趣。例如可以到滿布亂石的河谷去玩漂浮,可以撿包含金屬粒的黑色石卵。石卵打磨後,會現出光燦燦的金屬花紋,稱作龍紋石。主人的精美製作讓人嘖嘖稱奇,大家到了石灘都尋尋覓覓起來。

此間境界,既清且寂,不是誰都可以長久忍耐。回程時,四驅車爬到山路最高處,農莊主人兼司機說,這裡有訊號了。大家一聲歡呼,立即打開手機。

正是:
車道盤山轉
陡峰綠無窮
手機無訊息
亂石有潛龍
寂寞看明月
溪聲伴鳴蟲
家園昨夢裡
清境此山中

(台灣行途中瑣記)

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

月世界,現實與幻境

高雄以北田寮區的崇德村一帶,有個地景公園叫"月世界",一個很浪漫的名字,意思是月亮世界。

這予人暇想,各種神話故事,詠月詩詞都有助浮想聯翩。

現實世界卻往往掃人雅興,詩人與科學家活在各自的空間裡。

地景公園即地質公園,月世界其實是一個荒蕪所在,寸草不生,灰色一片,幾乎看不到任何生命跡象。當中所見,只有一種特殊的土質----泥岩(mudstone),一種由泥巴和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積岩。月世界的泥岩從海底上升而至,帶鹽分,不能保水。雨水會把泥岩侵蝕出大小溝壑和紋理。這種"惡地景觀"因而有可觀性。

在環境得到重視之下,"惡地"中加設了觀景台,木梯棧道等,於是成為獨特的地質公園。
在導賞員的帶領下,我們冒著下午的烈日,在其中高高低低地走了兩小時。地質知識增加了,對月亮的幻想卻減少了。人間現實與神仙幻境,其實是兩回事。

正是:
嫦娥桂兔享清安
瓊閣仙宮羨廣寒
萬幸登臨月世界
人間幻境何相干

(台灣行途中瑣記)

黃煙捲地氣張乖

從小琉球回望台灣本島
旅台途中發生了一點意外。一位朋友一到高雄,氣管就受不了,咳嗽大作。到了小琉球,情況更嚴重。最後,在十天的行程才進入第三天時,就決定退出,從高雄坐捷運(高鐵)到台北,即日飛返香港。

同行個別朋友,也有點咳嗽。似乎,都與氣管敏感有關。

那位無奈退出行的朋友,把這怪罪於摩托車(台灣叫機車)。如果對摩托車的廢氣敏感的話,到台灣旅遊可真要注意。台灣的機車很多,而製造的廢氣好像比汽車更多。

小琉球孤懸海上,竟然更要忍受摩托車的廢氣怪味。原因是島上汽車極少,摩托車是島上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可能每個成年人都有一輛。我見到很多看來七八十歲的長者也騎著摩托車出行,騎兩輪的不行就騎四輪的。台灣居民到島上旅行,都會租用機車到各個景點去,碼頭附近,到處是出租機車的店鋪。我估計,島上的機車數量比居民數量還多。

除了在路邊要受點氣,小琉球很潔淨。但回望台灣本島的高雄,感受就不一樣。可以看到海天之間有一條土黃色的混濁煙雲,從左到右無限伸延,兩端漸淡,向最南端墾丁方向伸去的右端到末了更淡,可以較清晰的見到山色山線。中間就黃濁得很,高雄常常混然不見。只見到高竣的大武山頂峰從濁塵中冒出頭來,繞著長長的潔白雲帶,偏向西南的太陽,把白雲照耀得分外潔亮。

據說,台灣周邊的氣壓形成,造成了這個不利的小氣侯。

整體而言,台灣對環保之重視高於香港,但仍大有可改進之處。

途中有此得句:
碧海藍天夾陰霾
黃煙捲地氣張乖
白雲臥嶺橫天半
逕把青山抱入懷

正在山中等待日出,天色微明了。

(台灣行途中瑣記)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大道天行莫由韁

在高雄參觀了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之後接連在兩個地方看了日落,先是離市區不遠的西子灣,然後是小琉球的日落亭。

高雄在台灣西南,面對廣闊的台灣海峽。台灣地形有一個特點,是周圍被深深的海溝包圍,海岸以外就是深海,鮮有島嶼。台東那邊尤其是這樣,陡峭的崖岸之外即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全無阻隔。這特點可以從地圖上清楚看到。高雄是深水港,外面也一樣,但有個由珊瑚礁形成的小琉球島,坐水翼船約廿分鐘就到。

在那裡的西岸向海望去,是視野一百八十度以上的水平線,而空氣潔淨,看日落自是可觀。
旅次中得句如下:

山頭飄法雨
海角送殘陽
無繫金丸沉海急
大道天行莫由韁

世事去從,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人力作用,實在有限。看著橘紅色的太陽瞬間沒入海水中去,時光一下子由虛而實了。

得智能手機之助,旅途中仍可把文字放到網誌上,但不懂得上傳照片,有點遺憾,只能待日後補遺了。

(台灣行途中瑣記)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

到台灣作「秘境遊」

幾年前遊台灣,曾作環島行,當時曾經經過高雄,從捷運(高鐵)轉乘傳統火車,繼續南行,再拐彎北上到台東去,然後由朋友駕駛租來的汽車,沿東部海岸北上,經宜蘭到台北離開。

今日再往台灣旅遊,直接從香港飛到高雄,目的是到中部的南投,在台灣南北貫穿的山脈中蜿蜒而北到宜蘭。台灣的形狀像塊蕃薯,此行就像從蕃薯的左下角斜斜向右上方切去。

未來十天裡,主要在山裡轉悠,到一般遊客較少去的地方遊玩。不知道具體會看到或體驗到什麼,但相信會遊玩得開心,因為行程是一位在台灣做導遊的朋友安排的。他聲言這原則上並非豪華享受團,比較適合愛好大自然和對人文有興趣的人。行程的設計還考慮到景觀的多元組合,有海島,沙灘,斷崖,山徑,森林,溪流,寺廟,原住民等。住的主要是民宿。

這很合心意,且同行的十幾人多是老朋友,正是志同道合。

有一點擔心的是,台灣的山區公路因山勢險峭而彎多路險,沿途景色秀逸,但也令人驚心,甚至會讓人胃反。

第一天在高雄,參觀了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再到西子灣看日落,最後共渡"愛河"----在高雄的愛河"遊船河"。

2015年11月14日 星期六

珠三角東西兩岸之別

台山村裡的風光
今年不時在陽台觀察,希望見到滑翔的燕子,可是總見不到。過去在春天或秋天,有時會見到燕群在屋宇之間的低空掠過。見不到也會聽到,燕子啁啾之聲清脆,或晨曲或晚唱,讓人愉悅。最近到中山和台山走動了一下,才又見到燕子輕盈迅捷的飛翔。兩地都在珠三角的西岸,不知道燕子是否偏愛打從那邊北上南遷了。

自從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有飛躍發展,但珠三角東西兩岸的發展明顯地不平衡,東岸的深圳、東莞發展驚人;西岸那邊儘管也在走向小康,但相對之下大有不如。靠邊的地區,如五邑中的開平、恩平、台山等,儼然是相對的「落後地區」。

台山是我的家鄉,但我從來沒有在那裡生活過,只是到了近年才回去過幾趟,對那裡的人和事都不熟悉。每次都覺得,那裡與珠三角發達地區相比,很不相同。

譬如,那裡還有大片大片的禾田。不久前回去,禾田黃綠相間,再隔十天左右再去,禾田已黃多綠少,一些還收割了。從一位種了七十畝稻米的農民口中知道,如今種田不一樣了,稻米種植已半機械化,插秧收割都用機械。一年兩造,到了季節就僱請這方面的專業戶承包工作,其他如施肥等就自己做。

村裡的稻農在察看禾穗
這一造的收成好嗎,他說,收成是可以的,但在市場上賣不到好價錢,恐怕要賠錢了。他還有其他收入,生活不成問題,兩個兒子都到台山市生活了,還在那裡買了房子。

這是大陸很多農村的共同現象,就是年輕人都到城市發展,農村多是留守的老人,加上一些稚齡兒童,都是子女交給他們照顧的孩子。中國在老齡化,而農村的老齡化更迅速。我們那條村的不遠處有一所學校,本來設有初中和小學,如今就只有小學了,與某某中學的校名已不相符。

村裡的房子不少,人口卻不多,據村長說,只有一百人(指有戶口的)左右。從口氣聽來,恐怕一百人都不到。有一些還是已搬到台山市居住、一星期左右才駕車回來一趟的。一位這樣兩邊走的村民說,不把戶口也遷到城裡去,是要分享村裡的集體收入,例如把山頭租給植樹的木材商的租金,每年都有錢分派,城裡沒有這「着數」。

工業發展落後也有好處,就是自然環境得到較好的保留。珠三角很多地方已連城化了,城與城、市與市連成一片。例如東莞的地鐵正在迅速發展,幾年後就可以從東莞坐地鐵到廣州、深圳,實現深穗、深莞「一體化」。台山則還有大片大片的稻田。從我們的村子往遠處望去,金黃的稻田一直伸展到遠遠的山邊。這其實是當地的「後發優勢」,「發達」地區對失去了的自然環境已噬臍莫及,而在後發的台山等地,還有「原始」的保留。

不過台山等地這樣的「優勢」是不是可以繼續保留並乘勢朝新的方向發展,則有懸念,因為一個龐大的交通網絡正在向當地蔓延,這包括以港珠澳大橋把香港與通往大西南的粵西高速公路連接起來,把已建成的東南沿海高鐵線(嚴格來說是中鐵線)從深圳伸展到粵西和廣西。

這要看地方領導人的眼界和識見了。

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大慈悲,英斂之,迎河寺

慈山寺的觀音像
有些字眼,即使經常使用,也未必真能了解其涵義。譬如「慈悲」兩字,一些信佛的人可能知道這兩字的真正意思,但也可能有不少每天念着「大慈大悲觀世音」名號的人,也不大了了。我是最近才知道什麼叫「慈悲」的。一位虔誠的佛子送我一本夢參老和尚的開示錄《發心》。我偶也讀讀佛教方面的書,從這小書中知道了「慈悲」。

佛學很艱深,一字一詞一語都可能別有境界,一層一層深入,甲乙丙丁,ABCD,有時會讓人感到繁瑣。這可能與印度文化有關。西方的研究發現,印度梵文學校的學生有非常強烈的方位感,在一項測試中,大部分學生在一個房間蒙上眼睛就地旋轉之後,又被帶到另一間再旋轉,仍能準確說出面對的方位來。學者認為,這與梵文宗教著述有關,在其中,學生認識的空間分為十個方位,除了上下,平面上以45度分為八個方向。繁瑣歸繁瑣,經過這樣的訓練,思維方式不一樣,印度人因此在棋藝、宗教、數學、資訊科技等方面各有卓越成就。

原來「慈悲」(梵語karun!a,巴利語同)中的「慈」與「悲」有不同意思,「慈」是指帶給他人利益與幸福;「悲」是指掃除他人心中的不利益與悲傷。也可以說,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兩者合稱是為慈悲。《智度論·釋初品中·大慈大悲義》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慈悲又有三種:生緣慈悲,乃凡夫之慈悲,亦稱小悲;法緣慈悲,是開悟諸法後所起之慈悲,又稱中悲;無緣慈悲,是為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為佛獨具之大悲,亦稱為大慈大悲,它的象徵就是觀世音菩薩。

之所以對「慈悲」、「大慈悲」有與趣,是因為早年記着了一幅對聯之故,它的下聯是「熱腸冷眼大慈悲」。所說的大慈悲,對世事世情熱腸而冷眼,不即而不離。這讓人想起魯迅的著名聯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當時從報紙上讀到的對聯上句是「傲骨虛心真力量」,對聯據說是一九零二年創刊的《大公報》的創辦人英斂之撰寫的。新聞工作者從這兩句話當能品出深邃意蘊來。

我很喜歡這對聯,後來用硬木板刻過兩幅,一對送給了一位傳媒朋友,另一幅刻好了,本來打算送給另一位傳媒朋友的,後來卻丟失了,因為一時興起,把對聯借了給洛克道一家專營雞翅木地板的店鋪掛在鋪面,誰知這店鋪不久之後關門大吉,老闆不知所蹤。

但我對這對聯是否英斂之所作有點懷疑,早些年曾經到網上搜尋。那時,大陸的網上世界還在初創階段,找不到結果。隔了幾年,想起來了,又搜尋,才發現對聯果然另有所本,出自安徽懷遠縣迎河寺。懷遠縣屬蚌埠,在淮河上游,特產有武昌魚,至於迎河寺的資料,至今未見。

不過可以找到其中幾幅對聯,最出名的就是上述對聯,只是與以前報上見到的有兩字差異,迎河寺的原句是:
傲骨虛懷真識量
熱腸冷眼大慈悲
上聯有「虛心」與「虛懷」、「力量」與「識量」之別。這究竟是英斂之把它改了,還是記者誤記所致則不知道。

迎河寺還有幅很好的對聯:
豎起脊梁立定腳
拓開眼界放平心

兩幅對聯都既出世又入世,提倡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在當今「亂世」中,兩聯都讀來有味。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步行好還是爬樓梯好?──運動就好

不久前在《紐約時報》上讀到一篇文章:A Long Walk or a Short Stair Climb? (是步行走遠一些好,還是爬樓梯走捷徑好?) 日前,又接到哈佛醫學院一篇通訊:Exercise: An effective prescription for joint pain (運動:對關節痛的有效處方)。兩者談到的,都是涉及關節問題。這不但是年長了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後生一輩都面對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後生一輩的偏肥問題嚴重,各個關節當下和將來都可能要承受更大的負荷。

《紐約時報》一文的作者 Gretchen Reynolds 是該報的資深專欄作家,專於保健問題。文章寫在一個保健答問專欄上,一位讀者這次提出的問題是:每天早上上班到辦公室,我有兩個選擇,要麼爬 60 級樓梯到辦公室去,要麼走過寫字樓大堂去坐扶手電梯到三樓,再走到辦公室,約走二百步,哪一個選擇對健康好一些?

回答說,廣義而言,兩者都好,爬樓梯和步行──那怕只是幾百步,也有利健康,比動也不動好。但作者又引述加拿大運動學教授 Martin Gibala 的話說,要挑剔一點的話,上樓梯比走路費力,較有利於身體鍛練。據最新的研究,緩步上樓梯比常速步行多消耗近一倍體力,也就是說,上樓梯一分鐘比步行一分鐘要消耗多一倍熱量(卡路里)。即使下樓梯也比走平路費勁。

那位加拿大教授並指出,更重要的是,在同樣時間內,走樓梯比步行更有利於心血管保健。此外,上下樓梯對腿腳和背部肌肉的鍛練較大,可加強平衡能力,減少跌倒的風險。

可是,關節疼痛可能讓你畏於上下樓梯,甚至不想走路,日常生活也受到影響。哈佛大學的通訊正說到這個問題。它指出,運動似乎會加劇不同關節的疼痛,實際上不是這樣,反而會長遠地紓緩這些關節如足踝、膝蓋、臗部、肩膊關節的疼痛。這些作用是從多方面發生的:
  • 與關節相連肌腱的強度、柔軟度會得到加強;例如大腿肌肉加強後有助支撐膝蓋,紓緩對膝關節的部分壓力;
  • 長期缺少運動下,肌腱、韌帶會僵化、縮短,運動可以使肌腱、韌帶恢復柔軟、靈活,但人得承受一些痛苦;
  • 各個關節都要有滑膜液來潤滑關節的活動,滑膜液並可以把氧氣和營養輸送到關節去,而運動可以促進滑膜液產生;
  • 運動可以在身體內催生天然的鎮痛劑,否則,人會對和各種疼痛過分敏感;
  • 運動可以控制體重,減輕各個要支撐體重的關節如臗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負荷;
  • 假若上述還不足信的話,考慮一下這一點:運動刺激大腦中某些化合物的分泌,提升你的情緒,讓你覺得身體健康了,也更快活了。
那麼,運動一下吧,那怕站着也比坐着好。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閒」與「閑」,「得閒」與「唔得閒」

有朋友見到這裡寫的「人閑花自在」一句,問「閑」與「閒」有分別嗎?

對我來說,兩字沒有分別,屬一字兩寫,字的結構──門中有木(樹)、門中有月,都予人閑適的感覺。我從寫字的角度上,覺得門中寫上木字較易寫得好看,於是慣寫作「閑」,習慣了,在鍵盤上打字也一樣。

一查找各種字典才發覺,兩字古時其實有分別。

據《說文解字》:「閒, 隙也。隙者,壁際也。引申之,凡有兩邊有中者皆謂之隙。隙謂之閒。閒者,門開則中爲際。凡罅縫皆曰閒。……門有縫而月光可入。」《康熙字典》引南唐文字訓詁學家徐鍇的話說:「門夜閉,閉而見月光,是有閒隙也。」

門縫中見月是「閒」,門中見日則為「間」,也是門縫,兩字本來相同。「間」字如今仍存本義,於是有間隙等構詞。「閒」字的今義都作空暇無事解了。

「閑」字的金文從「門」從「木」,象門中有木之形,表示間歇、休止。《說文解字》說:「閑,闌也。」後多借用爲「閒」字。

在粵語中,「閒」字用得最多的構詞是「得閒」或「唔得閒」。「得閒」兩字很古雅,古來詩文中用很多。

《晏子春秋》中有道:「異日朝,得閒而入邑,致車一乘而後止。」是二千多年前的話了。 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東都遇春》詩則有句云:「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意思是得閒最可貴的是「冇眼睇、冇耳聽」,渾忘是非。宋代蘇軾因小病得閒而自喜,有《病中游祖塔院》詩:「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藥更無方。」它的政治對頭人王安石則在《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說:「公得閒,輒為上言之。」《紅樓夢》中有句說:「你去瞧瞧,要是有人有事就罷,得閒呢就回,看怎麼說。」

沒有空暇時間是「不得閒」。《儒林外史》有云:「你明日早去回一聲沈大腳,明日不得閒到花牌樓去看那家女兒,要到後日纔去。」《紅樓夢》亦有句說:「明兒咱們有事,恐怕不得閒兒。」

「得閒」兩字如今在北方官話、普通話中不通行了,但在粵語中使用率很高。它的反義語是「唔得閒」、「好唔得閒」甚至「周身唔得閒」。「得閒」即有空,可是「閒」與「空」大不一樣。「空」是什麼都沒有,「閒」則非空而實有。閒情逸志、神定神閒中大有內涵,閒言閒語中的文章就更大了。

「得閒」中的「得」有不期而至的意思,可品出欣悅之情;也有應當、當要之意,那是勸勉了,可理解為「得要閒下來」。對香港人來說,這不易,甚且是「一種奢侈」。

可能因為不易,「得閒」兩字反而常常掛在嘴邊了,以至「幾時得閒飲茶」庶幾成了反話、廢話,聽了不必太認真,你太較真可能就尷尬了。

閒,難得,卻未必受歡迎。被人投閒置散不會好受,不是誰都可以如蘇東波在《記承天夜遊》那不及百字小文中那樣,作了閒人而能自解、自得其樂的。不少人像繃緊了的發條無法閒得下來的,一得閒就病了。

怎一個閒字了得。

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

心清一碧澄

昨天臨窗弄墨,寫下了這幾行字。我一直愛寫行書,鮮有「正正經經」的寫楷字,這幾行字也不算楷書,算是行楷吧。要寫唐人那種法度森嚴的楷書,我總覺拘束,沒寫幾筆,就會散漫放肆起來。

幾行字是習字之後,添水洗筆時隨意地寫的。時間許可的話,我愛在習字後邊洗筆邊揮毫,直到墨色淡了,筆大致洗淨。把餘墨隨水沖掉,總覺得可惜。

這個五言絕句,是為了配這裡一幅版頭照片而湊成的。 「人閑花自在,意遠水無聲」,其實是四年前在台灣旅遊時留下的舊句。當時在苗栗縣卓蘭鎮的花自在住宿館住了一宿,離開前在朋友慫恿下,給主人留下了這兩行字。這家園林式的民宿,重在一個「閑」字,住到裡面去,在花木林泉之間,水靜流深,人閑意遠,不聞車馬聲,有避靜循世的隱逸。

中山石岐公園一角
日前在中山石岐公園,逛到一處沒有人跡的池塘邊去,景物讓人有如見桃源的豁然。池塘包圍在茂密的樹叢之間,水波不興。水裡佈置了若干看似天然落下的大石,把景色點綴得更有逸趣。陽光正好,倒影澄澈,靜如水晶,碧如翡翠。

不遠之外就是石岐最繁華之地,而這個由舊船廠改建而成的公園該叫作「工業公園」。走到這個角落裡,有種詭異的感覺,但心卻是那麼平靜。

 重看照片,馬上就憶起「人閑花自在,意遠水無聲」兩句,儘管其中沒有花,只有翠綠的葉。

我不知道水有多深,更不知道水底有多少污泥殘渣,見到的是一切都安靜下來後的碧澄。世界不管多混亂,其實總有個寧靜所在。

《莊子》有云「得其環中,以應無窮」,以環中比喻無是非之境地,靈空超脫之境界。莊子的思想匪夷所思,好像早已掌握現代知識。這句話不正是對颱風氣旋的描述麼?在暴風龐大的旋轉氣流範圍內,有個一片平靜的風眼,它就是「環中」,是氣旋的中央。不管氣旋周圍怎麼風起雲湧,這個環中安靜如故。

靜,往往存乎一心。是幡動?是心動?於是續上兩句:「大象環中隱,心清一碧澄。」

似乎寫寫楷書也有好處,可以讓心更加安靜下來。

中學大學 數學語文

日前遇到一位退了休的教師朋友,聊起近況來,他說挺忙,仍在教學生,不過不到學校上課了,而是當上補習教師。他本來在中學教數學,我以為他在繼續教中學生,給他們補課;誰料他說,他現在教的都是大學生。

我大為驚訝,怎麼一退休就「升喱」(提升檔次)了?難道退休後去修了個什麼學位?不是,他給學生補習的課程,基本仍屬於中學的數學課程──準確點說,是目前新高中六年課程之前的七年舊高中的數學課程。只是以前教的學生是中學生,而現在教的學生是大學生而已。

在七年中學的香港舊學制中,最後兩年屬大學預科,學生修的很多是四年制大學的課程;在如今的三三四學制中,中學只有六年,而多讀一年大學。

新高中學制課程打破傳統的文理分流,學生要修讀四個必修科目(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通識教育),數學是必修的,但課程內容比以前少了,也淺了。到了大學有些人便趕不上,要找朋友這樣的數學老師補課。補課的不只是修讀數學的學生,也來自要應用數學的學科,包括很多理工科的學生。

在文理分科的時候,理課較難讀,但大致仍有一半學生讀理科,一半學生讀文課。如今,除四個必修科外,學生在其他二十個選修科目中只須選修兩三科就可以。學生趨易避難,選修物理、化學等理科科目的,自然少了,不易吸引出色的學生。到了大學,理工科學生的質素難免也受影響。

朋友發現,學生應付不了大學的數學功課,既與數學水平有關,也與語文水平有關。做不來,常常因為不懂得解題。通常,習題的文字會較長,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是考驗。朋友說,若能夠吃透題目,充分理解題目說什麼,題目往往並不難。可是學生常常應付不了。

朋友說,他有時對學生修讀的理工科目其實不了解,這時,他會參考學生有關科目的筆記,一了解,問題就迎刃而解。

他為自己的學生慨歎,除了慨歎他們的數學和語文能力,還慨歎他們在競爭對手咄咄逼人之下的劣勢。對手主要是內地到香港升學的學生。他們都是內地各地的尖子,成績本來就出色。以前香港的學生仗着多讀一年中學,到了大學,與這些對手一拼尚居下風。如今,彼此都讀六年中學,而內地的課程較深,香港學生就更加比下去了。A 鮮落到香港學生之手,已不自今日始。

很多香港的年輕人有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瞧不起內地人。我很擔心這種沒有根據的自大,會在現實的無情打擊下形成落差巨大的自卑。這很可能就在我們自己的家門裡──各家大學中發生。這甚至有可能惡化成為逆反性的仇視。

有一點可以「告慰」的:據一位為香港某大學到內地招生的朋友說,如今要吸引內地各地的尖子生到香港來升學越來越困難了,他們很多人如今有了更遠大的海外升學目標,不再把香港放在眼內。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從生物角度看中國的生育政策

中國日前宣布取消實行了36年的一孩政策。這在香港引起各種奇奇怪怪的議論,似乎一孩是惡策,兩孩亦是惡策。一涉及政治立場,事情就青紅皂白難分了。若回歸到生物學的角度去看,事情簡單一些,人畢竟也是生物。

在地球生物圈裡,不同生物的出生率、繁殖率、平均夀命都受到制約,而彼此有關係。譬如性成熟的早晚會影響壽命,性成熟早的動物,對外界的刺激反應強烈,常有挑釁行為,這會導致大量細胞死亡,壽命就短。 遺傳會決定壽命的長短,壽命長短與生物的細胞分裂次數成比例。食物也影響動物夀命,在饑餓、寒冷、疾病感染、弱肉強食的環境裡,要「壽終正寢」不易。

生物身體的大小與壽命的關係很明顯。體形巨大的動物需要較長時間來完成生命中各個發育階段,它們防禦能力和生命力都較強,不易受天敵危害。如大象的哺乳期要四年至五年,真正成熟要15年到18年,與人相若,最長壽命可達120歲。大象的妊娠期長達22個月,一般單胎,又要隔五六年才懷孕一次,生育率是屈指之數。身體較小的動物,由於呼吸所產生的活性氧會損傷DNA,再加上身體小而呼吸量損失大所以比大動物的壽命短。

可以見到,無脊椎動物草履蟲和變形蟲的壽命是以晝夜或小時來計算的,最多生存一晝夜。蒼蠅的成蟲壽命是15至25天,如果連它的幼蟲期和蛹期都包括在內,也只有25至70天。短命生物的生育率都極高。如蚊子,雌蚊一般可活一兩個月,吸飽一次血能產一次卵,如是者六至八次,每次二三百粒。中國人古代的一個崇拜圖騰是女媧,「媧」源自「蛙」,是期望人能夠像青蛙那樣蝌蚪滿塘,多子多孫。但在自然界,青蛙的夀命一般只有五年。

人作為生物,在死亡率偏高時,為了避免滅絕,都會多生育。哪個地方的人均預期夀命短,生育率就高;夀命長,生育率便低。中國人以前每個家庭都兄弟姊妹眾多,而那時,在天災人禍等原故之下,人均夀命都短。新中國成立時,人均夀命只有39歲,回過頭去看,真難以相信。在世界上,要知道不同國家的生育率高低,看看那裡的人均預期夀命數字大抵就清楚了。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的情況,對比很鮮明。

規律似乎是:經濟發展,預期夀命延長,生育率即下降。也有一個地方的情況較特殊,例如東歐一些國家包括俄羅斯,生育率很低,但富裕程度與預期夀命都不高。

中國則有「未富先老」之憂。英國《經濟學家》( The Economist) 有文章說,中國很可能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未達富裕就已經步入老齡化的國家。它的《全球商業評論》中文雜誌根據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的數據繪了一張「與中國各地區預期壽命相當的國家」的地圖,表明上海的預期人均壽命已達83歲,與瑞士持平;有六個省市(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澳門、香港)已超過美國的79.8歲,這還未算台灣。

中國地廣人稠,地域之間的情況很不平衡,「未富先老」不能一概而論。而從世界衛生組織的角度看,未富而能延年益夀則是大好事。中國有很多長夀之鄉,大都不怎麼富裕而環境美好,先富起來的人趨之若鶩呢。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沙灣往事》:滿足與失落

《沙灣往事》中的賽龍奪錦
坐到「山頂」去看《沙灣往事》,並不遺憾,反而欣賞到坐在「大堂前」看不到的東西。「山頂」上可以俯瞰整個舞台,舞蹈、燈光、設置等的圖形變化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沙灣往事》在這些方面都非常用心,常有令人賞心悅目的表現。

舞劇的舞美(舞台美術)設計很出色。它設計出16扇頂天立地的通花屏風,一看就讓人想起廣州的西關大屋。屏風在懸吊裝置下靈活調度,產生布景、切割舞台的作用,配合上燈光,變化多端,屏風上在適當的燈光下還會出現芭蕉庭樹。大廳、洞房、廟宇、街道、花園等場景因此不斷出現,節奏明快。

燈光的設計很細致,有時相當頗密,很好地配合了情節的發展和突出表演重點,營造氣氛。道具的運用也應記一功。第一幕的婚宴中充分利用了八張不斷變化組合的大紅方桌,展現出一個一個諧趣的廣州昔日風情畫面。我估計,設計人員一定參考了廣州著名雕塑藝術家萬兆泉的一系列廣州風情作品,他的作品中,人物妙趣橫生,令人發噱。舞蹈員跳到不同方桌上,一柱射燈,一個定格,就活現了一個舊日的廣州市井場面。

舞蹈利用不同的嶺南文化元素,也有出色表現,特別是對龍舟競渡和雨打芭蕉的意象、素材、音樂的利用。龍舟競渡的舞蹈在第一幕中就作為伏筆出現了,從高位看去特別有氣勢,令人感奮。到最後,《賽龍奪錦》創作出來,樂聲大作,推出更大的場面以營造高潮。有點可惜的是,高潮有點乏力。男主角佔據台中央擂打大鼓,卻是沒有在舞蹈上作更精采的發揮。

《沙灣往事》中的賽龍奪錦
雨打芭蕉主要以傘舞的群舞表現。傘舞是常見的中國舞蹈,要跳出新意不易,難得的是一幕雨打芭蕉仍然讓人陶醉,出色的音樂、音響、燈光、布景相得益彰。後來細看劇照發現,舞蹈員穿的是屐(不知道是不是木屐),這很有嶺南特色,其實可以進一步發揮,如踢躂舞一樣以多變的節奏推動觀眾情緒。

反而是日本兵的軍靴踏出了駭人的節拍。第三幕開始時,大幕吊起兩三尺,只露出兩排日本兵在逆光下展現的軍靴。大好山河橫遭踐踏的恐怖、激憤馬上充盈。

男女主角都是國家級的舞藝尖子,水平自是卓越高超,他們可能說不出幾句廣東話,要用身體語言表現一個嶺南故事,問題不大。這個劇已在內地巡演一段時間,操作熟練。舞者之間的合作、默契和對彼此的信任都很充足,驚險的高難度動作駕輕就熟,讓人看得舒服。

最讓人不滿意,反為是舞劇標榜要宣揚的廣東音樂的表現。

伴奏音樂很明顯分作兩部分,一部分由西洋管弦樂隊承擔,一部分由演奏廣東音樂的民族樂隊承擔。兩者融和合作的樂段不多,只有第一二幕較好。故事借《雨打芭蕉》來表現男女主角的愛情,可是伴奏又為此寫出另一個不斷重複而與《雨打芭蕉》無關的音樂主題來,由管弦樂隊演奏。這主題沒有廣東音樂味道,只有一次由高胡清奏時,才借演奏者的技巧玩出一點粵味來。

到《賽龍奪錦》創作完成和奏響,演奏的是管弦樂隊。這曲原來用嗩吶吹奏的引子是畫龍點晴的一句,先聲奪人,富有號召力以致戰鬥力,很切合舞劇團結奮進的主題。這熟悉的一句只出現了一次,而且由西洋銅管樂吹奏,很浪費,「嘥料」。聽不到那嗩吶的引子,讓我失落。

舞劇的尾聲向廣東音樂樂人致敬,在兩旁的屏風上以字幕打出一系列著名廣東音樂作者的名字和作品名稱。在藝術效果上和在感情上,我這時都渴望耳畔會響起廣東音樂來,讓情感進一步升華。可是聽到的是與之沒有聯繫的管弦樂曲。舞劇的序幕由《雨打芭蕉》開始,若也以《雨打芭蕉》結束,既「慳水慳力」,效果相信也較好。舞劇以《賽龍奪錦》為主線,若能以之為基調寫出音樂主題以貫穿全劇,就更理想了。

瑕不掩瑜,《沙灣往事》值得欣賞。應該能讓更多舞蹈和廣東音樂愛好者有機會欣賞。
**
《沙灣往事》劇照:
http://www.022net.com/2015/3-12/473542222457635.html

(觀賞《沙灣往事》之下)

2015年11月2日 星期一

《沙灣往事》跳出廣東音樂來

高胡原來可以坐在膝頭哥上咁拉架。
朋友邀請我去看舞劇《沙灣往事》,我先不敢答應,因為不知道這是一台什麼樣的表演,內容是什麼?是哪個藝團的演出?什麼都不知道。馬上上網搜尋一下,一了解,立即就答應了,而且對演出甚有期待。上星期五到演藝學院欣賞了,果然是一台高水準的演出,有不少驚喜,不過也覺得尚有值得改善的地方。

這演出可以稱之為「半公開的內部演出」,由香港兩個番禺鄉親組織主辦,估計是由兩個組織花錢把劇團請到香港來,為鄉親們表演。演出共兩場,我從朋友手中拿到的是「普通票」,沒印上價錢,看來是主辦機構送出的,坐的是演藝劇院劇場樓上最後第二排的座位,是所謂「山頂位」。爬到上面,在狹窄的通道上挪到座位去,真有高處不勝寒之戰慄,擔心一不留神,會從山頂上滾下來。真不明白設計師當初怎會把「山坡」設計得這麼陡峭,而前後排座位之間又設計得這麼迫仄。除普通票之外,大概還有不普通的「嘉賓票」之類吧。

演藝學院的節目預告沒有《沙灣往事》,演出似乎不假宣傳,不賣票,票都是派送出去的。看了演出,覺得很可惜,因為很多有與趣的人會完全不知道有這一精采演出而向隅了,即使知道,也未必有門路拿到票。這樣高水平的創作舞劇,真實很值得公開向廣大藝術愛好者推藨。

舞劇中的《雨打芭蕉》
「沙灣」這名字在珠江三角洲一帶很常見,在各個沖積形成的沙洲土地上,有不少稱為沙灣的地方。香港也有沙灣 (Sandy Bay),位於港島西南部,也叫大口灣,如今慣稱為大口環。此外又有長沙灣。最出名的沙灣應是番禺的沙灣,《沙灣往事》說的就是這個有近八百年歷史古鎮的情事。

沙灣位於珠江三角洲的中心,與市橋、佛山、順德都是一水相分,隔河相望,嶺南文化中不少吃喝玩樂的東西出自這梩,沙灣薑撞奶、沙灣飄色都聞名久遠。這裡因為出了廣東音樂中著名的何氏三傑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於是也被視為廣東音樂之鄉,建有廣東音樂博物館。《沙灣往事》的名字很籠統虛泛,說的其實只是沙灣廣東音樂歷史中的一頁,借何氏對《賽龍奪錦》、《雨打芭蕉》的創作,以舞蹈和音樂展現一個有嶺南風情、有男女愛情、有抗日豪情的故事。

這是廣東歌舞劇院的原創舞劇,劇中的主角何柳年是一個「典型化的藝術型象」,名字源自何「柳」堂和何與「年」,而以廣東音樂諸多名家為原型。故事情節有真實有虛構,最真的是《賽龍奪錦》和《雨打芭蕉》兩首廣東音樂名曲的音樂,兩曲在近兩小時的舞劇中反複出現。我很渴望知道舞劇創作者能利用各個嶺南文化元素玩出什麼樣的火花來。從「山頂」下來,我沒有失望,但又不夠滿足,特別是在音樂方面。

(觀賞《沙灣往事》之上)

「筆下留情」版頭照片題詠之四十(2015/10)

長方三角圓
天地暗相拴
心事浩茫連廣宇
寄語無線向何端
(乙未中秋迎月夜即景)
秋風一夜涼
宿雨夢綿長
黃葉無聲墜
誰憐志未央
(攝於維園)
霧重難迷眼 石頑有幾艱 闖關跨闊步 一步三尺三 (攝於中山岐江公園)
榕蔭濃,
鄉情重。
小船馭得滿滿,
緩緩滑過江涌。
眼前景物生還熟,
心裡印象漸朦朧。
一掬輕嘗清清的河水,
味道可與昔日濁水相同?
(攝於中山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