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特斯拉到中國設廠的背後

在美國加緊向中國發動貿易戰之際,美國的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Tesla) 卻「出走」到上海設廠去了。這固然是商人為了逃避關稅大幅上升的商業行為,而在中國而言,意義重大得多。《日本產經新聞》一連就此發表了多篇報道,認為這意味着「中美汽車實力逆轉」,是中國汽車業的「翻身之戰」。

大陸近年有一個熱門詞叫「彎道超車」,香港人叫「彎位爬頭」,這個賽車術語正廣泛應用到政治、經濟各個領域。在賽車當中,汽車的馬力差不多,要在直路爬頭難乎其難,只有在彎道有機會,但難度超高,要比拼技術、勇氣,和能夠及時利用對手瞬間的犯錯。發展電動車可能是中國汽車業彎位超車的機會。

美國號稱車輪上的國家,汽油車生產從技術到規模都比中國領先許多。中國在追趕當中一個重要的超越,是從二零零九年起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二零一七年,中國的新車銷量達到 2887 萬輛,美國則是 1723 萬輛。《日經》稱之為「世紀性的逆轉」。逆轉帶動出連鎖效應,特斯拉之「出走」是其中之一。

中國推廣電動車很積極,重要的動因是改善環境。特朗普上台不久就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則一向明言,為了中國本身的利益,一定努力減排。於是,二零一七年全球銷出的 142 萬輛純電動汽車和混能車當中,中國佔 78 萬輛,佔 55%,約相當於美國的 3.5 倍。

市場規效應很重要。美國大型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 Partners)關注的並非純電動汽車的銷量,而是實際行駛距離。它的數據顯示,二零一七年七~九月,中國電動車的行駛里程達到 2760 萬公里,是美國 1210 萬公里的 2.3 倍。行駛距離越長,能收集到的數據越多,有利開發。艾睿鉑汽車部門總監 Alexandre Marian 指出,「中國在電動化這個最為重要的領域已經領先全球」。

《日經》引述中國一位工業和信息化部高層人士的話說,「(中國) 在汽油車上比不過外資,但在純電動車方面是勢均力敵的戰鬥」,因為電動汽車涉及的零部件少四成,而且中國企業差不多是在同一起跑線上與對手展開競爭的。

要說沒有差距也不實際。日本電動化研究所董事長和田憲一郎認為,在「類似引擎那樣需要經驗的零部件,中國也一直通過模倣在追趕。距離不需要外資的力量只差一兩步」,而在純電動汽車領域差距更小。

特斯拉為什麼要到上海設廠,原因很明白了。中國決定二零二二年之前撤銷對外國車企 50% 的出資限制,以吸引外資純電動車企到來,除了改善環境,還為了形成鯰魚效應,倒逼中國的電動車企業迎頭趕上。可以說,中國成效巨大的改革開放 40 年,由始至終都是鯰魚效應在發生作用。港商就是最早游進大陸的「鯰魚」。

特斯拉有比中國更先進的電動車技術,例如高性能電池、大量應用鋁製零部件、超級充電站,都值得中國企業學習。上海已發布行動方案,吸引外資車企建設研發中心及高端整車項目,支持高性能電機、電池、電控等核心部件配套項目落地,形成產業帶。

《日經》的報道說,「看上去美國似乎是要主動放棄積累起來的競爭優勢。不僅僅是市場規模,全球車企的視線將更加被在技術上也要引領全球的中國所吸引。」

報道引述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汽車是『産業中的産業』。融合了物聯網(IoT)和人工智慧(AI)的汽車將進一步擴大相關産業的範圍,預計今後也將繼續成為技術革新的搖籃。因此,中美之間的下一個逆轉或許將不再僅限於某個産業的競爭力優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