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5日 星期日

大俗大雅過大年

大俗篇

中國人過年,各地有不同的風俗、習俗、民俗、成俗,把這些「俗」編寫成來,可成一部大書。要說中華文化的話,離不開這部大書。儘管你可能不喜歡其中的一些做法,認為俗氣、俗套,但你不可否認中國人的很多價值觀,以至文化歷史根源,就是通過這樣的「俗」流傳過來的。過年就是中華文化「俗」的大觀,如果沒有了這個「俗」字,中華文化一定沒有那麼可愛和多姿多彩。

除夕夜的維園花市

所以,很多過年的俗套事,你不喜歡,也有值得欣賞之處。例如到處的「恭喜發財」之聲,到處「財源廣進」的字眼,說俗真是俗透了。但假若都沒有這些,都沒有利事、封包、沒有到處的「中國紅」,那就不是過年了,你會覺得很失落。

失落了的東西已經很多了,如過去過年少不了的爆竹,那股空氣中濃濃的硝煙味道,開油鑊、炸煎堆的味道,新衣新鞋的味道,等等。過去的年味就是這樣出來的。

兩天前,一位同年拿出自製的食品請大家吃──竟然是油角。那股油炸的味道,一嗅就讓人回到了那年那月。再一咬進口,那些饀料──碎花生、白糖、芝蔴──的味道,不嘗的話,已是全然遺忘,而一咂卻竟如昨日在齒間留存。剛才在電視上看到,旺角瓊華酒家「年晚煎堆」四個大字廣告,有幾層樓高,下帶「煎堆碌碌,金銀滿屋」幾個小字,可知以前年晚煎堆的「大陣仗」。那應是六十年代的景像吧?

油角、煎堆也是俗,在都有閑餘去計算一口吃進多少卡路里、膽固醇的年代,平時決不會吃了,但在全城皆俗的節日裡,何妨放肆幾口?

到維園花市去擠一下,不必花多少錢去幫助刺激香港經濟,感受一下又一個新年有點什麼新意思還是有意思的。昨晚走過濕貨區,有點奇怪的是,香港人最愛的桃花,比起往年似乎少了,少見到桃花堆得滿滿的桃花檔口。留意觀察一下,個別只有不多花株的檔口殘紅遍地,分明曾經貨源充足,只是桃花隨人、各有歸屬而已。是不是港人海嘯當前,都思起桃花運來了?

還有一點特別是,賣桃花散枝的攤檔不少,就是把桃枝剪下、一束一束的「零售」,30元就可買個桃花夢,不必托一大株桃花回家把小小的單位擠得滿滿的。個個賣桃花散枝的檔口都其門如市。我曾買過連根帶泥的桃花過家去栽在陽台上,但後來發覺要把桃樹栽得年年「桃花依舊笑春風」,是一門不易掌握的學問。桃花夢未做成,只留下一截子桃木。昨晚於是再花30塊錢買一個散碎的桃花夢。

**

大雅篇

不愛隨大俗麼?也可以大雅一番,與維園一條電車路相隔的香港中央圖書館,昨天就有大雅之會,一個匯集了香港60位中國畫畫家的大型「香港.水.墨.色──2009中國繪畫展」開幕。

劉國松展出作品之一

這個畫展頗有新意。過去曾慕名去參觀過不少這一類號稱全港以至全球華人的畫展,結果十居其九都大失所望,為的是都虛有其名而只是某一小圈子的作品展。

「香港.水.墨.色──2009中國繪畫展」由香港藝術發展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而交由兩位策展人蔡布谷、馬桂順策劃,務求「打破分門別派的隔閡,建立了一個交流砥礪的平台,展示中國繪畫在香港的多元化發展」。這做法據聞是創新的,過去都選個畫會承辦。新做法看來做出了成績。

可以看到,參展者都是近年活躍本地及海內外畫壇的香港畫家,如王無邪、劉國松、洪海、林湖奎、何才安、蔡布谷等。在我的理解中,活躍不僅是創作不斷,而還有一個重要意思是不斷追求對自己的突破。這方面給我最深刻印象的是劉國松和洪海,他兩位都已建立了廣為人知的個人聲譽和風格,但都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不斷貪新「忘」舊。

劉國松不再專畫冷竣的洪荒高壑,而畫柔美清暖的湖光水色。洪海拿出來的不是十尺八尺的精製巨構,而是巴掌大小的大場面風景寫意速寫,還有捨宣紙水墨而用布面、亞克力畫出水墨效果的抽象水浪。

這個畫展有很大的歷史視角和抱負。香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呂夀琨等畫家帶領下興起了現代水墨畫,到近年又有向傳統回歸的潮流之後,如何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取得平衡而達到多元,成為一個值得探索的議題。這個畫展因而提出「共同肩負繼承和革新中國繪畫的使命」,並希望以這個展覽作為「這一畫壇新局的契機」。

在會場留連了一多小時。以「多元.共融.並進」為主題的中國繪畫研討會,則因另有約會錯過了。

畫展會一直舉行到二月二日。過年之際,不妨大俗,也何妨大雅。假期裡有時間有閑情,到香港中央圖書館走走如何?

寫得夠長了。接着的節目:揮毫寫春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