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西博寮海峽這時節的可觀景色

從家裡的陽台往西望,穿過港島與九龍之間的維港,可以看到大嶼山。大嶼山與維港之間,有西博寮海峽相隔。海峽約十公里闊,南北走向。遠遠望去,看不到它的遼闊,但經常可以看到那裡由地形變化造就的種種風雲變幻,有時頗是可觀。

這都在夏天發生。這時節,主要吹偏南風,即大致與與海峽的南北走向相若。當天氣陰晴不定時,從我家的角度,會看到大量灰黑的雨雲翻滾着從左向右洶湧而去,像潑墨的動畫。這時,西博寮海峽會變成光影變化萬千的舞台。

原因是,海峽兩邊都有山,這邊是港島的群山,最高的扯旗山高 552 米;大嶼山的最山峰大東山更高,有 869 米。從南而至的烏雲在兩個島的上空都受到山體阻擋而積聚,層雲蔽空。博寮海峽則有如暢通無阻的高速公路,雲團奔馳往北,直至受到大帽山山脈阻擋。若雲層不太豐厚密集,海峽上空會有陽光從雲隙之間照射下來。這情況如果出現在午後接近黃昏時,陽光的角度偏斜,可能很可觀,有柱柱所謂「耶穌光」如舞台上的射燈照耀着人間世。倘若霞光偏紅,景色就更壯麗了。

 這時節,香港的風主要從海面吹來,乾淨清新,能見度很高。這造就了清晰的「舞台背景」,差不多三十公里外的青山的尖頂也可以清楚見到。

這樣的景色可遇不可求。近些日子,這時候若在家裡,在忙着其他事情時也會間中走到陽台去往西張望,看看有什麼可觀的,有時拍拍照。這得有耐性,看着光柱從南往北轉移時,要耐着性子等待一下,你不知道風光雲影下一分鐘會出現什麼變化,而難得一見的影象可能倏忽即逝,可能在你回過身來之時就消失了。

攝影真是天地人之間的配合。天是天時,不同季節、日子、晨昏見到的影色不一樣;地是地利,要有恰可的角度,高一點低一點、偏左一點偏右一點,有時大不一樣;人是人和,有些地方你無法「任我獨行,不必相送」,必得有團隊結伴同行。人還包括人的眼光和技術,現代的照相機功能非常犀利,有些以前要下功夫學習鍛練的技術,如今由照相機和電腦給你代勞了。藝術觸覺的差別也因此而分外突出。

 蘇東坡說,「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其實,東湖或什麼湖都是西湖,他鄉還可作故鄉呢。世界不一樣了。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從一種神奇鮮花看網購

遇水變作透明的山荷花
我很少做網上的虛擬交易,但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上網購物了,主要是通過淘寶。最近接觸到一些事例,對這樣的虛擬買賣又有新觀感。

日前,有朋友送我一顆緬茄子,是到雲南旅遊時買來的。這是緬茄樹的種子,如拇指頭大小,很堅硬,敲在玻璃板上格格作響。上部是凹凸不平的臘蒂,呈淺黃褐色;下部光亮油滑,呈深棕色。信佛的人愛以各種堅硬漂亮的植物種子做成念珠或手鐲,把這些種子稱作菩提子。其中以月亮子、菩提樹子、太陽子與緬茄子最著稱,分別寓意佛學四要素:緣分、悟、智慧與平常心。我於是在那顆緬茄子上刻上「平常心」三字,再穿上繩子,以作掛飾或什麼。

一些朋友見到,竟然喜愛。到那裡可以買到?到網上一搜尋,原來淘寶有大量供應,最便宜的,五角錢一顆。還有已經刻上些什麼的,又有的製作成念珠、手鐲。

也是幾天前,一位朋友在網上看到一種有點神奇的花朵,並用智能手機傳來了照片。這些錢幣大小的六瓣白花,遇水沾雨,便會通體透明,花瓣上的纹路清晰可見,宛如玻璃構造,或如冰晶雕成,真如童話故事裡的神秘花朵。這花叫山荷葉。能在家裡種一株多好,我立即上網搜尋。

緬茄子
據百度百科,山荷葉(拉丁學名Astilboides tabularis (Hemsl.) Engler)又叫金魁蓮,生育在海拔 1000 公尺至 2500 公尺地區,常見於陰濕的闊葉林間,是民間常用的中草藥,入藥能散風祛痰,有特殊的解毒功效,可治蛇咬傷,已列為國家保護植物。由於遇水透明的特性,有skeleton flower(骨架花)之稱。

這花,中國和日本都有。想繁殖麼,網上可以買到種子,在淘寶,一元一粒!我則不作此想了,山荷花屬高山植物,香港在零海拔的海邊,能種植嗎?或許,善於種植者可以創出奇跡來,就如在香港種出櫻花來一樣,我可沒有這本事。

這樣我再感受到網購的神奇。

我一直認為,香港的消費者不喜歡網購,因為香港的一切都密集存在,買什麼都方便,而且很多人視「血拼」為樂趣,重在購物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可是我發覺網購者越來越多了。有人家裡裝修完了,到淘寶買桌椅燈飾;有人在店鋪裝修後,光顧淘寶購買桌椅就更理所當然了;有人想自己製乳酪,到淘寶買來專用器材;甚至有人上淘寶買胡琴。買書的更多,早些年就有人介紹我光顧外國的二手書書店。最近又有朋友給我一個好介紹,網上購買內地書籍滿港幣二百元,可免費送書到戶。

網上交易仍以地廣、人多較利於發揮威力,而商品品種繁多是另一重要因素。商店、百貨公司、商場都受到空間限制,陳列的商品始終有限;網上空間卻是無限的,更多的品種都可以容納;理論上,可以接觸的顧客也是無限的。

日前,一位在廣州做生意的朋友說到最近的生意發展時談到兩個情況。一方面,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實體經濟──即通過櫃台與客人面對面交易──受到相當大的打擊,營業額下跌約一半。另一方面,虛擬經濟發展很快,很多行家通過電子網絡積極發展,特別是年紀較輕、對網上運作較熟悉的年輕行家。他們分為微商(主要用手機通過微訊做生意)和電商(主要通過電腦在互聯網做生意)。據說,有些人脈網絡廣的行家的生意已發展至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各佔一半分額。長遠發展下去,實體經濟的比例可能進一步下降。

這可以說是規模經濟在資訊科技時代的新發展趨勢,而論規模,香港的經濟正在相對地萎縮當中。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重讀〈追求零風險的偏誤〉

近日,香港因為某些公共房屋的食水發現鉛的含量偏高,輿論一片沸沸揚揚。記得以前寫過以下文章,重讀一下,不無裨益: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追求 零風險的偏誤

如何平衡風險?
人對概率的感覺很遲鈍,而對事情一旦發生時產生的後果則很敏感。個人如是,政府如是。

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批人分成兩組,告訴一組人一定會受到電擊,又告訴另一組人他們只有50%概率可能受到電擊,然後測試他們的緊張程度,包括心跳、盗汗等。兩組人的緊張反應竟然沒有分別。研究人員把第二組受電擊的概率降低,一直降到 5%4%3%,仍然看不出區別來,兩組人一樣緊張。若宣布電擊強度會提高,兩組人緊張程度的上升也相同。兩組的區別一直到第二組的電擊概率下降到零才出現。這說明,人們只對預期後果的強度作反應,而不是對它的概率作反應。在人們的感受中,零風險比1%好得多。除非風險是零,我們很難區分風險高低的意義。

這樣的例子很多。買六合彩中頭獎的概率只有一億分之七,中獎的機會渺茫之極,但人們的眼睛只會盯着彩金有多少千萬元。飛機失事的機率,比坐汽車還低,然而很多人害怕搭飛機。每年被鯊魚咬死的人屈指可數,可是你下海游泳總怕會受鯊魚襲擊。

一般人都相信,零風險才算安全。在人們開始注意到食物安全問題時,就以零風險為目標。美國一九五八年頒布的食品法曾規定,食品中不得含有致癌物質。這似乎理所當然,非常好。可是很快就發覺,這不切實際。西方的現代醫學之父帕拉塞爾蘇斯早在十六世紀就指出,有毒無毒是劑量問題。追求完全無毒、無致癌物質,實在沒有必要。以上食品法,最終無法實施。

如今,人們生活富裕而問題食品日多、各種社會問題也日多,但已忘記以前的教訓,容易落入零風險的無謂追求。我們在香港經常聽到一句口號叫「交通零意外,香港人人愛」。我對之很不以為然,因為零意外這目標永遠無法達到,除非把車速限制降到零,於是香港只好永遠不會人人愛了──儘管這又是實際上辦不到的,也沒有必要追求人人愛香港,讓一些人恨香港沒有什麼大不了。

又如,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嗽口水的電視廣告宣稱能消滅口腔中99.9%細菌,這接近零風險了,而這麼一來,有益的細菌也殺光。細菌不都是有害的,有些是人體需要的。

這樣的追求,無傷大雅,即使要追求「道路零意外」也不致於擾民。要追求恐怖襲擊零風險,就茲事體大了。自從發生了造成接近三千人死亡的紐約九一一事件之後,以美國為主的反恐行動,影響到全世界所有的人。最近發生了波士頓爆炸案、倫敦殺警案之後,反恐措施恐怕又會變本加厲。這是公開的反恐,而見不得光的反恐是怎樣進行的,誰也不知道。斯諾登跑到香港來「爆料」,揭露美國涉嫌侵犯人權和其他國主權的網絡監控所為。這震驚世界,但揭露出來的恐怕不及冰山一角。

這不禁讓人懷疑,這是不是也屬於零風險的偏誤,為了抓一小撮恐怖分子,把全美、以至全世界的人都監控了。這符合成本效益嗎?美國和盟國在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犧牲了八千名士兵,與九一一的損失相比,這完全不划算。

或許,美國的真正目的並非反恐的零風險。

DIY,趁紫薑仁棯都當造

自家製仁棯醬
紫薑正當造,最近自製了兩次酸薑,送了一點出去,剩貨不多了。這是夏天佐膳的恩物,很多人喜愛。有時去吃日本料理或自助餐,會見到日本酸薑很受歡迎,而供應量不多,顯得矜貴。自己製作其實很容易。昨天與家人去街市,又買了一斤紫薑。

所謂紫薑應是子薑,即是鮮嫩的薑,尖端帶著薑苗的紫紅色。紫薑刮去薑皮,切成薄片,越薄越好,加上一兩茶匙粗鹽,用手擠搓。紫薑的水分很多,要先去掉。沖洗兩次,再擠乾水分,若有時間,晾一下,放入玻璃瓶中。粵式的酸薑稍帶鹹味,沖洗不必過分。白醋隨個人喜好加適量的冰糖煮溶,待降至室溫,倒進盛載紫薑的玻璃瓶中,第二天便可以食用。紫薑也可以不待醋涼下來就泡浸,這樣,薑片會呈粉紅色,很好看,即日式酸薑的賣相,但不夠爽脆。

同時當造的是仁棯,這是一種在華南地區和東南亞生長的果實,廣東以四會生產的著名。這種似龍眼大小的果子其貌不揚,酸澀得根本不能生吃,不知道先民是怎麼發現它浸漬後可以其味無窮的。昨天見到有仁棯,便買了一斤,28元;再買兩瓶 220 克的甜麵豉醬,好與炮製仁棯醬。

仁棯很結實,得把它弄開,果肉果核分離。我第一次擺弄,出動了幾乎所有找得到的工具,不同的刀和剪。不是做不到,但效率很低。該有更好的辦法吧?上網搜尋,不得要領。好像聽說過可以用刀背拍開,一試,果然是最有效的方法。用打小人的心態去拍打,一兩下便可以把果子拍開,再把果肉連果皮剪或切成小塊。紫薑切成半厘米大小的粒狀,也用鹽擠搓一下,再沖洗,瀝乾。

材料晾一夜之後,早上趁有陽光再曬一下,以便較易入味。紫薑以白鑊乾炒,進一步去掉水分,盛起。仁棯加油翻炒,至果肉由青轉黃變軟,加入麵豉醬,加油,加適量切碎的片糖,不斷翻炒,以防焦糊了,不必太猛火。按醬的稀稠程度,加入適量的油和水。待仁棯充分煮軟,即可熄火,待涼下來用玻璃瓶盛起。要長期保鮮,可以入瓶後淋上適量熟油封口。

於是,製成了一大一小兩瓶仁棯醬。

有人愛在仁棯醬中加入豬肉粒,這樣佐膳更方便,一湯匙夠伴一碗米飯了。沒有豬肉粒,用來煮其他菜式則更方便。方才,以盛不進瓶子的仁棯醬加入免治豬肉煮成中式肉醬,伴腸粉,比肉醬意粉更和味。

趁紫薑仁棯都當造,DIY 一下吧,都很容易。你若不能一次成功,應恭喜你──你真有福氣,注定這一生應遠庖廚而飯來張口!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風流」詞義大顛覆

揚州大明寺平山堂的「風流宛在」匾額
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那個「風流宛在」匾額,是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劉坤一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而題寫的。 過去的大官都能寫一手漂亮的字,劉坤一的筆墨自非等閒,出手都講究。他筆下的「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卻多了一點,好事者以為寫錯字了,而不知道古來的書家寫這兩字不少愛這樣結字。「流」字右頂少一點,可能是為了避免與三點水上面的一點太對稱;「在」字的土上加一點,是很多書家寫「土」字的習慣。在《漢典書法》上一查找,發覺智永、歐陽詢、杜牧、鮮于樞、趙孟頫都有這樣的遺墨。

至於說歐陽修在揚州時是個「風流太守」,在風情萬種、色藝雙絕的揚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韻事,劉坤一是以諷刺歐陽修宜少一點風流、多一點實在,則是牽強附會了,是強以今人對「風流」二字的理解加諸古人。

在辭書上可以看到,「風流」兩字源遠流長,最早的用例可能是西漢的《淮南子》,即是說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自此以來,它的詞義不斷變化、擴大,到如今,可以在《辭源》上找到八個義項,在台灣的《教育部辭典》上也可以找到七個。

《辭源》的八個義項是:一,教化流行。二,風俗教化。三,遺風。四,儀表、風度。五,英俊、傑出。六,有才而不拘禮法的氣派。七,榮寵。八,風韻、風情。台灣的《教育部辭典》的七個義項則是:一,流風餘韻。二,儀表及態度。三,品格。四,不拘守禮法。五,韻味。六,被風吹散。七,形容男子處處留情,貪好女色。兩者大同小異。

其中,今人接受的「風韻風情」、「貪好女色」之義,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與當初的的詞義幾乎是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對於「風流」詞義的源流,日本學者有深入的研究,例如小川環樹曾應香港中文大學邀請,來港宣讀他的《風流詞義的演變》論文,星川清孝則有《晉代「風流」理念的成立過程》著述,等等。

據小川的論文,「風流」主要有四義的變化,即由風化的第一義,變化為道德風格的第二義,再發展為表達道家追求自由解脫的第三義,最後是變化為偏重官能魅力以至放縱的第四義。

在這過程中,魏晉六朝是關鍵。在兩漢,「風流」的意思限於《辭源》的前三個義項,用例並不多。到了晉代,「風流」的用例突然多了起來,《世說新語》中就找到14例,小川認為風流「也許已經成當時的流行語」。「風流」雖然仍指個人的高尚風格,但擺脫了道德含義,所謂「風流名士」,是指有才華而不拘禮法,自成一派,與眾殊異的人物。

風與俗本來相提並論,到了崇尚道家的兩晉,不但以下民為俗,被視為迂腐的儒家也淪於俗了。風與俗分家,而與雅相連。「雅」的觀念似乎源自音樂,即雅樂,到了六朝就兼指人的風格而「風流」相近,「極之雅的人也可以說是風流的」(小川)  。至今,日本將「風流」與「雅」一律翻譯為「雅」。

向第四義的轉變也始於六朝。到了唐代元稹的《鶯鶯傳》,詩云「風流才子多春思」,「風流」已是「現代化」概念了。這與同是唐代的司空圖《詩品》論「含蓄」所說「不着一字,盡得風流」中的「風流」是兩碼事,這裡的「風流」說的是韻味。

對「風流宛在」,不必以今人心態和認知強解了。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書法題字 「錯」有錯着

康熙的題字,「避」字錯了?
中國旅遊景點一個重要特點,是富有文化氣色,到處可見留存久遠的文人字跡,有木刻的楹聯匾額,有石刻的碑文題字,不少還是皇帝的「墨寶」。當中不乏可欣賞的東西,即使觀賞性不足,亦自有其歷史價值,彌足珍貴。自從旅遊成了國人餘暇的最大樂趣,成為最興旺的消費事業,這些景點題字也廣受注意起來。朋友傳來的一篇網上流傳的文章《中國四大著名錯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這真讓我慚愧,因為對此一無所知,不能不認真讀一下。

唐代歐陽詢《九成宮
醴泉銘》中的「避」字。
文章內容是頗有趣的,是跟團旅遊時,導遊為增加團友的興致可以隨目之所見滔滔不絕講述的東西。對其中內容對錯真偽,則不必較真,「得啖笑」(聊賺一笑)就是了。記住了,有機會也可以拿來向朋友發揮一下,讓大家開心。

所謂「四大著名錯字」包括康熙在「避暑山莊」匾額中寫的「避」字,其中的辛字下面多寫了一劃;他在杭州西湖的「花港觀魚」題碑上,「魚」字的四點卻少寫了一點;揚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有個「風流宛在」匾額,出自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說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而題的,「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卻多了一點;曲阜孔府大門一副楹聯竟也出現「錯」字,上聯的「富」字頭頂少了一點,下聯的「章」字的一豎直穿到「曰」去。

根據這些「錯」字,就大有文章可作了。譬如說信佛的康熙有好生之德,「魚」下改四點(火)為三點(水),好讓魚得水而活;劉坤一的「風流宛在」這裡少一點那裡多一點,是要諷刺歐陽修風流多了一點,若實在多一點就更好。

康熙的「魚」字也寫錯了?
這些其實不過是附會之說,只為博眾一燦,若能讓心有靈犀者得到啟發那是意外收穫。但實在不必以對錯論字。說孔府的大門楹聯寫錯字,真屬「孔夫子面前賣文章」了。

這其實是拿什麼標準、置身哪個範疇作觀察和評論的問題。如果把這些字拿到小學生的課堂去,應當說字都寫錯了,小朋友不該這麼寫。放在書法的範疇則當別論。書法家的創作不能沒有規範,要在一定的規範下書寫,不能天馬行空;但他們都有創作的自由,往往會超越個別筆劃的限制。究竟規限有多大、自由度有多大則誰也說不準,不存在法律那樣的嚴格標準,但也不可以把字寫到誰也認不出來。這裡多一點或少一點,那裡多一劃或少一劃,多數與書寫者的審美趣味和判斷有關,人人不盡相同。不過在中國二三千年的書溝法史上,可以找到不少增減變化的脈絡,可以作為範例,各種書法字典(例如網上的《漢典書法字典》http://sf.zdic.net/)都有大量字例,可以看到某個字在歷代不同書法家的筆下有什麼變化。上述「錯」字,都不乏先例。

字形如此,筆順也一樣,不能限於對小學生的要求。已故現代書法家費新我在《怎樣學書法》一書中講到筆序法時說,一些字有不同於公認的筆序,例如川、徽、街等中間要較中正的字,宜先中後旁,而不是由左到右;「弗」字宜先寫兩直筆。

在書法範疇,講究的主要是好壞,而不是對錯。在其他藝術領域亦一樣,蘇東坡因而有此名言:「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信焉。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雖不滿意,能不放下?

幾年前,家人在深圳買了個木製的茶盤。這一直沒有好好利用,直到最近幾天,才物盡其用了。這個茶盤買來就不是為了品茗的,物盡其用,也就不是用於閑適的品茶。

茶盤不知是什麼樹的木頭製作的,反正是癭木,即是樹瘤的木,也由於諧音而叫影木。樹瘤是因為樹木發生傷病而形成的,樹木為了抵禦損傷或病患,會啟動自療機制,自我保護,於是形成瘤 ,它的結構特別堅硬,木質異於旁邊正常長成的木材。它除了密度較高,紋理也不一樣,一般會盤扭迴旋,似騰雲捲霧,似花朵葡萄。有些還會分泌出特殊物質,再加上某些真菌的作用,散發異香。沉香就是這樣形成的,香農因此會故意在沉香樹上斧砍刀切,以求結香。

癭木,尤其是體積面積較大的癭木較少見,價值較高。名貴木材的癭木就更貴重,一般會用作家具上的局部裝飾。

我家的癭木茶盤是在一家茶葉鋪買來的,是一件半成品。茶盤一般用作飲功夫茶,以承載茶具作泡茶、沖洗,該有去水設備,我的茶盤則沒有。家人是因為喜愛它的紋理圖案,要求買下它。那老闆樂得少做工夫,就買出了,才 250 元。

茶盤的形狀不規則,正面分作兩級凹下去,已完成上色和拋光;背面完完整整,但未精細打磨。兩面都可以刻點什麼掛在牆上作壁飾。背面因為完整,幾年前一次過年之前,就刻上吉祥兩字掛上牆去。正面則一直未動,因為兩個形狀不同的凹面不知道該怎麼處理,而且其中處於當眼位置的凹面上,有一個約兩三厘米見方的窟隆。刻什麼都要遷就這個缺陷。

最近有空了,想起這個茶盤來,思量一番後,想到可以怎麼辦。就是刻上「放下」兩字,而把那無可壁免的窟隆化作「下」字的一點。這一點卻是虛化了,在它稍下的位置,另外刻上形狀相似的一個窟隆,形成「下」字實在的一點。意思是把上面的一點放到下面去了。

在這楕圓的凹面外面刻上幾句補白:「萬般放下,四大皆空,聖人可為。我輩凡人,只望放下一點耳。」放下的一點,就是「下」字的一點。

刻好掛到牆上,並不滿意。但木已成「舟」,能放不下嗎?

佛門大德說法,說得天花亂墜,關鍵常常不外「放下」兩字。這真箇知易行難,有時即使是芝麻綠豆的小事,亦可讓你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此所以簡簡單單的兩個字,總得常常記着。

想來,「放下」兩字最適當的位置是在掛包上,這個包袱,你會不斷放下,不斷揹上,又不斷放下……,像一個沒完沒了的巡環。這就是現實的人生。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我的私人生活哪裡去了?」

幾位音樂界的朋友最近在籌辦音樂演出作籌款,目的是幫助廣西偏遠地區的一些小學開辦音樂課。這是在助學過程中實地了解到那些地方的小朋友雖然喜歡音樂,學校卻沒有資源開辦音樂等課之後與起的念頭。其實,這不單是這些貧困地區小學的問題,香港的學校資源豐富得多,對所謂術科的教育不見得有多重視。

那些朋友在考察中發現,山區的小朋友活潑好動,而且可能因為地處劉三姐的家鄉之故,也愛唱歌,一位要靠助學金上學的小朋友在沒有什麼人的指導下,居然還拿了個地區的歌唱比賽獎。如果有系統化的音樂教育,他們的音樂才華可能有更好的發揮。學校的資源非常有限,可以利用的都放到學科如語文、數學等方面去,以便在考核中能向有關部門交出成績單來,以期保證公家的資源能夠持續撥下來。當朋友們提出發展音樂教育時,捉襟見肘的學校師長自然愛莫能助。朋友們於是有了籌款的念頭。

我不知道這是否可行,更加不知道是否持續可行,但向小朋友提供術科教育是必要和重要的。這不僅是為了讓小朋友多學點學科以外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期望讓小朋友的整個人生可以更豐富多采。這涉及到現在時興說的「人生規劃」。

我一些朋友事業頗有成就,生活得忙忙碌碌,但冷眼旁觀之下,我並不覺得他們的生活是充實的,因為生活內容很單調,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家庭生活也給排擠到很小的時空去。

今天早上做晨運的時候,看到一名年輕人穿着一件「文化」T恤,胸前是大大的字句:Where’s my private life? (我的私人生活哪裡去了?)提出這問題的背後原因可能很多,可能因為工時太長了,可能因為監視太多了,但有想過是因為生活內容太貧乏、志趣太庸俗了嗎?

隨着先進科技不斷應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工作與私人的工作效率都在不斷提高,人的工作時間與家務時間都在不斷節省,工時下降是世界潮流。不同工種、不同年齡段的人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私人生活時間──都在延長,消費興旺、旅遊成風因而出現,席捲全球。出現 Where’s my private life? 的困惑,看來不能簡單地歸咎於時間不足,而很可能是因為你可以支配的時間在無奈地給無謂的事情消耗了。

我反倒覺得,人們越來越沉緬到自己膨脹起來的私人空間裡去了。你隨時隨地、尤其是在車箱裡,見到人人都沉迷於手上的智能手機中。如果佩上耳機,他們完全可以活在一個隔離到千里外的時空裡去。

大概,人都是需要在精神、官能上得到滋養和刺激的,所以有教無類的孔子才有六藝之設,古希臘的教育也顧及全人。這樣的學習和鍛練,與知識的學習相輔相成,讓人終生受益,懂得怎麼真正享受人生、規劃人生。

說香港的家長不重視術科學習也許不對。在他們的鞭策下,很多小朋友要在課餘學習音樂、美術、體育、舞蹈、下棋……。目的是大家都明白的:有利升學。於是,小朋友視之為苦差的多。能夠真正從中培養出興趣、樂趣的有多少?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要超出經濟看希臘危機

朋友傳來一些關於希臘人「大食懶」的資料,據說是歐盟官員的調查結果。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這樣的報道不少。朋友傳來的資料讀來卻仍然讓人瞠目,譬如:

── 很多希臘人享有提前退休的福利,約六百個工種的員工,女的到50歲、男的到55歲就可以「安享晚年」。其中包括吹奏管樂的樂師,因為即使吹笛也是吃力的差事;理髮員因為要接觸有害的染髮劑也受到特別照顧;電視播音員面對的「咪高風」據說有損健康,也能提早退休。

── 希臘是世界上110歲以上人瑞按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長夀」的原因卻與健康無關:很多人死了而沒有死亡登記,豐厚的退休金──按最後月薪 96% 支取──卻照發;歐盟發現,不少家庭支取四五份額外的退休金,有人早在一九五三年就去了見上帝,退休金仍照發不誤;約四萬名女子可以終身按月領取一千歐元的贍養費,因為已故父親是公務員。

發生在第一世界的這種腐敗,真讓人開眼界。奇怪的是,國際傳媒過去都只愛向非西方國家,例如中國揭這樣的瘡疤,仿佛這都是非西方國家的「專利」。被視為西方文明源頭的希臘竟然發生這樣的事,對於整個西方世界都是很不光彩的事。

希臘的確得到「另眼相看」的優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獲許加入歐盟,到這個世紀初獲許加入歐元區,都是這樣。西方大國就此考慮的,主要是地緣政治問題,而不是經濟問題。

《華爾街日報》網站六月三十日發表了新美國安全中心資深研究員羅伯特‧卡普蘭一篇文章,題為《希臘危機不僅與錢有關》,指出了希臘在歐洲以至國際政治格局中的地緣政治重要意義。

處於東西歐之間的巴爾幹半島一向被視為歐洲的火藥庫,直到二十世紀末,還在原南斯拉夫爆發了一系列殘酷的種族戰爭。希臘正好處於半島南端,是歐洲唯一可以通過幾條海岸線抵達地中海的國家,也是東方通往西方的一個關鍵門戶。

卡普蘭指出,希臘雖然被視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但從政治和文化角度來說,現代的希臘並沒有完全和西方綁定。現代的希臘與俄羅斯有着情感和精神上的聯繫 (都信奉東正教),所以在一九九九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大多數希臘人寧願站在俄羅斯一邊,支持塞爾維亞人而反對歐洲。希臘政黨也因此大多具有家長式作風,圍繞著一些有魅力的個人組織起來。

卡普蘭鄭重指出:更準確地說,希臘不是古雅典的後代,而是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產物。

如果希臘真的離開歐元區,不僅西班牙和葡萄牙受累,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之類體制不穩、經濟脆弱的巴爾幹半島國家也將陷入更危險境地。加上烏克蘭的分裂和衰落,從政治上考慮,後果十分嚴重,歐洲對俄羅斯的地緣政治形勢將受到嚴重影響。

卡普蘭的文章進一步說:「然後是更大的畫面。從地中海跨越印度洋到西太平洋,一個安全的歐亞海上勢力範圍是冷戰後最初幾十年的特徵。因此,我們必須把希臘與西方關係的削弱和伊朗在波斯灣的優勢地位以及中國在南海和東海的崛起放到一起來看,這是美國勢力走下坡路的過程。」

回過頭去看,歐元區的設立從一開始就存在明顯的缺陷,它強行以統一的貨幣政策把經濟情況千差萬別的國家綑綁在一起 (由歐洲中央銀行統一決定各國的利率、貨幣流通量等),政治考慮遠遠大於經濟考慮。東西歐各國努力擠進這個貨幣聯盟去,也都主要出於政治考慮,例如愛爾蘭希望藉此擺脫英國的影響,東歐各國則寄望得到西方庇護而脫离俄羅斯的陰影。

歐洲近現代史是大國之間不斷征戰爭奪的歷史,以德法為主的大國希望切斷禍根,想到構成你我一體的經濟聯盟來。這是一項龐大的政治經濟實驗,能否成功,誰也說不準,但它的先天缺陷越來越明顯了。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Hand made 的,矜貴了

給一本手作本子造了個真皮封皮,又用焊槍刻上字。
現代社會的最大特徵,可說是物質之極度豐富,這是工業革命二三百年來從歐洲擴展到全世界的結果。它的好處是不待言的,而壞處也越來越受到注意。手工製造的東西在全世界都吃香起來,hand made 成為貴重的品牌,就是對工業化生產的反彈。

這現象隨時都可以感覺到。日前,在成了遊客區的赤柱逛進一家手製肥皂的店鋪,那裡的肥皂都以手工製作、有機產品作標榜,每塊賣好幾十塊錢,每塊都樸素無華,卻比超級市場包裝華美的香皂貴得多。這些手工肥皂有禮盒裝的,每塊的形狀不同,放在分格的禮盒中,就像奇華禮餅一樣,但價錢更昂貴。

在不同商場裡,只要稍留意,還可以見到手繪時裝,手製飾物等等。在深圳一個商場一個小小的角落裡,有人擺放了一枱古老的木製織布機,一位姑娘熟練地織製着富少數民族色彩的土布,旁邊擺放着各種土布製品。

工業革命要解決的,主要是勞動力不足和生產效率問題。歐洲中世紀的大瘟疫造成三分之一人口死亡,是大災難。然而,用中國禍福相生的觀點來看,這大禍卻帶來了大福。由於人口大幅減少,人均資源增加了,歐洲人的生活水平反而有所提高。影響更深遠的是,由於勞動力極度不足,人們要思考怎樣提高生產效率,從農村到城市都一樣。在城市,為了要讓大幅減少了的勞動力生產足夠整個城市需要的工藝產品,催生了由許多勞工聯合起來生產的作坊。在作坊中,工人分工合作,各自操作一個工序,形成生產鏈。這就是大規模生產的雛形,產量為此大增,產品標準化。

相對之下,東方和中國的手工生產常常在農舍中進行,所有工序都由個體生產者自己掌握和擔當。這樣的產品,可能很精美,很富個人特色,但無法標準化,無法大量生產,也較難降低生產成本。到西方的工業化產品如潮湧來,這些個體生產者就生存困難,從產品、工藝到行業都逐步式微,以至消亡。

香港過去也有不少這樣的生產者和工藝,如今還有鳳毛麟角般的倖存者,如熊貓般瀕於消失,有製鞋的、打銅的、製糕點的、製腐竹的……。

世事都是物極必反的,千篇一律、缺乏個性的工產品雖然價廉物美,但對得多了,就讓人覺得欠了些什麼。人的個性除了趨同合群的一面,還有追求個性、標新立異、務求脫穎而出的一面。這是天性,在原始部落成員的身上也可以見到,他們雖處於物質極度貧乏狀態,仍千方百計地用簡陋的方式打扮和突出自己。歐洲的藝術創作者因此也得向非洲汲取養分。

香港近年與起了不少不同工藝的與趣班,以成年人作對象的,看來比以青少年作對象的還多。我家對面的一幢商業大廈就有不少單位作這方面經營的,透過玻璃幕牆可以隱約看到不少這種與趣班的上課情況。

我也喜歡自己動手製作點什麼。以前,你喜歡點什麼,能滿足自己的最便捷途徑就是自己動手造出來,我現在仍喜歡這樣做。今天就給一本筆記本的封套作了點加工。這是一本有點粗糙的筆記本,是一位年輕人從台北買回來的「手作」製品,連封皮也沒有。我到深水埗買來一塊真皮造了個封面,今天再加上「筆思進取」四個字,是用焊槍(辣雞)燒上去的。效果看來不錯。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閑情逸致欠一點

寫字後洗筆,多寫了幾個字,其中有「閑情逸致」。

「逸」字該有一點,但翻看書法家的字例,大部分不寫那一點,特別是寫行書草書時,大概是嫌那一點窒礙了筆勢之故。在這幾個字當中,少了一點,正好表示書者還「少了一點閑情逸致」也。

陶罌蓋 寄閑情

南乳罌蓋仿漢瓦當
內地有不少傳統食品用陶罌承裝,例如冬菜、南乳(紅腐乳)等。陶罌呈不同型狀,造型都很古樸。有鼓型的(有高有扁),有方型的。有的還附上四隻耳,不知道設計作什麼用途,用來栽種吊蘭之類植物掛起來會很好看。這些陶罌上有不同的釉色,都是或深或淺的棕褐色,放在案頭作筆筒,特別有書卷味。我以前在辦公室裡就長期使用這樣「筆筒」。

這種陶罌頗討人喜愛,曾看過一位作者在專欄中說,在超級​市場看到這種陶罌的產品,買了一罐,只為了那陶罌。古人有買櫝還珠的故事,買了用木盒承裝的珍珠,卻把珍珠退回了,只留下木盒。故事的喻意是主次不分,取捨不當,批評買者沒有眼光。

原來的罌蓋
我也常有類似的傻事,雖不至於「還珠」,「櫝」卻是總是捨不得丟棄。近日,一罌南乳吃完了,那方型的陶罌就留下來。這罌也可以說是瓷質的,上了釉,胎質較粗糙而潔白,相信燒製的溫度不如瓷器般高。前幾天,一盆吊蘭跌到地上,那漂亮的瓷盆打破了,於是改種到陶罌去。陶罌有個圓蓋,直徑約八厘米,釉光鋥亮,該沒有用途了吧?我猶豫了一下,狠下心丟到垃圾桶去。

那天下午到一家裝修講究的館子吃下午茶,那裡的裝修以中國文化作主題,一堵牆上不規則地裝嵌上不同的古典圖案壁磚,棕褐色的。這讓我想起那陶罌蓋子來了,可以仿古刻一個「漢代瓦當」嗎?日前,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漢武盛世」展覽中,看到過多件瓦當的實物展品。是刻青龍、白虎,還是千秋萬歲?記得多年前刻過一枚青龍的印章,這回就刻白虎吧。回家後,趕忙從垃圾桶把陶罌蓋子找回來。

電動雕刻刀
第二天便動手,用電動雕刻刀製作。這「刀」其實是一個尖錐,只能做啄的動作,難以「雕」得精細。這也好,仿古的東西,太精細反而會弄巧反拙。我擔心陶蓋易裂,結果發現質地非常堅硬,那層釉更是既光滑又強硬,不施點氣力動不得。雕好了,再用沙紙磨掉那光亮的「賊光」和太鋒利的斧鑿痕,讓它看來古樸些。

把圖像傳送給朋友們看,居然得到不少讚賞。我戲說,退休了就做這種「唔等駛」(無聊)事,這惹來朋友「上班做的事更加『唔等駛』」的回應。這世界真荒謬:你要做喜歡的事,無償(沒工資);你做不喜歡的事,有償。

這或者就是一位朋友說的「閑情逸致」。怎一個「閑」字了得,關鍵是閑心、閑情、閑趣、閑雅、閑時……。在忙忙碌的都市生活中,這種心、這種情還有時間得擠出來。我的感覺是,未退休前,要擠;退休了,還是要擠。

想起李漁的《閒情偶寄》來了,如今再找出來重讀,應會更有所得。這是李漁一生藝術、生活經驗的結晶,分詞曲、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部,被譽為「生活藝術大全、休閒百科全書」。現代都市人提倡 Work hard and play hard,這本書教你怎樣 play  得更有品味。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美麗香港 就在眼前

颱風「蓮花」早上剛過去,傍晚的維港風和
日麗,一架飛機在藍天上劃出軌跡。
朋友日前給我推薦一段短片,《我所看見的美麗香港(Seen By My Eyes, Hong Kong)》。
這是香港攝影蘇嘉進拍攝的香港山嶺景色短片,我此前看過了,還給朋友推薦過。香港不過彈丸之地,可是有不少美麗風光,而由於地理環境崎嶇,山多平地少,很多地方不易涉足,於是,經常會有人拍出讓你雖然久居此地,而從未得見的美麗風光來,讓你驚歎「香港竟然有如斯美景」,或者如朋友般慨歎:「怎能不愛這片土壤」!

上述影片以縮時攝影技術拍攝,只長五分鐘,而紀錄了香港的西貢、大帽山、蒲台島、大嶼山、飛鵝山等地日出日落、雲飛霧湧、夜空星燦的影象,景色之壯麗,讓人讚歎。短片一舉在在葡萄牙一個攝影展中奪得了四個獎。

片長雖然只有五分鐘,但攝影師花費的時間當倍倍於此,不只是以時計,而是以日、月,以至年來計算。

這樣的景色不是想拍就能拍到的,不是你得到西貢、大帽山某個山嶺上的「地利」,就一定能見到想見的美景,而要有「天時」的配合,興許,還要有「人和」。否則,你不能在適當的時候出現在一個適當的地點。這或許是拍到一個好鏡頭最難的地方。

維港天光柱柱,帆影處處。
景色的美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時機,即有恰可的光影和氣象。黃山雲海之壯觀,名聞遐邇,可是很多攝影家上了黃山多少次都沒法一睹奇景,只好嘆因緣未能和合。反過來說,只要時機恰可,一個不算特別美麗的地方也會呈現特殊的美態來。而能不能發現這樣的美,端視個人的眼光、眼界。香港老一輩藝術家很重視街頭寫生、獵影,以街頭巷尾所見作題材,昇華出藝術作品。每次看到這樣的作品,我都有為什麼我眼中看不到這樣的美的疑惑。

對對比比
一位朋友說:「在不美之中看見美,是修煉,是藝術。」我認為,也是享受。香港人很講享受,這往往用金錢買來,而以上說到的享受,不花錢。正如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說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也關乎閑心閑情,你若總是閑不下來,即使美色當前,也會無動於衷,或者是由於神經麻木了,要花很大力氣,神經才能作出反應。譬如,香港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不同應時鮮花綻放,可是人們非得到花展舉行,讓萬紫千紅都堆砌到眼前來,才把鏡頭對準到花枝上。

又是蘇東坡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不單止西湖是這樣,所有景色都可作如是觀。對某個景物看得多了的時候,更要提醒一下自己,不要對美色麻木,以致暴殄天物了。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去槓桿化」和「暴力救市」

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發生的時候,我粗略搯算了一下自九十年代初以來的情況,悚然發現,大概每五年就發生一次經濟大震薀,管它叫金融危機、股市災難、樓市暴跌,總之是全城以至全球籠罩在重重的陰霾下,有令人窒息之勢。

金融海嘯發生到今,仍然餘波蕩漾。這給人一個錯覺,以為下一個危機要到這個危機過去之後才再發生。意想不到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香港股市在內地與希臘兩個巨浪的沖擊,不能悻免,大幅下瀉。

在這次衝擊中,聽到得最多的是「去槓桿化」和「暴力救市」。兩個詞都比較新鮮,可是細心端詳,亦不過是舊瓶新酒的東西。

槓桿化是技術用詞,洋名是 leverage,相反的動作是 de-leverage,去槓桿化。這名稱在香港有點陌生,若說「借錢炒孖展」,大家就很明白了。這是強力的槓桿,你只要有小小的本錢,別人會借給你若干倍的資金在股市、期市做大額、巨額的炒買炒賣。內地股市早段時間的興旺牛市,很大程度上是這樣暴漲起來的。這波及到散戶,據說,一些保險公司、證券行經紀在大媽們跳廣場舞的地方、在地鐵站出入口招攬5—10萬元以下的散戶,提供槓桿融資。

接受這等槓桿融資的人似乎大膽而無知,槓桿好像距離「理性」投資者很遠。實際上不然,現代的都市人都離不開金融槓桿,這不過是金融系統一借一貸的信貸關係,你沒有足夠的儲蓄買點什麼,銀行讓你分期付款購買就是金融槓桿。於是,你只要有首期在手,就可以買到幾百萬元、幾千萬元以至過億元的樓。

槓桿原理很神奇,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金融經紀、投資銀行則讓你相信,給你一個金融槓桿,你就可以要賺多少賺多少。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金融衍生工具就是這樣產生的,使金融泡沫越吹越大,次按(次貸)危機造成的金融海嘯最後爆發。內地股災爆發的基本原因亦一樣。

影響卻可能不一樣。美國習慣了金融槓桿,居民絕大部分靠此購物買樓,中國人則不然。中國負債的主要是企業,尤其是國企。如果中國有債務危機的話,性質很不一樣。我昨天到深圳起走了一遭,回來後有人問我深圳市面情況怎樣,他以為大街上的人會人心惶惶了,這是給傳媒誤導了所致。

中國股市另一個很大的不同,是非常年輕,建立才25年,而美國已二百多年,但中國股市的交易額上升得非常強勁,竟然預期 A 股的交易額今年內將超過美國。中國的很多事情,以日新月異、一日千里而令人興奮,但這往往正是最大隱憂之所在,造成欲速則不達的惡果,甚至在急拐彎下翻車。

每當發生這樣的情況,在現代社會的複雜環境下,政府的干預少不了。大社會、小政府,變得越來越遙不可及了。頂多是,政府面對危機時不得不以大政府姿態有所作為;事過境遷之後,又向小政府退幾步。在金融海嘯中,美國以「大得不能不倒」為理由,大舉向華爾街注資,惹來國際間「美國社會主義化」的譏評;香港在亞洲金融風暴中,也曾悍然入市「打大鱷」。這都是夠稱得上「暴力」的。然而幾年後,這些好像都被人忘記了。一位在金融界工作的朋友大罵中國政府的「暴力救市」違反自由經濟原則,真讓我瞪眼。

過分槓桿化造成危機之後,都必有去槓桿化,要削減公共開支、重組公私債務、調整財政政策,以及金融海嘯之後為人熟知的「量化寬鬆」,也就是換湯不換藥的印銀紙。美國逐步「退市」之後,到現在還在思量着如何結束這種形式的去槓桿化。

我們似乎在種種的金融擾攘中給弄得麻木了,就如久入鮑魚之肆不聞其臭。內地的槓桿化與去槓桿化突然使人眼花繚亂,倒有讓人清醒一下之功。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燙傷的急救──真的要急

.冰粒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人的記憶很奇怪,對痛苦經驗的記憶特別深刻。可能因為經歷痛苦之故,大腦皮層受到的刻劃特別深刻。中國有「一朝被蛇咬,十年畏草繩」之說,洋諺也說「燒傷的小兒都畏火」。總之,痛苦的經驗記猶新,且不應輕輕放過。

人都會有類似的痛苦經驗,我也有,昨天就有,給一杯剛從咖啡壼沖出來的咖啡燙着了。幸好得益於過去的痛苦經驗,及時處理,如今一點事都沒有,就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

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家居環境中,熱源很多,如燙衣服的燙斗,電飯煲冒出的蒸氣,剛沖出來的滾水等等,冷不提防給燙傷一點,大概無可避免。我試過在偶爾下廚時,手忙腳亂之間,一手抓在燒熱了的鐵鑊上;試過在燙衣服時,為圖方便,把燙斗側放在燙衣板上,到拿燙斗時看也不看地一伸手,就抓在燙斗底板上;……。家人在廚房裡也少不免有類似的經歷,日前就曾被鑊裡的滾油濺到手腕上。

昨天的意外較嚴重一些,我拿着剛沖進玻璃杯的咖啡走出陽台去,想把它連杯放到注滿涼水的盆子去降溫,誰料腳步給跘了一下,咖啡潑出來,手部即時如針刺地劇痛。我尚能保持鎮靜,沒有撒手丟掉玻璃杯,避免了第二重傷害,而是急忙把杯子放進旁邊有水的水桶中,並洗去手上的熱咖啡。然後急奔回到廚房,找出急救「藥品」──冰塊。

以我家的經驗,只要能馬上──幾秒鐘之內──用冰塊給受傷部位降溫,類似的燙傷可以輕易化解,事後不紅、不腫、不癢、不痛、不起水疱,就好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

昨天的燙漡是幾次燙傷中最嚴重的,給燙到的面積較大,與燙源接觸的時間也較長。過去,手指一接觸到燙斗、鐵鑊,會在條件反射之下,在千分之若干秒之內縮手。這次,熱咖啡燙在手上該有一兩秒。

這次作冰敷處理也有點麻煩。過去遇到手指頭燙傷了,手指拿着冰塊便能冰敷降溫,這次受燙的主要是指背,冰敷時接觸面很小。我於是把冰塊放進大湯碗裡,加點水,再把手浸在冰水裡,到凍得受不了,就把手拿出來一會。如是者反反複複差不多半小時。可能燙得較重,受傷的神經細胞對熱很敏感。水龍頭放出來的水被陽光曬熱了,手接觸到居然有刺痛感覺,要再放進冰水去紓緩痛楚。結束冰敷後,手的水一乾了,又火辣辣地刺痛,要再浸浸冰水才舒服。冰敷治燙傷,這回難道不靈了?

炙熱感覺還是慢慢消退了,三四小時之後,完全消散。熱咖啡的燙傷就像一場噩夢過去,有點疑幻疑真。到今天,更加找不到絲毫感覺,「事如春夢了無痕」。

到網上查找一下,發覺也有人供這樣的經驗,而且提出冰敷降溫要達三十分鐘才有效。這大概與肉體是不良導熱體有關,這從凍肉解凍之緩慢,蒸魚蒸雞要蒸相當長時間可以知道。燙傷後要馬上氷敷降溫的經驗是一致的,這是為了迅速把皮膚表層吸收的熱能帶走,阻止熱能傳導到皮膚深層去造成更嚴重傷害。

不過要防止受凍傷(一般不會,因為你會凍得受不了),皮膚若已燙得破損,則要提防真接接觸堅硬的冰塊時再受傷。

這是我的一點痛苦而很值得記取的經驗教訓。希望你能記住,但希望你用不上。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希臘債務危機與奧運精神

有時,一個小國也可以驚動世界,希臘就做到了,還會給世界帶來多大的震蕩則未可知。震蕩主要是經濟金融上的,但若往深處想,則西方世界應有更深刻的心靈震蕩。

希臘只有一千零幾十萬人口,比香港只多約三百萬;GDP 則約只及香港的九成。在世界上,它位於發達國家之列,可是放在歐盟,則列為欠發達國家,經濟基礎較薄弱,服務業佔GDP的82.3%,七成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航運、旅遊、僑匯是外匯收入的三大支柱。農業較發達,工業製造業較落後,以食品加工和輕工業為主。

今天想起希臘,你會想到悠閑,與城邦時代雅典人聯同斯巴達人對抗波斯大軍入侵時的奮勇強悍,似乎已沾不上邊了。希臘加入歐元區之後,借債優惠而便捷,而財政預算與稅收卻不受監管,於是大肆揮霍,官商皆貪,借了一屁股債。不過幾年時光,到二零零八年金融海嘯爆發,希臘便成為歐洲債務危機的原爆點,接着牽連到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等國家。

希臘幾年來得到不少注資援助,以今天匯率計算達 2640 億美元,多過希臘一年的GDP。它也按照債權國和 IMF 等金融機構的「經典」緊縮經濟療方,勒緊褲帶過了幾年緊日子。可是受制於統一的貨幣之下,沒法通過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經濟始終振興不起來。那些大筆注資到哪裡去了?主要用來償還到期的債務,等於由債權人左手交右手。

希臘通過公投拒絕了債權人的方案,等於說,你不借錢給我,也別想我還錢;你願意借的話,我繼續還錢,但還款額得打折;而且,別讓我繼續勒緊褲帶過日子,老子受夠了!

你盡可以說這是「發窮惡」,但它也是循規蹈矩做了幾年乖孩子之後,才被逼走上這一步的,何況還有逾六成民意支持作後盾?假若陸續有其他國家被逼走上「梁山」,再指責它們「無賴」就更加沒意義了。

過去,這樣的債務違約都發生在第三世界,原因可以簡單地歸咎於這些國家的「落後」。如今,這竟然發生在西方文明的發源地,該怎麼解釋?

根據資本主義,亦即是《國富論》提出的基本經濟理論,供求關係決定了經濟的動向,產品多於需求,產品價格就低落;需求高於產量,價格就上升。為了利潤最大化,從國家到商人,都會致力於擴大需求,並同時盡量壓抑成本。從歐洲與資本主義同步發端的殖民主義由此而來,列強由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既爭佔資源,又爭奪市場,不斷征服;到近年,又不斷把製造業外移,既輸出污染,又降低成本。許倬雲教授把這比喻為浮士德精神,不甘堕落、永不滿足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有它的積極意義,以前只是歐洲一部分民族的文化,現在卻是全球人類的共有的心態── 一切要更多、更好、更快、更舒服。這與起源於希臘的奧林克精神何其相似。

這樣的精神一旦與人的貪欲結合起來,則有欲壑難填之憂。創造更大財富的貪欲仿佛成了一部人類一直幻想擁有的「永動機」,一部可以無休止地自動運轉的機器,沒有煞停掣,就像歐元沒有退出機制。終於,這釀成一次又一次環球經濟災難。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漢武盛世」反映的香港

漢代石天禄
去香港歷史博物館看「漢武盛世」展覽,本來只是想藉這個難得的機會多了解一下這個二千年前的盛世,看一些難得一見的文物,冷不提防,展覽處處可以聯繫到今天的香港來。這不是刻意的安排,而是二千年來的客觀存在,你可能並不注意,一經提點,可能就恍然了。

九龍李鄭屋村有座著名的古墓,是一九五五年發現的,是香港發現的唯一一座東漢磚室墓,從結構到出土文物等,與華南地區發現的東漢墓如出一轍,證明中原文化至少在二千年前已傳播到香港。結合到墓磚銘文的「番禺」二字,古墓推斷為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的建築物,印證了香港在漢代屬番禺縣(即後來的廣州)管治。

廣出土的漢代啕船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亦控制了南方的百越,大軍駐於番禺一帶。秦亡後,秦將趙佗在番禺自立為王,建立南越國,歷時近百年。到西漢,漢武帝才平定南越國,打開嶺南的新局面。當時,管理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廣信,即今天的梧州附近。再後來中分兩廣的,就是廣信,東為廣東,西為廣西。

展品中有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眛的「文王行璽」金印,是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的藏品。這是至今發現的最大一枚西漢金印,而且超越了秦漢時帝璽以白玉為印的規定。可見史書所載南越王僭稱帝號之說確有所據。

漢代時,廣州(番禺)的發展遠遠走在香港前面,如果到廣州看看南越國的相關展覽,這個認識會更清晰。香港的各方面都深受廣州的影響。有一條廣州出土的陶船讓人看得親切,這就是香港今天還見得到的舢舨,以前維港有很多。如今,偶爾還能見到有從避風塘駛到海港裡去的,可能供人釣魚之用,都裝上馬達了。

華貴的銅骰子
香港多賭仔,一件賭具──一枚銅骰子會讓他們有另一種親切。它有別於如今正方體的骰子,而是18面的球形,16面有一至十六的數字,餘下兩面為文字,分別為「酒來」與「驕」。骰子還有以金絲、綠松石、瑪瑙鑲嵌竹紋飾,華貴異常,反映出當時主人娛樂生活之奢華。

西漢東漢共四百多年的國祚,給世人留下了至今不能磨滅的深遠影響。展覽當然不能不涉及絲綢之路,這又不能不令人聯想到中國今天提出的「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其實湮沒已久,如今除了旅遊之外,沒有必要把它復原。要建設的是以高鐵為紐帶的經濟帶,是一個有關國家都可以得利的國際部署。

漢代彈琴俑
正在讀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榮休教授許倬雲的一本書:《現代文明的成壞》。他在序言中提到《易經》中乾卦的「群龍無首,吉」──有許多自由飛翔的龍,卻沒有一個領袖,竟是大吉大利之兆。他認為,這是因為群龍可以和平相處,不需要一個帶頭的大國。一個小國沒有資格說這句話;如果一個國家有資源可以爭取大國霸權,或擁有大國地位,卻秉持容忍與互助的心態,不以領袖自居,只以群龍之一自處,與列國和平相協,這才是真正崛起的大國。

對於崛起的中國會怎麼自處,全世界都在觀望。有一點應該肯定的是,你不可以自絕於這個崛起的進程之外。今天聽到有人提出,要把問題不絕的香港高鐵段工程煞停,把在地下掘出的大同變為商場更附合經濟利益云。

中國有過長城 (The Great Wall),那是軍事設施,雖然是防禦性的。中國今天開始向歐洲和東南亞發展的高鐵網,有人稱之為長橋 (The Great Bridge),這是經濟互利性質的。要把香港自絕這長橋之外,識見之低真無以復加。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客」字與指揮

排練中的夏飛雲
有句中國老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是一句貶義的話,指社會中盲目厚待外來者,而不信任身邊或本土的人的不合理現象。它批評的可不是「外來和尚」。

外來和尚有天然的優勢,因為是外來的,而且通常是受邀而來,自然居於特別受尊重的位置,經自然較好念。而受邀請的外來和尚通常都是高僧,自有不平凡的修為,經即使不能念得天花亂墜,想必也舌燦蓮花,升壇時,座下的僧眾都精神奕奕,聚精匯神。相對之下,本寺住持講經,可能僧眾昏然鼾然。

這樣的情況也常見於音樂團體,特別是業餘樂團。「外來和尚」──客席指揮──常常可以讓樂團脫胎換骨,有超乎水準的演出;從排練到演出,樂隊成員的專注力都較強,服從性也高,對指揮的提示反應較敏銳。可是「外來和尚」一旦雲遊他去,樂隊的水準又下降到原來水平,屢見不鮮。

似乎,客席指揮的特殊性存乎一「客」字。

因為是客的身份,他會很客氣,起碼在開始時或表面上會這樣表現。可是一旦進入音樂狀態,他就不會客氣,甚至很不客氣,即使客氣,也必棉裡藏針,不會讓你好過。這可能是出於藝術上的執着,對專業水準的執着,又或者是出於對個人名聲的關心──不能讓不夠水平的演出砸爛了自己的招牌。

更可能的是,因為他從指揮的角度,對「客」字有特殊的理解。

客字,從「宀」。「宀」,粵音讀「棉」,是深屋和覆蓋的意思。「宀」下面的「各」是用來標聲的。可是從音樂,特別是指揮的角度來看,「宀」正代表指揮,而「各」就是樂隊的各個成員。「宀」覆蓋下的各人,必須服從於指揮的意志;或者說,指揮的任務,就是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統一所有樂隊成員的意志,從拍子、速度、強弱、音準,到音樂內涵、音樂形象等等。在我的理解中,這些東西合起來就是樂感。

一次聽上海的著名指揮夏飛雲指揮排練劉文金的《十面埋伏》。這是由琵琶獨奏曲改編的,與原曲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夏飛雲向彈琵琶的樂手明確指出,要拋棄他們各自彈奏過的獨奏曲的版本,而按他理解和處理的「夏飛雲版本」演奏。然後,他逐個音、逐個小節地把各人的不同理解統一起來,使樂曲出現統一的新形象。他通過樂隊呈現了他的樂感。

樂感或音樂感很抽象,難以捉摸,有很大的主觀成分。批評某人的演奏欠音樂感,很容易;幫助一個人提高他的音樂感則很難。難在要把樂感通過不同的、具體的、可以捉摸的、有客觀標準的音樂屬性,即拍子、速度、強弱、音準等體現出來,讓人知道怎麼改進。只要有這些具體要求,電腦的演奏、機械人的演奏一樣可以有樂感。指揮之難,就難在不是只提出抽象的要求或批評去讓人無所適從,而是能夠作出具體的要求,讓人知所改進;即難在除了能指出問題還能解決問題。

要求樂隊成員有樂感沒有錯。音樂要演奏得好,必須有樂感,要對音樂有感受,還有能力通過音樂表達出來。可是音樂感受是很個人的,每個人都因為音樂、文化背景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如怎樣表達就更不一樣。所以同一首樂曲落在不同的演奏家手中,演繹都不同,這正是音樂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古琴曲《憶故人》,有人的演奏長八分餘鐘,有人達十二分鐘,時間長一半,兩位演奏家的樂感太不一樣了。這樣的演奏家若放到樂隊裡,則只能有一個速度──指揮控制的速度。也就是說,在樂隊裡只能有指揮的樂感,個人的樂感是沒有多少發揮餘地的。

試想想:兩人據各自的樂感一同演奏《江河水》會怎麼樣?很別扭,很難受吧?演的、聽的都難受。我很無奈地有過這樣的難忘經驗。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自己的樂感一點意義也沒有。

只有在特定的樂隊裡,個人的樂感才是有意義的,如江南絲竹小合奏,如廣東音樂小合奏,如小型爵士樂隊,這意味着每種樂器都只有一件,以給予樂手相當大的發揮自由,甚至是即興的發揮。一旦是大合奏,樂手就要準備放棄個人的樂感自由,而期待指揮的指示。你個人的樂感受到約束,換來的是集體渾然形成的新樂感。所以,獨奏是獨奏,合奏是合奏。把富有高超樂感的獨奏家合起來,未必能組成一支出色的樂隊。

樂隊最需要的,是出色的指揮。他是不是姓「客」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像「客」字顯示的那樣,把「各」人的意志統一起來,去「宀」住他們。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性愛與民主

日前讀到一段很有趣的調查研究報道,是關於男女魚水之歡的。它是對二零零四年一項研究的跟進研究,當年的研究發表在 Journal of Economics (《經濟學報》)上,它根據從一萬六千名成年美國人的數據,研究了他們的收入、性行為和幸福感的關係。其中頗受議論的一項發現是,假若把做愛的頻率從一月一次增加到一周一次,幸福感之上升,猶如銀行戶口裡增加了五萬美元(約四十萬港元)。

最近,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美國經濟評論》)上也有一項研究報告說,根據對約一千名美國女子的調查,性愛是最讓人快樂的行為。

據此,可以推斷,性愛越多越快樂──感覺猶如銀行戶口的錢越來越多嗎?兩者的因果關係真的可以正比例地線性上升嗎?

卡內基.梅隆大學 (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的研究人員為此找來了64對已婚成年男女,都屬異性戀者,隨意把他們分作兩組,一組如常生活以作為對照組,另一組須把做愛頻率提高一倍,假若原來一月一次的,要增加到一月兩次;若原來一周三次的,就要增加到一周六次。

一段時間之後,實驗組男女的反應讓研究人員大為驚訝:增加性愛並不那麼有趣,沒有讓他們更快樂,生活質素反而不如前了,性愛的質量下降,生活精力和熱情也下降。領導研究的經濟與心理學教授 George Loewenstein 說,性愛重在樂趣,去研究其中頻率與快樂的關係可能搞錯方向了,也就是說其中的幸福感應該來自質,而不是來自量。

這讓人想起《當哲學家遇上心理醫生》一書中這句話:「亞里士多德最不朽也是最有用的見解是,美德並不是純粹的好東西,並不是擁有得越多就越快樂的,它實際上是有一定量的東西,我們可能擁有得太多或太少。」

不僅是美德,所有正向的、積極的事物,都不是擁有得越多就越好的。中國的傳統智慧早就發現了兩個極端之間互相轉變的辨證關係,光極則暗,暗極則明,盈虧、陰陽、盛衰、生死……都一樣。人的個性優點與缺點,社會制度的利與弊,亦一樣。過分勤儉會變為吝嗇,愛心爆棚會淪於濫情,慷慨過度就是揮霍……所有良好、值得珍愛的事物一旦無限制地發展,都有走向黑暗面的可能,關鍵在於分寸,即「度」。

自由、民主何嘗不一樣?這不是新發現,早在古希臘時代,和自啟蒙時代以來在西方各國的政治的實践,都發現其中有質與量的問題,只要過了某一個尺度,它們帶來的就不是天堂而是地獄。

美國無論在性開放還是民主發展上都走在香港前面。只要有充分的理性,我們都可以從彼邦找到充分的正反面教訓。

《紐約時報》有關報道題為 The Joy of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Sex (性愛〔恰好適量〕之樂)。「性愛」二字自然可以代入為「民主」、「自由」。
**
參閱:
The Joy of (Just the Right Amount of) Sex
http://well.blogs.nytimes.com/2015/06/25/the-joy-of-just-the-right-amount-of-sex/?mabReward=A1&action=click&pgtype=Homepage&region=CColumn&module=Recommendation&src=rechp&WT.nav=RecEngine

「筆下留情」版頭照片題詠之三十六(2015/06)

海闊天空且徜徉  雲閑意遠覓華章
陽台幾朵花自在  我自悠然看夕陽
(陽台夕陽下的簕杜鵑)
風箏風箏
你可能告訴我
天上的花朵
可會永不凋落
四時盡開
*
花落了還會開
讓你心中總有期待
我從天上歸來
霑一身彩虹的七色
將為明年
醞釀更多精彩
(深圳蓮花山的紅風鈴木)
 重重迷霧阻擋 
巨輪升火啟航
框框有待衝破 
幾時前路康莊
(在香港藝術館觀望維港)

風橫雨驟我泰然
繁華滌盡見新鮮
烏雲遠望銀邊閃
荷蓋銀邊耀眼前
(深圳洪湖之雨後荷花)

可以踎低,奈何站不起來?

懷舊不如說的輕鬆,你能不能「踎」大排檔?
原來真的有一些朋友有「踎不得」的問題。這其實分兩種情況,一是踎不下去,或者只能「歐踎」(歐洲式下蹲),不能「亞踎」;二是踎得下去,站起來困難。

這與年齡有關,隨着年齡增長,踎越來越成問題。拍集體大合照時,因為人太多了,攝影師要求年輕的到前排蹲下時,可不要隨便拍拍胸脯走上前排以示「後生」。

造成困難又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關節問題,二是肌肉問題。

涉及的關節有三個:踝、膝、髖,各由骨、軟骨、韌帶、肌肉緊密相連而成,如果關節的柔韌性下降,或受到損傷,或支撐力量下降,關節的屈伸能力自然受影響。近年的健身運動增加了不少與拉筋有關的項目,例如瑜珈,有的乾脆就叫拉筋。我最近才知道,有專門供拉筋用的拉筋凳。登入淘寶,可以找到很多大同小異的款式。坊間有個「筋長一分,命長十年」的說法。不必把這當真,但把身體不同部位的筋腱拉鬆,保持身體的靈活性,好處是不言而喻的。

一位剛從大學物理治療教席上退下來的朋友多年前就對我告誡說,隨着年齡大了,要多做拉筋運動,保持身體的靈活性,以加強平衡力,防止不必要的跌傷。

以上三個關節中,膝關節最複雜,要承受的負荷也最大。你超重一公斤,膝蓋就得多承受六公斤重量。它卻又最欠靈活性,只能向後屈伸,左右旋轉的能力非常有限。你要做轉身動作,主要靠足踝和腰、髖關節。假若這些關節都欠靈活,又不掌握動作要領,膝蓋就容易受傷。

不少人打太極拳因此弄傷膝蓋,因為不知道任何時候膝蓋都要與腳尖方向一致。譬如起手式,開步與肩齊寬之後,兩膝其實分別約指向11點和1點的方向,左右腳尖因此也要微微向外,而不是排成11字。身體轉向時要做好撇腳動作,通過兩腳之間的重心轉移,由非重心腳(虛腳)以腳跟或腳尖着地轉向。轉向又應先由腰、髖帶動。

膝蓋會有本身的毛病,但膝蓋不靈、疼痛、無力,卻未必是膝蓋本身的問題。膝蓋要承受重量,而讓下肢活動起來的是肌肉,主要是臀部的臀肌和大腿的四頭股,都是複雜的肌肉群。假若身體隨着年齡增長而加磅(主要是脂肪),另一方面又由於缺少運動和年長而肌肉收縮,膝蓋就會越來越不勝負荷。何況,還有骨質流失問題?

可見,要通過適當的運動去加強臀肌和四頭肌,你才能有力地站起來,否則,有健康的膝蓋也沒有用。

網上有人就此現身說法,談到自己多年來有所謂「跑者之膝」(runner’s knee)問題,而在醫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下,毛病總是纏身。這位女作者於是自己去深入研究,從加強支撐膝蓋的臀肌與四頭肌入手,不但膝蓋不痛了,而且讓下圍的線條更漂亮。

加強下肢肌肉的鍛練不難,例如下蹲起立(慢速,約一分鐘三次),難在堅持。更簡單的是,站着,盡力蹬緊兩腿,提肛,保持若干秒,能做多少次做多少次,擦牙時可同時做。走樓梯、登山也可以。
**
參考文章:What Your Doctor Isn’t Telling You About Runners Knee And Chronic Knee Pain (And The 5 Keys to Fixing It)
http://modernhealthmonk.com/ultimate-guide-to-chronic-knee-pain-runners-kn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