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7日 星期五

奶茶無奶 果汁無果

近年,「講飲講食」的風氣瀰漫香港,在不知哪一位食評人開風氣之先之下,坊間流行一句食評語:魚有魚味,雞有雞味。這評語平白如話,初聽只覺得就像「阿媽是女人」一樣沒話找話說,但細味之下才發覺很有反諷意味。

這就是說,本該如此、人盡皆知的事情不知道怎麼變質之後,一旦事情歸複原貌,讓人有意外的驚喜。這有如童話「皇帝的新衣」中小兒的一語,讓人錯愕。

原來,我們吃的魚啊雞啊都久已乎吃不到本來的味道了,一旦魚有魚味、雞有雞味竟贏得上佳的好評。

今天,報上有一條同樣讓人啼笑皆非的報道,這是由香港發現日本「核災區食物」而來的。一家報紙有這樣的報道:本港自日本3.11福島地震以來,禁止福島等五個縣市的蔬果、奶類製品入口,但為什麼災區生產的奶茶、果汁可以如常銷港?政府官員解釋,根據條例,飲品成分中的奶脂超過3.25% 的才屬奶類製品;奶茶或其他加奶飲品中的飲品不到這個水平,就不屬奶製品了;果汁更加不會由新鮮生果製成,所以來自核災區也沒有問題。

這個報道是加上「知識庫」的版頭刊出的,這很幽默,似乎要告訴讀者:奶茶無(多少)奶、果汁與生果無關,應該是現代生活的常識。

與「皇帝的新衣」不同的是,皇帝沒有穿衣服是有目共睹的,而知道奶茶無(多少)奶、果汁無果的則限於行內人。對比之下,沒有魚味的魚和沒有雞味的雞較勝一籌,因為畢竟還是魚、還是雞,是否也較健康是另一回事。

魚和雞沒有了原來的味道,是因為它們都是適應市場龐大需求之下,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為了保證產量,不得不借助各種藥物和飼料。在非自然的促產下,食物的味道難免改變。其實,又何止是魚和雞?「菜有菜味,果有果味」也越來越難能可貴了。

在自由市場經濟下,這樣的演變是自然的、必然的。由於無形之手的驅動,只要市場有需求,就有人供應;需求越大,供應越大;供應不來了,價格會上升,會推動更多人加入供應行列,也刺激更多增加產量的技術出現。

關鍵是需求,即消費。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認為,西方文明之所以雄霸世界,撒手鐧之一是消費主義,它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無限發展。

消費主義的力量確實驚人,才一二百年過去,地球資源就消耗得讓有識者驚呼了。消費相當程度上是浪費。剛看到以下數字:據美國農業部統計,從一九五零年到二零零零年,美國人平均食用的添加脂肪增加67%,糖增加39%,肉增加41%;自一九七零年至二零零零年以來,吸入的熱量增加24.5%。癡肥在美國成了流行病就是這樣發生的。

昨天談到戴蒙德在《崩潰》一書中提出的警告。全世界都像美國人這樣消費下去,崩潰一定會到來,到時「食乜都冇味」(吃什麼都沒有味道)

5 則留言:

  1. 違法霸街,無視反對者的聲音,不顧小市民受到的傷害。喊著民主自由的所謂民主派,推銷的不就是沒有民主味的民主嗎?

    回覆刪除
  2. 習近平再一個新倡議,文明對話!

    當內地人在談論新常態、一帶一路、亞投行、大飛機製造、企業走出去、人才戰略、年輕創業人談O2O、馬雲在德國談data,等等的時候,香港人在爭“真”普選、在鳩嗚、在驅蝗蟲、在拉布、在罵狼英沒有回應我的訴求,……..。

    香港人墮落如斯!如沒有改變,不出十年,香港將淪為一個社會撕裂,充滿怨氣,沒有活力的二線城市。

    回覆刪除
  3.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內地人談論的東西,都是有內涵,並且在有條不紊地實施。而香港人在爭論的,除了空洞之外,就是膚淺。
    七百萬人,被幾個政客加上媒體人所欺騙,所挾持,走上沉淪自毀之路。

    回覆刪除
  4. 雷鼎鳴昨日的博文:『李光耀用鐵腕治國是人所共知之事。有位前港府極高層人士告訴我,李曾半開玩笑的建議他,要把香港的媒體全部國有化,否則他將後悔莫及。』
    香港記協每一次向人們宣告,香港的新聞自由受到威脅時,都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事實上,剝奪香港人的知情權的,正正就是這些媒體人。破壞新聞自由的,就是記協自己。造成相當多香港人(尤以年輕人)的視野,只能及於自己家門口,只能及於金鐘和旺角,並且被媒體的濾鏡所過濾,膚淺,以至反智。

    回覆刪除
  5. 近年,我少了回內地。去年,我有一個機會去參觀了上海的一些工程項目。印象深刻。
    不只是硬件方面的進步,上海人的拼勁、水平和處事作風,也已今非昔比。
    可憐香港人還在自我感覺良好,躲在井底裡自戀、撕裂自虐,走向沉淪。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