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星期二

中國人之少宗教信仰

早上讀到一段新聞:山西臨汾市的環保局局長剛從副職「扶正」,為了想讓空氣污染數據好一些,用錢收買一些人偷換了監測儀器,結果才當了一個月局長,就下馬了。

在偌大的中國,這樣的事情數不勝數。有人愛把中國多污七八糟的事,歸咎於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缺乏敬畏之心。你很難說這完全沒有道理,不過這也犯駁。環視一下世界就知道,亞洲宗教信仰最虔誠的國家如緬甸、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巴基斯坦,邪惡問題都層出不窮;韓國一個重大問題正好是走入歧途的基督教;世界上天神最多的國家可能是印度,各種宗教數以百計,國力卻不能與之作正比。以天主教來說,當今信眾最多的是南美洲,倒是教庭所在的歐洲,走進教堂作禮拜的人越來越少,而兩地該怎麼比較?去年在羅馬,禮拜天到聖保羅 (聖保祿) 埋骨的聖殿參觀,情景之冷落,比我想像的還嚴重。這些地方的人的敬畏之心到哪裡去了?

中國也多神佛,凡人得道,也會被供奉到神壇接受敬拜,但敬拜者沒幾個算得上真正有宗教信仰,甚至連拜的是什麼神、信的是什麼教都說不清。一些地的關公廟、城隍廟索性以這幅對聯敬告上香者:
作事奸邪任爾焚香無益
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
這也算屬宗教的話,中國的宗教信仰也真務實,講求的是實際效果、社會效益。沒有宗教信仰不等於沒有信仰。中國社會延續幾千年,自有自己的信仰支撐着。

早在百多年前,辜鴻銘就關注到這個問題。也可以說,是歐洲人先關注的。天主教或基督教當時在歐洲仍興旺,見到中國的凋敝,連曾經嚮往中國的歐洲人也失望了,於是把中國的問題歸咎於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很大程度上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他比較之下認為,中國人之所以沒有宗教需要,是因為擁有一套儒家的哲學和倫理體系;人不同於禽獸,會思考過去、現在、未來,於是要從藝術、科學、哲學,以至宗教得到滿足;藝術家、科學家、哲學都自有得到滿足的途徑,歌德因而說:「誰有了藝術,誰就擁有了宗教。」也就不需要宗教,宗教是為一般民眾而設的避難所,也是道德準則之所在。辜鴻銘認為,服從道德準則的力量並非來自信仰上帝,並引用馬丁.路德在《但以理書》的話指出:「上帝不過是人們心中忠誠、信義、希望和慈愛之所在,心中有了忠誠、信義、希望和慈愛,上帝就是真實的,相反,上帝則成為虛幻。」

他認為孔子所傳授的哲學和道德體系可以概括為「君子之道」,字面意義是 law of the gentleman,亦即 moral law。儒學是名教,不是宗教,但有宗教之實。《春秋》一書有「名分大義」之說,有日本學者向辜鴻銘求英譯,他譯之為 The Great Principle of Honour and Duty,認為人有了名譽感、責任感和由之而來的廉恥感, 社會、國家才能維持下去。孔子心中其實也有「上帝」,就是「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就是神聖的宇宙秩序,即「道」。

心中有「道」,就居心正直,而不會作事奸邪。這樣,焚香禮拜與否,有沒有宗教信仰,意義大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