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從「琴棋書畫」到「不亦樂乎」

廣州國際樂器展覽會場一角
我參與的一個樂團,有朋友發起了一個有關「琴棋書畫」的群組,真的志存高雅。群組一下子吸引了十幾位朋友加入。這很難得,不知道會有什麼實質的交流發生。

所謂「琴棋書畫」,不過是籠統的說法,群組議論的大抵會從音樂擴大到其他文化藝術範疇,不限於音樂。

中國人只要讀過書,受過教育,都會對「琴棋書畫」有所嚮往,有稱之為文人四友、雅人四好。四者其實不專指某一門文化技藝,而是代表着中國文人的素養和各種雅好。用粵人的稱謂,是為「細藝」。

中國古代文人的雅好很龐雜,遠不限於四,可供雅玩的還有茶、酒、石、嘯(口哨)、樹根、古玩、古籍……等等。其中最誇張的是明末的張岱,他給自己寫下墓誌銘:「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恗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茗茶)橘虐(圍棋),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玩物至極端可喪志,張岱是典型。

琴棋書畫都起源古遠,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可是成為文人雅好則不會那麼久遠。例如畫,初時都出自畫工畫匠之手。文人畫的所謂文人畫,萌芽於唐,興盛於宋元,是文人「借繪畫以抒洩胸中之逸氣,而並不求工整與形似,也不講目的與價值;只是隨興所至,表之筆情墨趣,寫寫文人墨客心府靈境」的東西,講究詩情、畫意。以至有說道:「畫有士人之畫,有作家畫。士人之畫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畫工而不必畫妙。故與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

近年,中國經濟發展,生活穩定,文人多了。於是又見有文人畫出現,是一些出名作家畫的畫,與下過苦工的畫家的畫大異其趣。「不工」是肯定的,至於是否「妙而不工」,就成疑問。因為作家出名,這樣的畫也有市場。

甚至出現「文人書(法)」。過去,讀書人必都在寫字上磨煉過,用筆寫字又是日常必備之功,書法都不會太差。現代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你有個博士銜頭,甚至有諾貝爾獎光環,不代表字就寫得好,軟筆書法更不在話下。「文人書(法)」真讓人開眼界。如今,領導人歪歪斜斜的是題字少見的,據聞中央有遏止這「歪風」的規定,可是偶爾會見到「文人書(法)」,希望不要風起青萍之末也成為「歪風」。

文化藝術的範圍既廣博無邊,要提升個人素養,不必限於「四雅」,任何一個門類,只要有興趣,都可以深入鑽研而有所得。前面提到的群組,就是對由兩個同音字的議論擴及對聯用字而促成的。對聯就是「細藝」,其實屬於格律詩,不過可以短到幾個字,比只有 20 個字的五言絕句還短。對聯雖是「細藝」,天地卻很大。

群組名為「不亦樂乎」,既因為朋自都自虛擬空間遠來,也因為雖非音樂而關乎音樂。古人說,學寫詩,功夫在詩外。音樂亦然,書畫詩詞,「不亦樂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