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可否用手機「打小人」?

鵝頸橋下的「打小人專區」
二零零六年寫過一篇關於灣仔鵝頸橋「打小人」的遊戲文章,認為可以對這種有巫術色彩的活動「積極利用」。後來,有關部門撥款修建了鵝頸橋底休憩處的環境,增加以廿四氣節為主題的裝飾物,如今鵝頸橋底儼已成為「打小人專區」。我不敢說那篇小文對此起了什麼作用,偶爾經過那裡,也不太在意。日前又路過,正好是驚蟄過後的周末,「打小人」的盛況才讓我想起那篇舊文來。

香港有不少「打小人」的傳統地點,上水、元朗、荃灣、上環都有,不過大都式微了,倒是位於鬧市交通要衝的鵝頸橋底「打」出了名堂,名聲還「打」出香港,成為香港一個旅遊景點,甚至有遊客冒名而來「打」一番。

「打小人」的集中地通常在路邊,這原來有講究。「打小人」的原意,是把「小人」趕走,在路邊打,可方便「小人」離開。如果是交通交匯之地,大路小路四通八達,更利於趕走「小人」。鵝頸橋正是這樣的地方。它還呈三叉狀,左右有堅拿道東和堅拿道西,中間是專供過海隧道巴士和香港仔隧道巴士行走的專線。「打小人」的一個意思是要「叉」住小人,三叉狀道路據說因而是「打小人」的上選之地。

「打小人」似乎是華南地區,特別是珠江三角洲的風俗,這可能源自百越巫術。大陸自解放後掃除迷信,珠三角各地的「打小人」之風漸漸淡化了,反倒是大珠三角中最現化的「亞洲國際大都會」把這風俗發揚光大起來,「打小人」風氣最盛。大陸各地有人若想「打小人」而無從問津,跑到香港來「打你死人頭」並不出奇。

如今,前往「打小人」的人有「普及化」之勢,光顧者來自各個年齡段、各個階層,不乏白領人士、行政人員等。那些「職業打手」也有年輕化趨勢,不再都是婆婆老嫗,而有中年婦人入行。這行業看來真可以賺點小錢。早幾年,打一次要收40元,在生意最興旺的「驚蟄」那天,據說一百個客人少不了,甚至要打通宵。如今,「打小人」有常態化之勢,一年到頭,鵝頸橋「打小人」檔口的燭光長燃不滅。

「打小人」與外國的下蠱、種蠱相似,都是希望通過詛咒、巫術讓憎狠的人有個不好下場。隨着科技發達,特別是IT技術廣泛應用,「打小人」在外國已打到虛擬世界去了。「打小人」本來就屬虛擬,與虛擬的網絡世界正好天然相通。早幾年的世界杯期間,英國有網絡「打小人」服務,結果「成功」令阿根廷的巴迪斯圖達在對英格蘭時被調離場;英格蘭對巴西時,則朗拿度零入球;英格蘭對法國,亨利的表現被「打」得乏善可陳;到英格蘭對葡萄牙,費高被「打」到黯然調走。

「打小人」充其量只能從負面行事,寄望於敵方不濟,而無法從正面促進自己。英格蘭因而一直無法「打」出好波來。但「打小人」總有市場,想創業的年輕人不妨考慮:設計一些「好打得」的「打小人」apps 來。

近年,全世界都重視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來了,香港也進行了這樣的普查。據一份草擬的名單,內有近三百個將來可能接受保護的文化項目,其中就包括「打小人」。可能有一天,你能在「受保護」之下,「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訂透……」。
**
舊文參閱:「打小人」中心 http://silverylines.blogspot.hk/2008/03/12.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