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字解遇合、適逢其時,也引申為機遇、時機,通常見於風雲際會(或際會風雲)、因緣際會這樣的四字詞中。賢人能者在難得的好時機下,在某個時空聚合,一起有所作為,展才顯能,是為風雲際會。
香港之崛起,可謂風雲際會。「開埠」以來如此(1.0版),戰後如此(2.0版),大陸改革開放之後(3.0版)更是如此;都是發揮香港地緣政治的優勢,使各地人才薈萃其間,幹出多番事業來。從地理上看,香港其實沒有過人之處,除了一個深水港什麼都沒有。「開埠」之前,不過是廣州的外港,廣州才是珠三角的中心,華南的經濟重心。後來大陸政治持續動盪,香港卻得偏安之利。每番風雲色變,香港都積聚更多資財人才。到大陸亂極而治,香港又利用它此前積聚的資財人才,長袖善舞於九州。那時,香港的生產總值差不多相當於中國內地的四分之一。
《明報》今天(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據英國最新的解密檔案,揭示了一些中英當年就香港問題談判的內幕資料,其中包括鄧小平讓香港回歸後50年不變的「因由」,就是「50年期限是為了中國成為經濟發達國,香港繁榮穩定有助中國現代化,亦為了50年的台灣穩定,不想與台灣開戰」。
這其實談不上什麼機密,頂多是公開的秘密,是中國從內地、香港、台灣共同利益出發的公開立場。中國官員早就預計,到了二零四七年,內地的生活水平應該與香港差不多,到時變與不變問題會不大。這是籠統的想法。生活水平雖然不代表一切,但英國人自麥理浩治港開始努力促進香港經濟、拉開香港與內地的生活水平距離,正是為了讓港人抗拒回歸,以利英國與中國談判。這是英國之前解密檔案的揭露。
鄧小平等中國官員的計算的確「失誤」了。一是保證不變的50年才過了不到20年,大陸的生活水平已接近香港的水平了,某些地方甚至已超過。二是香港不少人對內地的抗拒反而擴大。
回歸之後,一個合理的預期是,在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發動機之下,近水樓台的香港該交上新的好運,風雲際雲應當進入4.0版本。很可惜,事與願違,香港反而有每況愈下之勢,如今的生產總值不及中國內地 3%了。
日前讀到中大王卓祺教授的《等而下之──移民第三代(香港八九十後)平庸有理》一文,文章說的其實是「富不過三代」的老掉牙道理。我對於香港逃不過這魔咒早有不安,但讀之仍覺神傷。
「香港就此玩完?」的疑問已在不少人心中如暗湧波動,這會是必由之路嗎?世界之轉變,「測不準」是常態。積極的因素、消極的因素都存在,就如人體,調理得宜,當可以固本培元,不難重獲生氣。
今天是二零一四年的最後一天。要問我這一年最大變化是什麼?我說是:據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國。這是美國自一八九零年超越英國而雄視世界後,世界力量平衡的另一個巨變。
可是,全世界都對這個巨變很低調,西方下意識地視而不見,中國有意識地知而不說。我相信,到全世界都公開接受這一事實時──不出幾年──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很不相同的世界。
前天晚上到一家素食餐廳吃晚飯,壁上掛上一幅書法,是《禮記.大學》的句子:「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視、聽、食都失靈了,皆因「心不在焉」,心不專、不誠也。
把散亂了的心收回來吧,心專、心誠了,香港應有新的際會──風雲際會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