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冇」亦「無」,「舞」亦「巫」

粵語的「冇」字很有意思,它與「有」相對,兩字並列,一看就能意會到「冇」即沒有。

「冇」的讀音不同「無」,其實意思一樣,只是由最低音的陽平聲轉聲為較高音的陽上聲,可以說得響亮些、清楚些。轉聲在粵語常發生,陽平聲和陽去聲的姓氏單用時,為了方便呼喚,常會向上轉聲。你會習慣說「冇事」、「冇錢」,但也會習慣說「無事不登三寶殿」。

日前讀到已故山東學者龐樸一篇學術演講稿《談「無」說「玄」》,裡面說到廣東人的「冇」字完全運用古人的造字方法,把「有」字去掉點什麼東西,就是「冇」了,形式和意思都是「有」的缺失,是依靠「有」而來的。

龐樸以闡釋中國文化中「一分為三」智慧為人熟知。我早幾年到寧波旅行,逛新華書店,從電腦系統中搜尋到孔子文化獎精萃叢書的《龐樸卷》,大喜過望。日前讀到他二零零五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演講稿,同樣喜歡。

「無」字在甲骨文、金文、篆書的字形都很奇怪,圖形和筆劃都複雜,像一個人左右手各拿着一大串東西。龐樸據此解釋了「無」的三層意思,或說三種「無」,即相對的「無」,虛而實有的「無」,和絕對的「無」。

第一種「無」最簡單,就是先有而後沒有了。怎樣用一個字來表達?我們的祖先想到了減法,甲骨文中的「有」字原形是右手,把「有」字去掉一半,就成了甲骨文中的「無」,也就是逃亡的「亡」,即本來有,現在沒有了。粵語的「冇」字異曲同工。

第二種「無」是最複雜的「無」字。在甲骨文裡,「無」字其實就是跳舞的「舞」,是人祭祀時與鬼神打交道時的形象繪畫。鬼神看不見,難以描畫,但在人的信念中確實存在,最終,古人借用跳舞圖形來表述「舞」所侍奉的對象。神無形而最大,由「舞」演變的「無」因而有既沒有又極多、極大的雙重意思。如草頭的「蕪」,不是無草,而是草極多而「荒蕪」。最善舞的則是「巫」。古字中,舞、無、巫其實互通。

這種「無」如佛經有語云:「實而不有,虛而不無。」或者說:「空而不虛。」

第三種「無」是「絕對沒有」的無,亦即《墨經》中「无,不必待有」的无,本來沒有,過去也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絕對沒有。

怎樣的字才能表達這種「無」?答案是古字的「无」,亦即簡體字的「无」。

《說文》稱:无,「奇字,無也」。奇在它是「通於元者,虛無道也。王育說:『天屈西北為無。』」「通於元者」即把「元」字一撇的頭往上一捅,就是「无」字。「元」是開始,「通元」則是開始以前「無」的境界,是「絕對沒有」的地方。用現代科學理論,即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前。

「天屈西北」是「天」的一捺指向西南的那一方,就是「无」。中國古時的方位坐北向南,「天」字向左下一屈指向的正是今天地圖的西北方,即古人眼中連太陽都被吸進去的地方,是無底洞,也是女媧要補天的地方。

已故學者饒宗頤手書「大愛无疆」,寫的是「无」,不是「無」,自是別有深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