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

李光耀的反共與親美

李光耀是個很立體的人,為了新加坡的利益,他敢作敢為,我行我素,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評價;他一生中可以讓人再拿出來「重新審議」的事件,數不勝數,涉人涉事很多。有人拿出他當年對馬共的無情打擊,還有他親美的紀錄來說事,揶揄別人忘記了他的這些劣行。我卻以為,恰恰是這些事情,最能顯示李光耀實用主義的特色。

李光耀留學英國之初,在倫敦經濟學院受到導師拉斯基的社會主義理論影響,開始建立反殖思想。他在反殖和建國階段,與當年路線左傾的馬共亦友亦敵。他成立人民行動黨與馬共合作爭取到新加坡自治;在與馬來亞合併的問題上,則與馬共決裂,並在正式合併後與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一起剷除了馬共。

他在回憶錄中這樣說:「之所以討厭共產黨人,根源在於他們採用列寧主義(領袖集權)的方法,不在於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事實上,你在新加坡後來各種內政中,不難看到「社會主義」的均富色彩,他要讓人民安居樂業,可是極力提防歐洲那種「養懶人」的福利主義。

他對英國人驕傲的免費醫療制度(NHS)印象應該最深刻了。二零零三年,他82歲的太太柯玉芝一天剛過午夜在倫敦四季酒店突然中風,召喚的救護車45分鐘之後才姍姍來遲,將柯玉芝送10分鐘車程外的皇家倫敦醫院去,可是沒法緊急做電腦掃描和急救,因為醫院裡還有三四名心臟病突發的病人等着急救,護士認為柯玉芝只是中風,呼吸沒問題,必須排隊。李光耀最後不得不「走後門」,向唐寧街10號首相府求助,才在淩晨330分讓太太得到CT掃描。鑒於對英國醫院的不信任,李光耀五天後把太太經12小時飛行送回新加坡治療。

NHS是完全免費的,英國人因此沒有權利向醫院提出特殊要求,只能被動地接受服務。他得到的教訓是:「我們必須從英國的制度汲取教訓,不應該提供免費的公共服務。因為這會嚴重削弱公職人員的服務精神,使公共服務被公眾濫用,服務的效率大降,受苦的將是一般老百姓。」

他曾以反共著稱。美國打越戰,他支持最力。這看來更多出於新加坡要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的地緣政治考慮,他深深明白馬騮王在馬騮山中存在的重要意義,因而努力把美軍勢力留在東南亞,以免美國勢力退出而出現權力真空。一九九一年,美國在菲律賓的克拉克空軍基地受到皮納圖博火山毀滅性的破壞,美軍借勢撤走。李光耀立即讓美軍進駐新加坡,拉住美國的後腿。

從一些中國憤青的角度,李光耀此舉很可恨。但我認為中國應當感激他,因為這很大程度上保證了中國所渴望的國際和平環境。當「國際老大」不容易,又花錢又吃力。美國其實也當得辛苦,美國人更是老大不願意到海外當兵去。在日不落國的年代,英國牛津劍橋的尖子大量跑到海外當官,蘇格蘭人窮,去的更多。美國當今的常青藤系名校中,難找到幾個有這般熱情的。中國犯不着把這差事接過來。

李光耀是最大的實用主義者。《世界郵報》(The World Post)主編内森·加德尔斯(Nathan Gardels)曾多次訪問李光耀,他把李光耀行的一套稱為「軟性威權資本主義」(soft-authoritarian capitalism),並說這「啟發了鄧小平在中國的『改革開放』,為東亞的興盛與崛起奠定了基礎」。

李光耀確有「反共」歷史,他後來卻與中國領導人相知相交。這正可以讓香港人有所啟發。

1 則留言:

  1. 新加坡的成功,有社會主義的內核。李光耀堅拒西方模式的束縛,犯了西方精英階層的大忌。現在李光耀不存在了,李氏新加坡似乎也會在不久將來落幕。沒有李光耀的新加坡,可不可以超越李光耀,以新加坡2.0的模式,繼續堅拒西方模式的束縛和持續發展,仍是個未知。畢竟,西方精英強加給世人的價值觀,早已是被廣泛採信的神話,新加坡的民眾,並不見得比香港人更有洞見的智慧。
    沒有李光耀的新加坡,也許和香港已沒有分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