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膠袋膠樽,存在有合理性

我很支持環保,在很多方面盡力去做。可是放眼周遭,卻覺得不少所謂環保的事都過了度,有些追求不切實際的高大上目標,有些為政治正確,結果是把人拆騰了。

一些環保分子為了讓頭上的光環更耀眼,愛把目標拔高,譬如說「拯救地球」。地球是七八十億人的共同家園,「拯救地球」無疑是地球上最偉大的事業。可是地球在人類出現之前的四十幾年裡就存在,到有一天人類滅絕了,地球會繼續存在,很可能因為免受人為破壞,日子更好過。「拯救地球」之說荒謬至極。

生產力大發展之下,出現了大量不利於環境的產品是事實。產品能夠廣受歡迎,一定有它的理由,如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如膠袋,如膠樽,在經濟意義、衛生意義、便利意義等方面都有合理性。寓禁於徵(費或稅),以道德輿論高壓,都忽視其存在的理由,與其合理性相悖,必造成矛盾。

這樣做似乎有如庖丁解牛,切中肯綮。可是在現實中,牛有千千萬萬;解一牛可中肯綮,解千千萬萬牛,要刀刀都切中肯綮就難。從源頭或匯流之處着力就比向點點滴滴着手合理得多。

從一位曾執着從事膠樽回收的朋友口中知道,一個膠樽其實由瓶蓋、瓶身等幾種不同的膠形成,必須分類碎粒才能成為有價值的再用原料。香港的膠樽回收後,被一些拿了政府津貼而沒有專業設備和技術的企業、團體糊亂碎成混雜膠粒,根本沒有市場出路,結果都去了堆填區。朋友曾買入可以自動把膠樽不同塑膠分類切碎的大型機器,政府官員參觀過,讚不絕口。可是,這台機器安裝在「非法使用農地」上,最終找不到合適、合法的用地而清拆,運回內地去。

我不會買瓶裝水,知道上述故事後,就更不會買了。我細想過,我的做法其實主要不是出於環保理念,而是出於惜物、節儉之心。小時候,物質缺乏,不斷受到要勤儉節約的教育。把完好的東西當垃圾拋掉,總有罪惡感。後來,這又得到老師補課的《朱子治家格言》鞏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往前溯,有更湮遠的源泉。唐朝詩人李商隱《詠史》詩有句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勤儉不僅關乎個人、家庭命運,更關乎國家命運。

李商隱的觀點則可能源自其老祖宗老子的《道德經》:「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根深柢固,長生久視之道。」

「嗇」可以解釋為節儉的美德,而「儉」是老子「三寶」之一,他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已故學者張松如說:「嗇者,亦儉也。嗇就是留有餘地;留有餘地,才能早為之備;早為之備,才能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予以解決;在事物即將發生之頃及時矛以解決,才能廣有蓄積;廣有蓄積,自然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自然就具有了無窮的力量。老子認為大而維持國家的統治,小而維持生命的長久,都離不開『嗇』這條原則,都要從『嗇』這條原則做起。所以說它是『長生久視之道也』。」張松如有兩闕歌詞頂頂有名:《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英雄贊歌》。

不過,物質高度富裕下,要從惜物出發而環保,似乎又太難了。那麼,向科學投資以求解吧,這比要人不要用膠袋、不要飲樽裝水實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