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檳城造就了狂儒辜鴻銘

檳城龍山堂
檳城這樣一個獨處東南亞一隅的城市,卻與中國、中國文化有莫大連繫。看資料才知道,清末民初大名鼎鼎的狂儒、怪傑辜鴻銘,原來出生在這個當年叫檳榔嶼的地方。用羅家倫先生的話說:「在清末民初一位以外國文字名滿海內外,而又以怪誕見稱的,那便是辜鴻銘先生了。」

在檳城遊覽,可以見到不少華人建造的廟堂,有禮佛拜神的,有敬拜氏族祖先的,也有發財後自建自住的,都整潔儼然,乃至富麗堂皇。其中最突出的是「龍山堂邱公司」,這是由邱氏宗祠、戲台和廿多間古屋組成的建築群,其中木雕、石刻、陶藝、壁畫琳瑯滿目,不少描彩貼金,華麗輝煌,已獲列入聯合國的文化遺產名錄。

我注意到,這些廟堂都有大量楹聯,有寫就的、有刻製的,都製作認真,從文字構思到書法都一絲不苟。只是在一個地方發覺,楹聯的上下聯顛倒了,那是可以拆除的木掛件,可能是某次拆下清理後,倒掛了。

龍山堂的金碧輝煌
整體而言,檳城這方面的表現比香港和其他不少有華文傳統的地方,包括中國大陸一些地方好。我曾遊覽西安一所古廟,見到不少楹聯是胡湊的,而落款只三個字如顏真卿、柳宗元等,一望可知是逛人的東西。

龍山堂中有這樣的對聯:第一等人忠臣與孝子;只兩件事耕田又讀書。這多少反映了當地華人對故鄉故國文化的惦記,以至執着。

再說辜鴻銘,一個自稱「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的人傑。

檳城是種族混居之地,辜鴻銘本身是這種環境的產物。他的父親來自福建同安縣,在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做總管,母親雜葡萄牙人與馬來人血統。他在橡膠園內出生,自小熟習生活中接觸的各種語言,表現出語言天分,深得橡膠園商人布朗的喜愛,獲認為義子。他十歲(一八六七年)時,布朗帶他到蘇格蘭讀書。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告誡他:「不論你走到哪裡,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他之後又到德國等地學習科學、文學、哲學,掌握英、德、法、拉丁、希臘等九種語言,先後獲得文、哲、理、神等 13 個博士學位。

這時,他回過頭來投入到中國文化中去,且回到中國,走上仕途,做了湖廣總督張之洞的幕僚,到清朝末年官至左丞,相當於外交部副部長。他的更大成就在著述,特別是以英文翻譯中國的經典,讓歐洲人了解中國文化。「名滿海內外」並非虛言。

他從學貫中西的視角對比了中國人、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不如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至於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秀的精神特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

你可以不同意,但不妨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